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准则②
现在,关于成功励志方面的书籍充斥大小书店,这类代表性作者有卡耐基、拿破仑·希尔、马登等,相信读者一定注意到,这些成功学家的作品中多次引用了爱默生的名言警名,这是因为爱默生的思想感动了他们,他们同时又表达出来,与我们共同分享。
另外,我们在阅读各类社科书籍时,也会经常见到爱默生的名言警句。为什么他们都喜欢引用爱默生的话,以表达自己的心声?对于我们来说,常常会为爱默生的一句话而思索半天,得到许多启示。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了爱默生作品的价值。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坐下认真阅读一下爱默生的作品,感悟一下他的思想脉搏呢?
作者简介 ······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美国思想家,诗人。1836年出版处女作《论自然》。1846年成为美国艺术科学院士,1866年获得哈佛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林肯曾高度赞扬他的思想,称他为“美国精神的先知”、“美国的孔子”。他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他认为美的艺术目的在于创造,诗人不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和国家,他号召美国作家写美国题材,创造出明显的美国风格,对同时代的作家如梭罗、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等产生过较大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和著作对二十世纪的美国作家如德莱塞、弗罗斯特等人的影响也很明显。他的诗简洁、精辟,富有高度的哲理性。
老牧师威廉·爱默生的儿子们也继承了这样的传统。其中尤以12岁的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最有性格。小拉尔夫很早便显出自己的个性,他平时上教堂总带着帕斯卡尔(Pascal Blaise,1623-62)的著作在布道时阅读。夜晚躺在冰凉的寝室内,拉尔夫总习惯于把毛毯拉到颏下捧读那本珍爱的柏拉图的《对话集》。以致于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每每将毛毯的味道与哲人柏拉图联系在一起。
与一般职业演说家演说的方式不同,爱默生专向那些富于思考的人们进行演讲,有时甚至专门为一个人演说。并试图唤醒听者的潜意识。他鼓动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人类创造了辉煌的过去,未来将会更加富于机遇,他认为在未来世界面前思想家与作家一样负有艰巨的使命。
在康考德这个地方定居之前,爱默生并未急于将自己的思想整理发表,而是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其更加趋于深入、缜密、合理。他喜欢西门尼(Simonides)的名言:“假若给我两次机会,我会更加深思熟虑。”在此独处期间,爱默生经常独自一人在林间漫步沉思,他觉得自己的学识及思维能力如同这林中的树木花草一样得以滋长强壮起来。爱默生按他自己的方式理解生命,他具有这样的天赋,即可以在众人面前揭开帷幕将神的魅力展现给我们。他在瓦尔登湖边买下一块林地,一块荒无人烟的岩架地带,放眼望去是漫漫的湖景,夏日午后他在此游泳休闲,他喜欢漫步徘徊于林间湖畔,阅读柏拉图和歌德的著作,为刊物撰写文章。他觉得自己仿佛是这林中的国王,摒弃了一切人间的牵连而成为这石灰岩和花岗岩的同类。青蛙在歌唱、树叶在低吟,他也从人类社会里死而后生来到这另一片天地。在这样的境界里,爱深得其乐融融陶醉,他思维的视野早已超乎一般人类世界的现实水准,如同当年尼采在Sils-Maria所感觉到的一样,今天爱默生亦得以亲身体验,这便是神与人合二为一的力量。康考德是一个平静、闲逸的地方。这里的乡镇与外界相比并没有任何差异,而那些善于经营生意的美国佬很轻易地舍其而去,因为这里的山山水水并不能带给他们任何激情。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对康考德则不失为一所研究人性的学校。在此你可以通过与铁匠、杂货店主和管道工们闲谈并能获得各种新鲜的知识。从印度和中国运来的各种货物源源不断地从轮船转到卡车上,再由此驶往佛门特(Vermont)和新罕布夏州(New Hampshire)。如果你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就会发现原来这里人们一天的工作其实连接着东方和西方,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