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苾,男,1974年出生于湖南祁阳,现居北京。
主要诗歌作品有《追逐——跋涉以及向往》、《风雨雷电》、《打倒的年代》、《绝望的0》等;
曾获“华夏青少年写作奖”、“路遥青年文学奖” 等文学奖项;
出版诗集有《我是缪斯的孩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生活意义上的人》(中国文联出版社)等。
詹苾:直面童话世界渐行渐远(蒋青林)
詹苾曾是少年诗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6岁开始写诗,11岁开始在全国发表作品,16岁被评为“中国十大少年诗人”第一位,17岁被大学中文系免试特招,18岁获得“路遥青年文学奖”……,其由冰心先生题写书名的第一本诗集《我是缪斯的孩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收录了他6岁到18岁的诗作,出版后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好评。之后,詹苾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沉思期,岩浆在地壳里积蓄,野火在地表下奔突,他的第二本诗集《生活意义上的人》(中国文联出版社)收录他1992年至2001年的诗作出版了,这本厚重的诗集给了所有爱护和期待詹苾的人们满意的回答。这位“童话诗人”没有沉醉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不愿醒来,也未曾放弃那少年时的梦想,他以惊人的毅力与过人的勇气,直面他的童话世界渐行渐远,诗人在感悟、思考、挣扎、书写、交流、呼吁……,在义无反顾地“生活着”。
读詹苾的诗集《我是缪斯的孩子》,我们会发现,像许多其他诗人一样,詹苾是在母爱、童真和自然的熏陶和感染下与诗结下不解之缘的。他写于六岁时候的第一首诗,是献给母亲的至真的童心:妈妈回来了/给我买了很多好吃的糖果/我想长大了/也买很多糖果给妈妈吃。(《妈妈》)第一首诗隐约地标明了诗人以后的诗风与思维的特性,詹苾后来就是一直沿着这条至真至纯的道路走下来的。例如,面对自然的美丽与恩赐,诗人表达了童稚的感恩:我也在努力——/把小河小溪的水/捧给小花小草喝。(《春天》)正因为是发自内心的至诚,这种努力被蒙上了固执乃至殉道的色彩。在《下围棋》一诗中,詹苾写道:纵然道路太多/也只沿着自己的思维/走自己的路。读懂詹苾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年少轻狂,而是时至今日仍被诗人无悔实践着的诺言。
博大深沉的爱心与积极健康的个性让他获得了“阳光少年诗人”的称号。的确,在詹苾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我们难以听到与生活不和谐的声音;即便有小小的苦恼与淡淡的忧愁,那也是渗透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甜蜜与喜悦。《秋天的童话》、《多想再次迷路》、《星·星》、《走向太阳》、《十五六岁,我们的年龄就是诗》等等,都是少年情怀的诗性书写。诗的语言与诗人的心灵显得特别的亲和,二者自然地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状态。当然,时光的流逝与环境的变迁也促使诗人去思考隐藏在其后的生活哲理,但是这种思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少年的天真与懵懂,如《问天》、《去远方》、《老师·老农》、《历史》、《过关》等等。少年诗人是这样的认真地求索和追问,我们在阅读中就得了本真的感动;如明净的溪水滑过光洁的鹅卵石,并无半点涩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责备小溪的清浅呢!
到后来,詹苾这位“阳光少年”的视野逐渐开阔,他的“诗歌阳光”照进更深的思想隧道和洒向更广的关注领域。同样是关于母爱,诗人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何歌颂母亲/在思想远行的坎坷/历尽生命之灯/母亲是力量的发源地。(《如何歌颂母亲》)将母爱置于一个“力量的发源地”的地位,不仅来自诗人的本能直觉,也出于他的理性思考。在《追逐——跋涉以及向往(组诗)》中,诗人从“大瀑布”、“大沙漠”和“大森林”当中汲取力量和获得灵感。他称“大瀑布”是“是一条站立起来的河”,并表示了永远追逐的决心:我追出高山追过江河追向海洋/我是在追逐你的诞生你的成长你的归宿;诗人在寻找“大沙漠”里的孤独的生命的时候,坚定地说:而我不会动摇不会后悔我选择的孤寂之行;在与“大森林”的对白中,他甚至骄傲地宣布:我是大森林演绎五千年的诗魂。虽然无以数计的诗人都向大自然寻求创作源泉与生命顿悟,但是詹苾的话语方式毕竟是独特的“这个”,自有其存在的意义。除了向“深”的维度发展之外,诗人的“阳光”也向“广”的维度照射。在《友谊》和《我们是朋友(二首)》这些诗中,少年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博大的人文关怀胸襟。“我们或是蓝眼睛黑眼睛/我们或是白皮肤黄皮肤/只要我们相会/我们便是真诚的朋友。”(《友谊》)“哦,小小的米拉/他少年的脸庞紧紧依着我/我看到他一双明净的眼睛/扑闪着一串泪珠滑落了/他说世界就是你和我。”(《我们是朋友·流浪的米拉》)人与人之间因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而应该彼此关爱;因为有了友谊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就能形成一个和谐的世界。詹苾在这里已经走出了童话的范畴,进而赋予了诗歌深广的内涵。
