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塞下秋来②

【宋词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简介】

  (989~1052年),即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同朝,为名臣,吴县(今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时官至,相当于副宰相。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相关注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指边境地区,设有城塞。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3.衡阳雁去的倒文。南有,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卷五十五。
  4.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刻石记功。东汉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写作背景】

  1038年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今)。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文学赏析】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析评价】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话外之音】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在《》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豪放词的先驱者。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为您推荐

孤桐②

拼音  gū tóng解释  1.特生的梧桐。   2.因峄阳孤桐中琴瑟,故后以孤桐为琴的代称。据《风俗通》,梧桐生于峄山之阳,岩石之上,采东南孙枝为琴,声音极清亮。正文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

江南春·波渺渺②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   苹满汀洲人未归。   【作者】: 【朝代】: 【体裁】: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波渺渺,柳依依,   ○●● ●○○  ..

昌黎先生集②

  (768~824)文学家、家。字退之。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生平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

思远人②

生查子元夕②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赏析】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

最高楼②

  最高楼      ··   微雨过,深院芰荷中。   香冉冉,绣重重。   玉人共倚阑干角,月华犹在小池东。   入人怀,吹鬓影,可怜风。   分散去、轻如云与梦,剩下了、许多风与月,侵枕簟,冷帘栊。   副能小睡还惊觉..

稼轩②

  稼轩 jià xuān   稼轩是辛弃疾的号。   (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北宋大文豪齐名,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