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17.5.1—
【介绍】:
湖北武昌人。
其父黄员生是湖北(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之一,1923年二·七大罢工时被迫害致死。黄钢1933年在武昌的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入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学美术。与此同时,对电影戏剧发生兴趣。
1935年曾在武汉报刊上发表影评和剧评。
同年年底入南京中央电影摄影场当练习生。后随电影场转移到重庆。
1938年,他在党组织的帮助下,离开重庆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二期学习。1939年1月,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写成了歌颂延安新生活的报告文学《两个除夕》,发表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同年,着名报告文学《开麦提前的汪精卫》发表于桂林出版的《文艺战线》上。三月,随“鲁艺”战地文艺工作团赴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1940年回延安后,在《中国文化》月刊上发表报告文学《我看见了八路军》。1942年4月在《解放日报》上两期连载《雨——陈赓兵团是怎样作战的》。
五月调到《解放日报》任记者兼采访科科长,连续发表了《平静早已过去》、《皆大欢喜》和《挽歌唱起来吧》等报告文学。抗战胜利后,他从延安赴东北解放区,先后担任热河军区政治部新闻科科长、冀察热辽解放区党报随军记者、新华社副社长等职。除写作了《胜利之夜——延安回忆》、《东北战场上的一盘棋》等报告文学外,并开始写作文艺性政论,黄钢解放前的作品不算多,但思想和艺术质量都比较高。他很善于在平常生活中摄取一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刻划人物,描写场景,用思想的“烛光”,照出它的深刻意义;有时看来题材比较零碎,但组织得有条不紊,笔调轻松、语言明快。解放后,他除了负责文艺部门的领导工作外,还致力于文艺性政论、电影评论和报告文学的写作。主要着作有电影评论集《在电影工作岗位上》、《电影批评与创作问题》,文艺性政论《亚洲的新纪元》、《伟大的变化》、《这就是美国的缩影》(与谭洁合着)、《美国总统输了》,报告文学《拉萨早上八点钟》、《朝鲜-晨曦清亮的国家》、《李信子姑娘》。
此外,还有传记文学《革命母亲夏娘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