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②

【简介】

  旗袍
  旗袍起源于满族服饰,兴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
  旗袍 qípáo [chi-pao] 为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开始穿着的一种带有传统风格的长衫。其式样从满族妇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称。
   《·五猖会》:“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
  《》第三幕:“ 静子 三十一岁,穿着质素的旗袍,已经完全是一个中年的中国主妇了。”

【起源】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特色】 

  1.特征
  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满族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刺绣精细。
  旗袍的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家与旗袍
  ,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较少,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分类】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圆襟旗袍礼服——襟处线条圆顺流畅;
  直襟旗袍礼服——身材丰满、圆脸型的女性适合这一款式,可使身材显得修长;
  方襟旗袍礼服——将襟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适合不同脸形穿着。
  琵琶襟旗袍礼服——
  此外还有双圆襟旗袍、双开襟旗袍等款式。

【材质】

  制作旗袍的有布料,丝绸、锦缎等,目前又有真丝双绉、、、杭罗等织品。

【色彩】

  清代满人旗袍以蓝、黑二色为主,但读书人却有相当一部分人穿白、红、紫色的。至于黄色,因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的。
  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色彩鲜艳复杂、对比度高,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且认为越多越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用料等花色品种就更是多样。
  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满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图案】

  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现代常见的旗袍图案为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

【制作】

  1.裁剪
  (1)确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叠在里面,将粉线画在反面,浅色衣料勿用过深色的画粉;
  (2)确定衣料的对折线——因旗袍前后中心都没设缝,所以排料时可以把面料独边对折,折够身肥为止。
  (3)确定衣料图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领片上的图案方向一致;
  (4) 裁剪丝绒面料时,注意使各衣片毛绒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 裁剪时,要在轮廓线外加适当的缝份和贴边。 如装缝普通拉链,止口需1.5cm,隐形拉链,止口需1cm,包边和嵌边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检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数量和质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无错裁)
  2.缝制
  (1)衣片归拔
  (2)侧缝贴牵条
  (3)襟边贴牵条
  (4)缝制

【讨论】

  

旗袍并不是中国的国服


  由于旗袍的大范围流行和近年来影视作品的宣传,不少人尤其是对历史了解甚少的年轻人将旗袍与唐装当作中国的国服来看待。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旗袍只是一种时装。
  旗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满族衣饰的变体,并不具有代表全国大多数人口——即汉族的资质。
  另一方面,现在旗袍在很多场合成为了接待小姐用服,这样的滥用也已经使得旗袍的原则性不复存在。
  所以,目前中国无国服。

真正的国服的出现,即是汉服归来之时


  【历史与发展】
  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由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汉满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汉满各有仿效;到了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的情况,而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汉化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流行于地区或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及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与汉族军阀豪强结合到一起,定都,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剃发易服,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血腥杀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汉族百姓与之斗争,努力保存汉服,遭到满清统治者的镇压屠杀。最重要的问题是,满清建立后为什么要强迫汉人剃发垂辫易服?按常理,穿什么服饰,留什么发型和统治并无多大关系,但满洲人入关并建立清后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汉人不能接受异族统治是因汉人鄙视野蛮,接受野蛮的统治对汉人来讲是种侮辱。汉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灿烂的文化,相比异族,汉人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相比之下,满洲人文化实在肤浅,实在自愧不如。这种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满洲贵族拼命学习汉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满洲贵族深恐汉人看不起他们,因此要想统治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汉人习异族风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汉族精神萎缩,使汉人丧失自尊、自信,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民族优越感。汉族传统的冠戴衣裳大多被禁止穿戴,是汉族的民族耻辱,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着装与戏曲宗教等场合。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满族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内外交困,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风暴骤起,推翻了满族统治者,摧毁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满族封建统治者,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后“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整个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
  作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故事】

  

海伦·斯诺与宋庆龄旗袍的故事


  
 海伦·福斯特·斯诺――埃德加·斯诺的遗孀引出的。斯诺是《西行漫记》的作者。此书记录了他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时期的会晤。一九三一年海伦第一次去上海时,年仅二十三岁。海伦的好友波莉在全美到处为中国为“工合”筹款,宋庆龄得知后送了她自己的旗袍并嘱咐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讲时穿上。斯诺夫妇到达菲律宾继续为中国为“工合”筹款,波莉将旗袍又送给了斯诺夫妇。1998年3月17日,58年后,这件漂亮的旗袍从美国回归中国,回到了北京后海北沿四十六号宋庆龄故居。
  

