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②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李之仪词作鉴赏
  这首词,当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今山东无棣)。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当指目前所触起的新愁。词人“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
  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为您推荐

临江仙②

临江仙——词牌名  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任二北据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辞意涉及临江;明董逢元辑《唐词纪》谓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花庵词选》卷一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唐教坊曲..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②

  【原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   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渔..

李清照词《临江仙》②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李清照词《临江仙 梅》②

临江仙朱敦儒②

临江仙--朱敦儒   作者:   直自凤凰城破后1,擘钗破镜分飞2。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3。年年看塞雁4,一十四番回5。   全部注释   1.直自:自从..

临江王节士歌②

  临江王节士歌①   陆厥   木叶下,   江波连,   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思不可裁,   复带秋风带。   秋风来已寒,   白露惊罗纨。   节士慷慨发冲冠,   弯弓挂若木,②   长剑辣云端。..

李煜《临江仙》②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