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拟从历史文化和生命美学的高度重新解读《红楼梦》的史论专著。
全书共分《贵族精神和审美定位》《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意味》《贾宝玉的死亡准备》《林黛玉的爱情期待》等十五章。作者摆脱了传统的阅读方法而从《红楼梦》所提供的真实图像和丰富的信息之中,解析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命运。在王国维的悲剧说和胡适的考据说之后,标出了又一个新的学术观点,即从灵、梦、情的三维结构上探讨《红楼梦》的总体结构、叙述风格、人物造型、意象构建,及其之于整个历史文化的审美价值和之于整个人类精神的反省意味。
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书既解读了《红楼梦》,又解读了中国文化及其作为参照的西方文化之背景。
论红楼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 本书前言
自序在汉语语言文化历史上,我认为有二本书是天书,一本是《周易》,一本则是《红楼梦》。有关《周易》,我辈此生也许只能敬畏而无法阐释。所幸的是,我与《红楼梦》倒是颇有缘分。不仅是对小说的整个气脉,即便是其中的局部细节,我都能有心领神会之感。当然,这种解读和阐释具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凉,不管行文如何激昂,总也抹不去这样的萧瑟。我不知道整个文化轮回将如何了结,或者说如何走向,此系天机,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揣度。然而,就已经出现的种种文化迹象而言,我想人们或多或少总有些许感受。诸如王国维之死,陈寅恪所著《柳如是别传》,等等。我在1992年写的《悲悼〈柳如是别传〉》一文中,已深感从《红楼梦》到王国维之死再到《柳如是别传》之间的文化气脉之衰微。遗憾的是那篇文章在1993年《读书》第4期上发表时被删去了十分之七,致使许多读者没能理解我的感触。在我看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与贾宝玉最终悬崖撒手在文化上具有前仆后继的一致性;而陈寅恪为柳如是作传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推出大观园女儿世界又是一个息息相通的历史性呼应。审美向度的严重阙如和人文灵魂的空前缺席,使历史败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致使一些先知先觉者不得不首先承担死亡的命运。然而,文化气脉的这种走向,从另一个角度说来,似乎又有一种复兴的迹象。因为不管如何的衰败,整个文化依然气息尚存。历史上游牧民族的两次入主中原,结果都在军事征服之后不知不觉走向文化上的同化。佛教的传播,则产生了禅宗那样的文化命脉;近百年来西方文化的挑战,是否也为汉语文化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契机呢?本世纪以来,汉语文化经受了两次空前劫难,一次是三四十年代来自日本的军事入侵,一次是六七十年代的文革,结果都以奄奄一息的状态顽强存活下来。经过这一系列的重创之后,有必要提出一个文化救亡的课题。
论红楼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 本书目录
自序
绪论 文化灵魂和历史命运
第一章 贵族精神和审美定位
第二章 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意味
第三章 叙述阅读:自然无为的太极章法
第四章 诗词曲赋的隐喻意味和叙事功能
第五章 名词的垂直联想和回目的对比设计
第六章 人物造型的核心布局
第七章 贾宝玉的死亡准备
第八章 林黛玉的爱情期待
第九章 薛宝钗的生存策略
第十章 补天者的意兴阑珊
第十一章 老祖宗的牌桌阴影
第十二章 大观园内的女儿世界
第十三章 大观园外的男人世界
第十四章 深度空间和意象建筑
第十五章 文化皈依和美学革命
后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