旗袍第一夫人宋美龄


  宋美龄衣橱内的旗袍件数,大概现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无人出其右者。宋美龄的旗袍件数多,和有一个勤奋的裁缝师傅,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
  这位裁缝师傅叫张瑞香,是一位男性裁缝师。张瑞香所以受到宋美龄那样爱护的原因,无非是因为手工细巧、忠心耿耿。
  张瑞香几乎每天都在不停赶工,为宋美龄制作旗袍,他大约每两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后,张瑞香就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龄面前邀功。宋美龄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橱里妥为保管,然后便再也没见她穿过,因而,宋美龄的旗袍大概穿来穿去,总是那几套,不会有太多的更换。
  张瑞香除了过年除夕那天休息外,其它时间都在做衣服,而且只为宋美龄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们为了投其所好,送宋美龄的东西多半有衣料,这些绫罗绸缎,就够张瑞香一年忙到头。宋美龄的超大型衣柜,便成为世界最大的旗袍储藏室。

【小贴士】

  1.选购
  旗袍品种如此繁多,选购时应注意以下两点。要根据自己穿用需要而定。如结婚礼服(旗袍)不仅面料质地上乘而且色彩鲜艳夺目,充满喜庆色彩;迎宾赴宴礼服(旗袍)面料应高级华贵,色彩柔和大方,外观稳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随心所欲,突出个性及体型美,穿着舒适大方。
  市场上成衣旗袍的规格是按大众化的身材体型量制的。由于每个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趋于紧身、抱合性强的服装,尺寸规格则是选购旗袍的重要指标。所以,购买旗袍必须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即、、,并与旗袍:“三围”相适或略有余。然后,在更衣室试穿观其“三围”是否贴体舒适,其次还要观领子、衣身、袖子的长短与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选购不同于连衣裙等服装,要求十分严格,否则将会失去其风格和独到之处。
  旗袍面料的选择:旗袍选料是很广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选择纯棉印花细布、印花府绸、色织府绸、什色府绸、各种麻纱、印花横贡缎、提花布等薄型织品;自制的短旗袍,轻盈、凉爽、美观、实用。春秋季可选择化纤或混纺织品,如各种闪光绸、涤丝绸、以及各种薄型花呢等织物。这些织品虽然吸湿性、透气性差,但其外观比棉织品挺括平滑、绚丽悦目,在不冷不热的季节中穿用很适宜。
  礼宾或演出穿用旗袍是十分考究的。夏季穿用,旗袍面料应选择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该织品质地柔软、轻盈不粘身、舒适透凉。春秋季穿用,旗袍面料应选各种缎和丝绒类:如织锦缎、古香缎、金玉缎、绉缎、乔其立绒、金丝绒等等,这些高级面料制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现东方女性体型美、点线突出,丰韵而柔媚,华贵而高雅,如果在胸、领、襟稍加点缀装饰,更为光彩夺目。
  2.旗袍的整理
  现在大部分女性所穿着的旗袍大都为织锦缎的面料,而这类锦缎都是不宜水洗的,所以穿着时应非常小心,尤其要注意不要沾染上油渍、可乐和口红,因为这类物质最难清洗,就算送去干洗店也未必能完全清除,所以我们建议:
  1、旗袍不要连续穿着好几天。
  2、要留意尖锐的物件,以避免旗袍钩洞与抽丝。
  3、不要为了贪方便将袖子高高卷起。
  3.旗袍的洗烫
  如果新穿的旗袍不小心弄脏了,可以用块微湿的布铺在脏处用熨烫一下,这样一些灰尘就会附着到布上,既清洁了旗袍,又起到整烫的作用。
  4.旗袍的收藏
  旗袍如果不穿了要用衣架(宽宽的那种)把旗袍挂起来,注意肩部要撑妥当。在挂进衣橱前,还要记得放上防蛀用品。
  另外,丝绸衣服要勤换勤洗,脱下后切勿搁置。穿着丝绸衣服时不要贴身,避免过多的汗液浸蚀衣服,使衣服变色、变质、破损。穿着丝绸服装也不要在席子、藤椅、木板等粗糙物上睡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破损和并丝。另外,收藏丝绸服装时,应放在樟木箱内,以防虫蛀。

