路亭

柯灵作。

写于抗战之前。收入1939年7月上海珠林书店版《望春草》,作者由通都大邑的行路之难联想到故乡常见的路亭,描写了它虽“破陋寒伧,貌不惊人”,但却给疲乏的旅人和劳碌的村夫农妇提供了歇息的场所,给单调的田畴广野以美的点缀,因此,“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作者谈路说亭,不仅抒发了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示。

为您推荐

山水

李广田作。 写于1936年11月5日,最初收入1939年5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版《雀蓑记》。作者以对友人谈话的叙述方式,写出了平原居民对有山有水的渴望,并记叙了一个留存在平原人的记..

泰山风光

吴组缃作。 初载于1935年10月《文学》第5卷第4期,收入1935年12月文化生活出版社《饭余集》。这是三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篇优秀的特写。作品刻画了一幅奇特的、灰色的社会人生的画面..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宋之的作。 初载于1936年9月《中流》创刊号,是三十年代着名的报告文学之一。作品采用集纳新闻的手法,把作者的见闻与新闻消息集纳起来,反映山西太原在动乱年代统治当局对革命..

青纱帐

女吊

鲁迅作。 初载于1936年10月5日《中流》半月刊第1卷第3期,初刊于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局出版的《且介亭杂文末编》。本篇回忆绍兴地方戏《目莲救母》中所演的女性吊死鬼。鲁迅称赞她..

故乡的杨梅

王鲁彦作。 初载于1935年5月1日《文学》第4卷第5期,署名鲁彦。初收1937年4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版《旅人的心》,题目改为《杨梅》。 作者发挥了状物的才能,通过视觉、味觉、动态..

包身工

夏衍作。 初载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收入1938年4月广州离骚出版社出版的《包身工》一书。作品报道了上海杨树浦日商纱厂纺织工人的悲惨生活,通过她们生活片断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