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喜亭记②
燕喜亭记①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2。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3。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4,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5。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竢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竢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6,谷言德, 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7,谷言容,瀑言德也; 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8;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9。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10。”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11,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12;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13;繇郴逾岭14,蝯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15。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16。遂刻石以记17。
说明: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篇记叙山水景物的作品,但细读全篇,便知其不是以描摹山水风光为重点,而是借写山水而写人,是一种将山水游记与颂体文章巧妙融合起来的散文样式。
王弘中,名仲舒,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从吏部员外郎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司户参军。王公在当时以德行、文章并佳而知名。他不肯阿附权贵,而体察民间疾苦,兴利除害,革除弊政,为时人所敬重。韩愈与他交往多年,两度为其部属,对他素怀敬仰之情,交谊深厚。此时两人同贬于一地(唐时阳山为连州属邑)。文章从王弘中一日与景常、元慧在他住所背后土丘荒野间发现一处不同寻常的地方开始,记述了燕喜亭风景区被发现、修建的过程和其优美奇特的瑰丽景致。但作者在这里并不是单纯以大自然和风景建筑作描述的对象,而是通过记叙刻画景物,称颂王弘中有仁有智的君子之德,将两者契合无间地结合在一起,以山水精华映衬出人物的高尚品德。并且预祝他不久将会重返京城,成为朝中群臣表率。认真考查一番王公的处境以及作者跟他的友情,就会了解这不是那种庸俗颂扬或者虚伪的应酬,而是出于一种真挚的相知、同情和敬佩。
注释:
①《燕喜亭记》,朱子《考异》:“燕或作宴。” 廖本题注:“王弘中,名仲舒,自吏部员外郎贬连州司户参军。亭在连州,公为阳山令时作。阳山,连之属邑云。” 洪兴祖《韩子年谱》:贞元二十年,“公在连州有王弘中《燕喜亭记》。” 方崧卿记此《记》石本云:“亭在连山郡城北之五里惠宗寺后(按:亭在今连州城东),盖景常、元惠者昔居于此也。碑已四刻,然犹故本也。碑后题云:‘唐贞元二十年,会昌五年、宋咸平六年、康定二年四立石。”
2 异处:风景奇特的地方。异,奇异、特殊。
3 《尔雅·释训》:“辇,运也。”燔:焚烧。孙汝听云:“《诗》:‘作之屏之,其椔其翳’。注曰:‘木立死曰椔,自毙曰翳。’”
4 却立:后退几步站着。 突然:凸出的样子。 魏怀忠云:“呀,张口貌。” 洼者:低洼的地方。
5 以上言亭之得地与建造。
6 孙汝听云:“《书》:‘满招损,谦受益。’众水所赴,故云受谦。”按:孙注“受谦”,当依正文作“谦受”。 孙汝听云:“《诗》:‘振振鹭,鹭于飞。’振振,群飞貌。”按:文中振鹭,以鹭之洁白喻瀑之洁白而清澈。
7 孙汝听云:“秩秩,有常德也。”按:《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毛传》:“秩,流行也。”郑玄笺:“喻宣王之德如涧水之源秩秩流出,无极巳也。”
8 钟:聚集。 恶:秽浊也。
9 燕喜:同“宴喜”,宴饮喜悦。《诗》:“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以上言亭之得名。
10 莫直:比不上。直,通“值”。
11 贬秩:降级。秩,官吏的品级第次。
12 蓝田:唐京兆府蓝田县,即今陕西蓝田县。 商洛:汉置商县,隋改为商洛,县治在今陕西商县东。 淅、湍:淅水、湍水,均在今河南省西南部。 汉水:源出陕西,流经鄂北多县,至汉阳汇入长江。 “升岘首”句:岘首,山名,今称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县; 方城,山名,在今河南方城县。此句谓登岘山北望中原也。
13 荆门:县名,今湖北荆门县。 祝充云:“岷,山名,江水所出。《书》:‘岷山导江。’”按:文中“岷江”谓长江也。 洞庭:湖名,在湖南、湖北交界处。 湘水:即湘江,为湖南境内第一大河流。 衡山:山名,在湖南衡山县北,是五岳中的南岳。
14 岭:旧注南岭。按:南岭系湘、贑、粤、桂边境一系列东北走向西南山脉之总称,文中之“岭”,当指“骑田岭”。
15 饫闻:饱闻,谓所闻甚多。
16 羽仪:《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旧时因以“羽仪”比喻被人尊重,可作为表率。
17 以上追叙王弘中贬秩南下历程,点明作《记》旨意。
韩愈生平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赏析:
何焯曰:“题固记其名文,是当行家语。得其剪裁之法,虽参入议论,仍不碍记事体矣。‘太原王弘中在连州’,突起,伏后半追叙。”“‘既成,愈请名之’至‘颂也’,此段叙致特有古意,非公无比。世得云:皆伏有弘中之德意。按:此评即使前后关键分明,又颂字乃美盛德之形容,正总摄得此一段,其非衍文明矣(《考异》疑颂字是衍文)。”
曾国藩曰:“柳公山水记,以峭削见奇,固非韩公所能比并。”
峻峰补评:文章格调清新爽丽,善用排比,层见错出,迎接不暇,特别是他把人的爱好与道德修养协调一致,先写主人所好,映衬主人之德,后写主人之德,照应主人所好,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谓匠心独运,不让他人,反映了韩愈一贯的儒家积极入世思想。
图为祝枝山《燕喜亭记》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