【相关作品】

  电视剧 《旗袍》
  中文片名:旗袍(三十集)
  英文片名:Qi Pao
  作品类型:言情/情感
  总 投 资:一千八百万元人民币
  联合摄制:西安电影制片厂,北京伟士特开发咨询公司
  推 广:“小小影视艺术”工作室
  公映时间:2007年5月
  《旗袍》主要人物介绍
  -饰演林文宣
  -饰演秀秀
  -饰演阿多
  -饰演叶雨稠
  -饰演杨青梅
  -饰演秋海棠
  -饰演汤老板
  -饰演叶雨稠
  -饰演叶顺天
  -饰演少年阿多
  电视剧《旗袍》故事简介
  民国初年的某一天,一群匪徒冲进江南乌泽小镇的林家,以平判乱党之名进行满门抄斩,睡梦中的林家小少爷林文宣被—个大他十岁的童养媳秀秀冒死救出火海,并亲眼目睹了父母被杀之场面......
  在之后的流浪与乞讨的生活中,五岁的林文宣又与秀秀失散,不得已被卖进戏班学艺,苦不堪言。
  多戕的命运并不因他的苦难而停止。辗转在馄饨店学徒的林文宣又被邻家的旗袍店所吸引,之后遇上旗袍大师叶顺天,天生聪慧的文宣对旗袍情有独衷,终于大师收他为徒。在天份与勤奋中,林文宣成为了当年上海滩红极一时的旗袍大师,也因此与秀秀相逢并得到过宋美龄亲书牌匾奖励......
  至此,生意兴隆的春水坊旗袍店,招徕同行的嫉妒,一封匿名信又将他推入生命的再次波折,逃回乡下的文宣忍受着失去少年戏班之两小无猜,而后在上海相遇相爱的小雪(秋海棠),忍受着已是姐姐的秀秀的再次失散,娶了叶师父之女,那个一直深爱他却得不到父亲支持的叶雨稠为妻......
  在一场牢狱劫难之后,他携妻回到乡下,痛苦于失去亲友的文宣不再做旗袍而是开了家馄饨店。抗日战争爆发,日本的铁蹄踏进了乌泽,为了拒绝为日军队长小野之妻定做旗袍,文宣当夜砍断手指明志。闻讯而来的小野急将他送医院救治,但为时已晚,小野对此很懊悔。凭借小野对文宣的愧疚和好感,文宣为已是游击队长的秋海棠提供日军情报......终于在一次拔据点战斗中,小野和其妻被秋海棠部所歼,小野夫妇临死将其子托付文宣,在没有选择的前提下,他收养了日军孤儿......
  抗美援朝时,文宣领导的被服厂为前线立下大功......
  文革中,遗孤因揭发家藏四旧“旗袍”而使文宣失去了深爱他的妻子雨稠,精神崩溃的雨稠裹着红布以为旗袍而投河自尽......
  深爱文宣,又做过歌女的抗日英雄秋海棠在文革中因历史原因而遭迫害,最终身着珍藏的文宣当年亲手做的白旗袍跳楼身亡......
  文宣再次被劳改......
  解放前与阿多阴差阳错前往美国的秀秀已嫁大卫、琼斯。因其中国情结,女儿在改革开放时,专来大陆寻亲林文宣,终于在新疆某农场,已是暮年霭霭的文宣依然用当地一种韧草编衣,被艾丽娅发现,此时,当日本遗孤得知自己身世时痛悔不已,双膝跪地,深深忏悔......
  往事如烟,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已被岁月送走......
  上海隆重举行时装发布会,身着各色旗袍的模特们向人们展示着中国旗袍的高贵、内敛、挺拔而又含蓄的东方之美。
  而一代大师林文宣在演绎旗袍之中,付出了自己对美的向往与体现,对爱的诠释与执着,对情的深沉与奉献,对义的秉承与坚持的中华男子之美......
  孙晶晶、邱心志片场表演摧人泪下
  作为相声大师马季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电视剧《旗袍》近来受到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在《旗袍》之前,马季没有接拍过任何一部电视剧,《旗袍》是他的第一部电视剧,也是最后一部。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位相声大师把《旗袍》作为了自己的首部“触电”之作呢?在《旗袍》片场,马季说过,他之所以接这部戏,是因为《旗袍》精彩的剧本打动了他,这部戏传承中国文化的精神感染了他,剧组中这群年轻人的才华与拼劲感动了他……而《旗袍》的女主角孙晶晶就是这群年轻人中最耀眼的一位。虽说在2005年的时候,孙晶晶已经一连主演了《张大千》、《不谈爱情》、《球爱俏佳人》三部很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但因为出道时间较晚,在媒体和观众眼中,孙晶晶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新人。所以在《旗袍》中,能有马季这样的艺术家甘当绿叶,以数十年的演艺功底为孙晶晶等初入演艺圈的新人作陪衬,无疑令这些晚辈们受益匪浅。其实,在《旗袍》中,甘当绿叶的知名演员还有很多,午马、孟广美、程前、沈傲君等颇具实力的演员在剧中出演的并不是男一号或是女一号,但在片场,他们都为《旗袍》倾注了全部心血。
