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②

  原文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词牌知识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六御;可六语七虞 / 六御七遇通押。
  三年枕上吴中路,
  ⊙○●●○⊙●
  谴黄犬,随君去。
  ●○● ○○▲
  若到松江呼小渡,
  ●●○○○●●
  莫惊鸳鹭,四桥尽是,
  ●○○● ●○●●
  老子经行处。
  ●●⊙○▲
  辋川图上看春暮,
  ⊙○○●⊙○●
  常记高人右丞句。
  ○●○○●○▲
  作个归期天已许。
  ●●○○○●▲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
  ○○⊙●●○○●
  会湿西湖雨。
  ●●○○▲
  青玉案,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亦称《横塘路》、《西湖路》。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赏析
  元祐四年到元祐六年,苏轼出任,时苏坚为其下属。两人交情甚笃,苏轼治理西湖多得苏坚的帮助。三年之后,送别友人归“吴中” 故乡,惜别之情难以自已。上阕写送别,苏轼欲“遣黄犬”送信,寄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且认为友人这次归故里是要与“鸳鹭”为伍,摆脱仕途之累,在“松江” “四桥”间潇洒往来,自在生活。下阕设想友人隐逸故里的情景。友人将学习唐贤王维隐居“辋川”的做法,吟诗作乐,自由随意。结尾三句用典,写当年在杭州共事的情景,以回味两人的友谊作结。
  [注释]
  ①吴中:此指苏州。
  ②黄犬:《·陆机传》:机有犬名“黄耳”,其在洛阳时,曾系信于犬颈,致松江(亦属“吴中”)家中,犬又系带回信还洛。
  ③四桥:《苏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
  ④老子:老年人的自称,此作者自指。
  ⑤《》:唐诗人,其有别墅在辋川,曾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
  ⑥小蛮:指词人侍妾朝云。
  [赏析]
  这是首送人之作。上阕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思念。用“黄犬”这一典故,表达出盼伯固回吴后及时来信。“呼小渡”数句细节传神,虚中寓实,给对方一种“伴你同行”的亲切感。下阕抒发了自己欲归不能的惋惜,间接表达对官海浮沉的厌倦。就伯固之“归”,抒说已之“归计”。
  作者简介
  (1037~1101),字子瞻,号,人。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