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派

“野草”派因1940年8月20日创刊于桂林的《野草》(月刊)而得名。

1940年秋天,秦似向夏衍建议,创办一个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以刊登杂文为主的综台性文艺刊物,夏衍约请聂绀弩、孟超、宋云彬、秦似等人组成《野草》编委会。《野草》同人在讨论编辑方针时一致认为应该以鲁迅为榜样,运用杂文这一战斗武器,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刊物的办法也要学鲁迅《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的斗争艺术,在“软性”的文章中,藏几根暴露性和讽刺性的“骨头”。秦似执笔的《〈野草〉月刊发刊语》,以曲折的形式表达了上述意图。

《野草》创刊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发行量从三千份增至一万份,最多时达到三万份。

在延安的毛泽东非常重视《野草》,“嘱人每期寄他两份”,皖南事变后,在重庆的周恩来,“曾两次派人传达他对《野草》编辑方针的意见”,一九四一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莫斯科出版的《国际文学》上有专文介绍《野草》。《野草》从1940年8月20日创刊,坚持到1943年6月1日,共出至第5卷第5期,因被国民党当局查封而停刊。

与此同时,《野草》社还出过《野草丛书》十四种。《野草》月刊和《野草丛书》是当时大后方杂文创作的重要阵地。1946年10月1日,《野草》又在香港复刊,并坚持到新中国建立前夕。《野草》杂志、丛刊和它的作家群作为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着名杂文流派,以继承和发展鲁迅杂文战斗传统,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为宗旨。

它从1940年创立到1949年终刊,历时九年,跨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影响遍及内地、香港和东南亚。在《野草》派存在的九年中,流派成员始终思想统一,团结战斗,这同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杂文流派相比,显得非常突出。

前期《野草》“始终以期待阳光的心情,歌颂从黑夜边缘过渡到黎明的奋争和战斗。”(秦似:《〈野草〉两年小志》),后期《野草》,在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决战时,清晰地勾画出敌我力量的消长,轰响着人民胜利历史进军的历史足音,其杂文有更多的欢歌笑语,后者是鲁迅杂文和上海“孤岛”“鲁迅风”杂文所没有的新特点。《野草》派中的夏衍、聂绀弩、孟超、宋云彬、秦似的杂文自成风格,有艺术上的新创造,推动了鲁迅逝世以后杂文艺术的新发展。

为您推荐

丁玲

【介绍】: (生平经历、文学活动和小说创作,参见小说卷)她从三十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到延安后主要从事报告文学写作。 她的报告文学大都是戎马倥偬斗争生活的迅速记录,虽然大多..

丁易

【生卒】:1913.9.8—1954.6.27 【介绍】: 原名叶鼎彝、叶丁易,笔名有孙怡、访竹、童宜堂等。 安徽桐城人。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战期间在四川成都联中..

诗与散文社

1940年8月由昆明几位文学青年以创办同人杂志《诗与散文》月刊而结成的一个文学社团。 主要成员有杨绍廷、万仞山、沈沉、周辂、潞汀、靳华、方玲等。这个社团得到闻一多的支持和..

工作社

太白社

1934年9月成立于上海。 太白社是一个由同人刊物发展起来的,联合《新语林》、《芒种》等小品文刊物同论语派刊物抗衡的一个散文流派。《太白》半月刊由陈望道主编,由艾寒松、傅..

北社

1940年创办于上海“孤岛”。 这是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下创办的一个秘密出版机构,由当时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上海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刘宁一直接领导,由地下党员陈公琪、朱善钧..

广州文艺通讯站

1938年5月在广州建立,属广州文学会工作的一个部分。 总站包括广东、福建、贵州、云南等省和湖南的一部分,各农村、部队、学校、工厂、救亡团体、战区、游击区、交通线等,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