  电视剧《旗袍》由邱心志、孙晶晶、田海蓉、王雅捷、午马、孟广美、程前联袂主演,相声大师马季友情客串。该剧由中联传动影视文化公司、北京伟士特开发咨询有限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目前正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小镇乌镇紧张拍摄。电视剧《旗袍》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服饰文化——旗袍为故事载体,讲述了旗袍大师林文宣悲壮坎坷的一生,细腻描绘了他与三个女人的情感纠葛,反应中国百年社会的历史大变迁。孙晶晶在剧中饰演的女主角秋海棠,是男主角林文宣唯一爱的女人,也是三个女人当中人物张力最大的角色。这个角色的一生历尽沧桑,从小无父无母,在梨园学唱戏,那时她叫小雪花,与小文宣结下了真挚的感情。戏班关闭之后,两人被卖给了不同的人,失去联系。物换星移,长大的她成了上海滩百乐门万人倾慕的歌女秋海棠,每天面对骄奢和浮华,她强作欢颜。直到和林文宣再次相认,然后相知,再到相恋,两人长久的思念煅烧成刻骨铭心的爱情……
  每个看过《旗袍》剧本的人,都会被剧中秋海棠和林文宣那种悲壮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所震撼,而在片场,秋海棠和林文宣之间的爱情故事经过孙晶晶与邱心志的默契演绎之后,更是摧人泪下,他们全情的投入和精彩的表演令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制片方是看到孙晶晶在《张大千》等剧中的不俗表现之后,才决定启用她来主演《旗袍》的,在经过近两个月的拍摄之后,孙晶晶用精湛的表演赢得了各方的赞誉,大家都认为孙晶晶把秋海棠这个角色演活了,这个角色一定会成为《旗袍》的一大亮点。
  的确,为了演好秋海棠这个角色,孙晶晶付出了很多,在这个剧组中,她是大家公认的最勤奋、最用功,也是最让导演省心、放心的演员之一,在每一场戏开拍之前,晶晶都会做最充分的准备,那些台词不仅早已烂熟于心,而且由心而生、由感而发,因为入戏太深,她已经模糊了自己和秋海棠之间的界限,很多时候,因为入戏太深而无法自拔,收工后还沉浸在秋海棠的世界里。秋海棠在剧中的悲苦境遇也影响着生活中孙晶晶的心情,一连几场苦情戏过后,晶晶会一连几天都无法释怀,与这个角色同悲同喜。在看过这部戏的部分片花之后,制片方对孙晶晶的表演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因为孙晶晶是个新人,让一个新人来挑大梁,出演《旗袍》女一号是要担一定风险的。但在看过孙晶晶的表演之后,制片方却欣喜万分,因为孙晶晶的表演的确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喜,秋海棠这个人物在剧中被晶晶演绎得极具感染力,大家都说:让孙晶晶来演秋海棠,真是选对人了。虽说得到了导演及制片方的夸奖和认可,但孙晶晶对表演却没有任何的放松,在片场她虚心向那些出道多年的前辈们请教,仔细揣摩自己的每一场戏,她要用最动人的表演来回报剧组对她的信任。
  出生于梨园世家的孙晶晶,是中戏导演系的高才生
  孙晶晶出生在梨园世家,姥爷和母亲都是戏曲表演名家,晶晶从小耳濡目染,身上流淌着表演的血液,所以,当天真烂漫的她初长成的时候,已经是能歌善舞了。开明的家长尊重孙晶晶的选择,让她进入中央戏剧学院。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在中戏她学的不是表演,而是进入了导演系。原因何在?晶晶说,她学导演并非为了以后做导演这行,而是为了表演,因为学导演可以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剧本,这就是孙晶晶的独特之处。此外,晶晶还曾经师从北京琴书泰斗关学增,大家熟悉的张艺谋电影《有话好好说》里面那经典的琴书段子,就是关老的画龙点睛之作。可见,孙晶晶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熏陶,是位彻彻底底的才女。
  2005年的三部大戏为孙晶晶的演艺事业开了个好头
  2005年孙晶晶拍了三部戏,分别是在电视剧《张大千》中饰演张大千的妻子杨竹君,与香港影星吕良伟演绎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传奇;在《不谈爱情》中饰演叶华,与著名演员梁天对戏;在《球爱俏佳人》中饰演将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的富家女紫怡。这三部戏让晶晶体验到三段不同的爱情,这对她以后演绎爱情戏有很大的帮助。2006年,孙晶晶又接连主演了《旗袍》等多部作品。虽说身处于纷乱的演艺圈之中,但孙晶晶心态非常平和,她希望自己能认认真真地拍好每一部戏,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她说:“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人都要有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努力打拼,一点一点地积累我们的经验,沉淀成人生的体味。”
  出道两年,孙晶晶每走一步,都在圈里留下了良好的印记,与她合作过的人都记住了这个美丽、勤奋、好学、敬业的小姑娘。而几位合作过的导演更是给了她“极具表演潜力,前途不可限量”的极高评价,相信她一定会在演艺事业上有出色的作为。
  