值得指出的是,《我是缪斯的孩子》这本诗集在时间跨度上较大,一部分诗歌已经走出“童话世界”很远了。凌鹰先生在后记《一个永远的童话》中说:“我疑心这是一个虚幻的童话。”这疑心并非空穴来风。《死亡的感觉(组诗)》、《一切从一开始(组诗)》和《风雨雷电(组诗)》这三组诗已经在诗集中奏响不太协调的声音,显现出诗人未来去向的端倪。对现实存在的思考与感悟,以及思想明晰后产生的困惑、厌倦与愤怒,成为诗人踽踽前行时无从摆脱的负累。在《死亡的感觉(组诗)》中,诗人尝试用语言去描绘人临死时的思维活动,但是其重心依然置于凤凰涅盘后的“明天”:闭上眼睛吧/坚信明天/在睁开眼睛的一瞬间/会遭受阳光的强烈辐射。其格调还是明朗而清新的。到了《一切从一开始(组诗)》,诗人已经对历史的循环往复产生深深的质疑。“我们在某一天出生/有母亲幸福的微笑//我们在某一天死去/有孩子悲伤的哭声//一天来到后又离去。”作为万物之灵长,人类是否该在亘古不变中重复自身呢?少年诗人开始触及到“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这一哲学难题。最后来看荣获“路遥青年文学奖”的《风雨雷电(组诗)》,这组诗标志着詹苾诗歌创作早期阶段的一个高峰。他将四种自然现象分别对应四种类型的人物,即“朋友”、“爱人”、“母亲”和“老师”,全方位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事的理悟。风的温馨与来去匆匆恰似朋友之间的心理感觉与时间感觉;雨幻化成诗人纠缠不清的爱情意象;雷所击打的避雷针与母亲手中的针的对比映现出母爱的深沉与博大;电划破黑暗与老师带来心灵的光明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温馨、缠绵、感激、愤懑……,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诗的内涵呈现出“含混”的倾向,充分表现出诗歌语言的弹性与内质。
读詹苾的诗集《生活意义上的人》,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在诗歌处于尴尬境地之时,仍有像詹苾这样的诗人坚守自己的精英立场,执著、迂回地向时代中心挺进。他的诗作在保留了原有的“童话”本色之外,又增添了许多新的特质。诗集《生活意义上的人》沉积了诗人近十年的心血,真实地记录了诗人一段人生历程的个性体验。“故有的世界荡然无存/新的世界尚未建立。”(《怎么了?》)诗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少年时代建构的童话世界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无奈地渐行渐远。但他并没有放弃这最后的精神庇护地,依然执著地浅吟低唱心中的田园牧歌;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正直与良知的驱动下,对不合理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愤怒的追诘和责问;并进一步地思考了现象背后的潜因,从而试图建立起新的价值、理想与秩序。
詹苾一以贯之地钟情于对友谊、爱和亲情的诗性叙述,情感趋向理性和深沉。《遗忘》、《那年夏天》、《温暖》、《弟弟的歌谣》、《老屋往事》、《那时正年少》、《献给爱人的诗》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詹苾原有风格的有机延续。世事变幻,桑海沧田,但是詹苾以真诚的信仰与顽强的韧性保持了他以往的纯真与包容,所以他的这部分诗作就有一种特别感人的情愫。如《老屋往事》:老爷爷沧桑的眼睛望着我/讲述发生在我出生以前的事/我听到了墙外传来久远的曲子/是洞箫如泣似诉的低徊。诗中弥漫着浓浓的怀旧气息,低沉,从容,散淡,似深藏地窖多年的葡萄美酒,令人微醺。再如《献给爱人的诗》,诗中虚构了一个“他们化成了泥土依然紧紧依偎”的爱情故事,并借此向自己理想中的“爱人”进行了令人怦然心动的爱情表白:爱人啊:将来我们也合葬一起/生,我们共担冷暖经历世事/死,我们继续相爱永不分离。传诵千载的梁祝爱情故事也不过如此吧,其痴如斯!应该感谢诗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的诗作仍给我们留下了一片情感的绿洲。
《生活意义上的人》还对不合理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愤怒的追诘和责问。詹苾既是一位真诚的诗人,又是一位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被误解的两个人》、《打倒的年代》、《我的祖国》、《卖艺人在歌唱》、《童工小小》、《哀悼一位农妇》、《伟大的农民》等等,都是针对不合理的历史与现实的有感之作。长诗《打倒的年代(文化大革命1966-1976)》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它具有史诗的风格与气势。诗作形象地描绘了在狂热的时代氛围中,失去了理智的人们怎样地将无辜的“李黑帮”批斗致死的经过。《打》巧妙地运用了超长句型进行叙述,对以往的文本符码进行解码,再进行全新编码,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长诗基本上运用文革时的话语,如结尾一句“这个年代人们怀着三忠于四无限的心情雄赳赳气昂昂正步走在东风劲吹的革命金光大道上就是这样无比地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这些文革时特有的话语方式经过诗人的重新编码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反讽效果。同样,那些反映现实问题的诗作也颇具特色,如《伟大的农民》一诗。诗人直称农民“是这个社会真正伟大的人”,“您表情凝滞衣着落伍走过您喂养大的城市/望着您弱小的背影我泪流满面激动不已”。透过感动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它批判的锋芒直指不合理的城乡关系与城市人扭曲的心态。
