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01.9.8—1972.7.25
【介绍】:
学名运镗,字碧珊,笔名有巴人、八戒、行者等。
浙江奉化人。1920年宁波师范学校毕业后,接触《新青年》、《学灯》等,开始从事文学写作。1923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许多小说和诗歌。1926年到广州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机要秘书,1930年加入“左联”,1933-1935年在南京交通部任科员。抗战爆发后,留在上海从事抗日活动和写作,先后编辑《译报》副刊《大家谈》和《申报·自由谈》、《鲁迅风》等报刊,1941年到新加坡任南洋师范学校校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避居苏门答腊乡下进行抗日活动。
195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尼首任大使,1953年起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文艺报》编委等。巴人从1926年在《文学周报》发表杂文,至1946年他共创作杂文约650篇左右,多数写于上海“孤岛”时期,他是“鲁迅风”杂文作家群中最重要的作者。
结集的散文杂文作品有:与人合集的《边鼓集》《横眉集》,自单人集《扪蚤集》、《生活、思索与学习》、《窄门集》、《边风录》等。巴人在“孤岛”时期写的杂文,围绕着抗日救亡的现实问题,从国内到国外,从现实到历史,从光明到黑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情风俗、道德伦理等,他的笔尖纵横驰骋,议论风发,展开广泛的批评。他的杂文观察敏锐、体式格调多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巴人杂文中最出色的篇章,是他自己认为是“徘徊于散杂之间”的杂文。
如《说笋之类》、《论没有办法》、《论叫化》、《出卖伤风》等。1940年巴人奋力写出了长达十多万字的《论鲁迅的杂文》,从战斗的时代文学的辩证关系上,肯定了鲁迅杂文和“鲁迅式”的杂文,指出“鲁迅风的杂文不但今天要,而且将来也要。
它可以讽刺,它何尝不可以歌颂。
”《论鲁迅的杂文》是“孤岛”时期杂文理论建设重要的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