  旗袍开衩的文化史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
  但这并非一帆风顺,于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
  从满族妇女的服装到流行长久的各款旗袍,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展出的旗袍系列,使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记录其上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思想史。
  旗袍原是满族妇女服装,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汉族妇女开始穿着。一千多年来,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中国女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旗袍也保持着这种特色。
  旗袍表现曲线美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但这并非一帆风顺,于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
  二十世纪初期,盛行“旗袍马甲”。也就是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一九二六年,短袄和长马甲合二为一,成为现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后两年,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围绕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长,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展开“较量”。
  开衩时高时低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
  这一改变遭到舆论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长度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过去的旗袍是不开衩的,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地在左边开了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在传统与现代、维护传统的“善”与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原来的样式,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
  文革也革旗袍的命
  但是,从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旗袍被说成“四旧”、“封、资、修”。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国访问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状。
  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原来单调的黑、灰、蓝色被五彩缤纷取代。消失三十余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爱美女士的身上。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范文海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风格的女性服装,成了中国妇女的国服。”
  中国的民族服装服饰难以计数,仅在本届博览会展出的就有三千四百多套。尽管民族服装很美,但由于缝制复杂,穿着烦琐,很多人已不再穿着。但旗袍却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日益受到青睐,成为中国一道流动的风景。
  旗袍的清洗和保养技巧
  许多新人在举行婚礼后,都想把见证美妙时刻的心爱婚纱、礼服和首饰好好的保存下来,因此购买嫁衣和贵重首饰的新人越来越多。然而,购买容易保养难,许多新人为此大伤脑筋。这里介绍几种关于婚纱、礼服和首饰的保存方法,可供参考。
  1、旗袍旗袍大都为织锦缎的面料,而这类锦缎都是不宜水洗的,所以穿着时应非常小心,最好不要连续穿好几天,尤其要注意不要沾染上油渍、可乐和口红。收藏前最好先放到太阳下晒一晒。
  2、要留意尖锐的物件,以避免旗袍钩洞与抽丝。
  3、不要将袖子高高卷起,以免出现褶痕。
  4、旗袍不小心弄脏了,可以用块微湿的布铺在脏处用熨斗熨烫一下,这样一些灰尘就会附着到布上,既清洁了旗袍,又起到整烫的作用。
  5、旗袍不穿了要用衣架(宽宽的那种)把旗袍挂起来,注意肩部要撑妥当。在挂进衣橱前,还要记得放上防蛀用品。跟其他衣服挂在一起时最好用纸隔开,以防变色,白色旗袍最好用蓝色纸包裹,可不变色。若用白纸包裹,则会变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