诗集占最大比例的是哲理感悟诗,它们标示着詹苾的思考在向着无限延伸的纵深发展。笔者大致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述:一是对丑陋的鞭挞。面对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往往导致“愤怒出诗人”的结果。詹苾正是在审“丑”的过程中,创作出许多可圈可点的哲理诗,譬如《世界》、《人类》、《人和人群》、《这是他们的世界》、《无耻者无畏》等等。在或是冷静叙述或是愤怒谴责或是冷嘲热讽的诗句后面,是批判的力透纸背。如《无耻者无畏》:他把无理的事情/做得引人注目并且有滋有味//他觉得自己不吃饭就能活着/还能不穿衣裤在大街上悠然漫步。诗人在这里充当了安徒生《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大胆地说出了事实的真相;“无耻者”的令人生厌的面目便不揭自穿。二是恢复对常识的认识与理解。《1 1=2》、《金子的光芒》、《时间》、《两半》、《人为什么活着》、《人性》等作品是最好的佐证。我们因各种各样的外力影响,往往会对最为一般的常识反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如果每一个个体都有认识常识的自觉与勇气,那么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许多悲剧就有可能避免。詹苾于此的努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他说:1 1=2是我们共同交流的基本原理/那些说1 1=其它的人值得怀疑。朴素得近乎寒碜的语言,其实隐含了多么深刻的用意!三是个体的总体感悟与重构努力。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诗人还进行了非常自觉的哲理概括,从《理解》、《生活自白》、《我和我》、《绝望的○》、《生活主义》、《相信爱》、《夜行者语录》等诗篇中可以看出这一点。《绝望的○》这首诗是詹苾累积多年的情绪的一次总爆发,“○”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我写照,其对历史、现实及自我的反思与绝望令人触目惊心,对生命的拷问也达到了残酷的程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其它诗篇中,诗人则进行了重构的努力,他力图找到一个根本性的答案,让迷失的现代人得到精神的慰藉,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的本身就带有某种殉道的色彩。
纵观詹苾的诗歌创作,以下三点是相当突出的:首先,詹苾诗歌中“童话世界”的建构。诗从本质上来说,是生命与世界的对话。詹苾的诗创作从书写母爱、童真和自然开始,正是人类与外在世界对话的最佳方式。在诗歌童话世界的建构的过程中,詹苾走着一条非常纯情的道路,他让自己的心灵完全袒露,因而从他笔下流出的优美的诗句就没有丝毫的矫情。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并未拘囿于个人的小天地而自恋自叹,他将诗的阳光洒向他所能关注的广阔世界,让现代人疲惫而迷茫的心灵得到真诚的抚慰。进入詹苾的童话世界,我们能够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这世界的真善美的存在。这是纯情的力量,不死的青春的力量,詹苾“童话世界”的力量。
其次,诗人以诗为利器,激烈地批判历史与现实中的假、恶、丑。在这里,詹苾似乎是以“阳光少年诗人”的对立面形象出现的;其实,这二者之间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热爱真善美的人必然会对假恶丑嗤之以鼻。诗人直面他的童话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离自己越来越远,他没有退却,而是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于是,在詹苾的温情的诗歌天地里,出现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奇葩。当然,诗人对底层人们生活并不太熟悉,他的讽刺诗也略嫌直露与表面,但这并不妨碍他正义声音的表达。我们最为可怕的是:“日常生活使我们对事物的感觉变得麻木了,我们只用简便的认知来接受事物。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却视而不见。”(什克洛夫斯基语)詹苾正是用什克洛夫斯基所谓的“陌生化”的手法,唤回了我们对事物的感知。
最后,是詹苾在生活哲理上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诗人在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努力地跟随生活亦步亦趋地进入新的境界。他在诗作中提出了“生活主义”:生活是活着的全部意义!/生活包容了一切!/生活是人追求的最终目的!/生活以幸福为中心!/生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当然,生活是一个现存的日常过程,不可能成为超越性的精神寄托。如前所述,詹苾竭力寻找能够成为现代人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想与秩序,他的不息探索精神以及自我省视的勇气,给他的诗作增添了熠熠光辉。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年轻的詹苾在关系到当代人根本生存哲学上的探索是极有意义的,而我们则需要更多像詹苾这样的精神家园守望者,而不是一味地解构与逃避!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