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丛刊社

《杂文丛刊》创办于1941年4月上海“孤岛”,杂文丛刊社因此而得名。

1940年后,上海“孤岛”发表杂文的阵地只剩下《大美报·浅草》、《正言报·草原》等,杂文创作处于沉寂状态。1941年皖南事变后,形势更加险恶。

《杂文丛刊》即在“重振杂文”的声浪中创立。成员是暨南大学文学院的进步青年学生,有钱景雪、王兴华、吴弘远、李澍恩、黄磐玉,东吴法学院学生陈次园、大学学生葛正德以及上海中学学协代表蒋伯申等人。

《杂文丛刊》共出九期,历时八月。头五期称辑,分别以古代宝剑命名,如:《鱼藏》、《干将》、《莫邪》、《湛卢》、《纯钧》,第六期《巨阙》不称辑,六册后来合集发行,称《游刃集》,后三期改名《棘林蔓草》,以生命力坚韧的植物为刊名,如第一分册《紫荆》,第二分册《菖蒲》,第三分册《水莽》。巴人在《四年来上海文艺》中评论《杂文丛刊》使“上海文艺工作者已经一体感到更好的、更直接的现实批评的武器,还是鲁迅式的杂文。”《知识与生活》半月刊说它是:“一柄锋利的短剑,使魔鬼们不敢正视而敛形。”(书评:《〈鱼藏〉是一把短剑》)。

为您推荐

延安文艺整风前后关于杂文创作的探讨

延安文艺整风以前,丁玲主编《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上,延安的杂文创作一度相当活跃,其中有焕南老(谢觉哉)以《一得书》的总名称连载的反映边区建设的杂文,也有些批评延..

上海“孤岛”时期重振杂文和散文的呼声

1940——1941年间,在上海“孤岛”的一些报刊上出现了一批讨论“重振杂文”和“重振散文”的文章。 这是针对抗战以来杂文和抒情散文有所衰退的现象而发的。由于抗战以来形势的骤..

关于“鲁迅风”杂文的论争

1938年上海“孤岛”关于“鲁迅风”杂文的论争,牵动了全国文艺界的广泛注意。 不仅上海“孤岛”文艺界,连远在桂林的宋云彬和在香港的郁达夫都关注这场论争。论争的中心问题是..

三十年代关于杂文价值的论争

鲁迅杂文集《热风》的出版

《热风》于1925年11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这是杂文大师鲁迅的第一本杂文集。 “《热风》中所收,是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四年所作的杂感”(沈雁冰:《鲁迅论》)。全书除《题记》外..

杂文丛刊

刊登杂文为主的文艺丛刊。 创刊于1941年4月15日,同年11月16日终刊,共出九期,由杂文丛刊社编辑发行。刊物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是在共产党影响下倾向革命和进步的暨南大学文科学生,..

杂文(质文)

月刊。 1935年5月15日创刊于日本东京。《杂文》出至第1卷第3号被禁,第4号起改名《质文》继续出版,1936年11月10日出至第2卷第2期停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主办,杜宣、邢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