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送述古②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苏轼词作鉴赏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

为您推荐

临江仙·高咏楚辞酬午日②

  词牌:   作者:   体裁:小令   原文: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阮郎归·初夏②

  初夏①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②。碧纱窗下水沈烟③,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④。玉盆纤手弄清泉⑤,琼珠碎却圆⑥。   ○ ●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一先;可十三元(..

鹧鸪天·半死桐②

原文  鹧鸪天·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翻译  阊门:本为苏州西门~这里代指苏州~   梧桐半死:比..

多丽·咏白菊②

一落索②

  一落索:名   例词:   一落索   (宋)   满路旋丝飞絮,韶光将暮。此时谁与说新愁,有百啭、流莺语。   俯仰人间今古,神仙何处。花前须判醉扶归,酒不到、刘伶墓。   一落索   (宋)陆游   识破浮生虚妄,从人..

沈祖棻②

  沈祖棻(1909-1977),字子蕊,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1909年1月29日生于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   1931年沈祖棻转学至中央大学文学..

踏莎行·杨柳回塘②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   依依伺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作者】: 【朝代】: 【体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