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强②

  周大强,20世纪80年代生于安徽五河。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山花》、《鸭绿江》、《芒种》、《安徽文学》等发表大量文学作品,作品被《新世纪文学选刊》、《诗选刊》等转载并入选《中国诗歌年鉴》、《中国当代诗歌导读》等10余种选本。获《诗歌月刊》华文诗歌大赛一等奖等奖多次。著有诗集《夜幕下的小周村》。







相关评论

  周大强诗歌:小周村依旧很小,大周村依旧很大

  




  简明 薛梅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有一个重要主题:回到中世纪。



  回到中世纪,就是回到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就是回到梦境一般美轮美奂的过去。回到中世纪既是一种宗教呼唤和宗教认同,也是一种自然向往和自然回归,更是关于未来的美妙想象和对已逝时光的深切回忆。



  中国文学中的还乡意识,如同西方文学中的回到中世纪。还乡意识缘自人类的子宫情结,是深邃的生命意识和情感因袭,人类从离开母体的那天起,就不断地企图返回出发点最初的温暖和爱的家园。



  周大强诗歌折射着这种原始的浪漫主义气质。当周大强离开安徽省五河县新集镇小周村辗转漂泊,在历经了记者、业务员、某宾馆总办秘书等人生角色,又辞职自己创业等几次命运迁徙之后,还乡意识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他颠沛人生的精神支点和灵魂庇所,周大强才能够写出《披着月光回家》、《抓一把泥土,喊一声娘》、《把灵魂还给故乡》、《农田里,一颗随风摇摆的麦穗》等等饱满而真淳的乡土恋歌。



  周大强诗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温醇感伤的气息,以及对乡土情事的传神描摹,乃至用宁寂暗淡的色彩,自然纯净的语言,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乡村画卷:小河、村庄、土路、牛羊,以及老屋、麦场、杏花、桃花、梨花、柳叶、菖蒲,这一切都显得亲切而淳厚、深情而醉心:



  小河依旧很小,流水抽刀断流



  我熟悉的村庄还活着



  我所熟知的人家只有老人和孩子



  《回乡曲》



  《回乡曲》带着夜幕下的空旷和感伤击中了我们。小河流水抽刀断流的小,在万物生生不息中依旧很小,故乡的面貌和轮廓映衬其中:破败、老旧、荒凉、贫瘠。我知道的健壮的男人和女人/如今住在出租房里/他们的隔壁堆放着捡来的分类垃圾,城乡巨大的反差,改变了生活的方向,这样的一种变对乡土而言,带着彻骨的凉意和忧伤:



  在两村交界处的乡村土路上



  我看见了那头熟悉的老黄牛



  这么多年,它浑浊的目光



  连同村后的老屋一道



  被村庄的夜晚,像古董珍宝一样收藏



  《回乡曲》



  《小周村》浓浓的怀旧情绪,引领我们深切体会了有根的充盈与无根的失落,取舍尽在,爱恨尽在,生活的骨头和生命的肌质尽在:



  圣洁的黄昏



  正慢慢打开沉睡的柳叶和菖蒲。



  我还获悉一个单词正悄无声息的怀孕,



  腹中的日光吐出梨花,



  比一根芦苇高尚。



  《小周村》



  我猜想那些绿色,/正蹿进隧道变成东风,在神性的返朴归真的情绪和色彩中,一个蹿字的灵动和魔力,既是微小细致的,又是广袤博大的,这是诗人心灵的孕育:我还获悉一个单词正悄无声息的怀孕,/腹中的日光吐出梨花,/比一根芦苇高尚。



  《村庄,村庄以西》在挚爱中透着酸楚,美好的忧伤,只能是/失散的妻女,在一次风暴降临之前/翻开经卷,热烈诵读,温情温暖在酸楚中缓缓流出,入口成甘,入心为吟:再往前走,村庄/就有了书法的筋骨。



  周大强用自己的全部激情描绘着他的小周村,诗中凝结着他对理想主义的强烈迷恋。毫无疑问,在周大强诗歌中,小周村已经衍化为一种意绪、一种寄托、一种象征。



  来自蒲公英的灿烂与飘逸



   读周大强乡土诗《乡村写意》等有感



  祁鸿升



  读周大强的诗歌,使人想起了唐朝司空图的《诗品》中概括的冲淡与自然两种风格,每一个季节对于我都是一种幸福/春天吧,植一株树苗/房子是新盖的,红砖绿瓦,整洁的/掩映在静谧中,周大强的诗味是庄稼的气息,深入与深刻都化浅显了,犹如蕙风,荏苒在衣,当然没有百姓的生活体验是写不出那种舒服来的。周大强把握住了庄稼人的见闻与思想,才有了自己细腻而真实的乡情风格。



  《乡村写意》这种诗题,不同创作姿态有不同的结果。有人传其神,把乡村写成了文化符号;有人绘其表,为乡村搞了个摄影报道,这些其实都不是诗歌。周大强介于两者间,乡村的风物是他要交待的第一表征,诗人写了它,有了载体,再寄托进内在的情思与心向,谁都知道以心观物的诗人,对于抒情客体大致都有一个情感的渗透过程。晚归的学子,踩着春天的骨骼/吟唱着快乐的歌.树,好大的一棵树/叶子是绿的发光的明镜,母亲在灯光下/和父亲聊着秋天,记忆里,秋天是春天的另一个生命/黄书包里藏着诗歌,和春天一样的年轻/十五岁的少年,背着书包,嗅着油菜花香/感动的落泪,这/春天会相信吗?流连于人与物的目光中有着凝重无声的注视,这种沉静澹泊的情怀,显示了诗人表达向内挖潜的功夫。高明的诗人不会满足于做一名记者,他要学会在习见的事物中发现诗性,关于绿叶,关于秋天,诗人都有新颖的领悟,且这种领悟是不脱离抒情语境的,也就是说诗人在乡村表象再现过程中,突出了形象思维的运动高度。这种情况在《雪夜》中也是有反映的,这个冬天,最先接触到寒冷的手指/停止了冬眠的有氧呼吸/孩童们放学的脚印渐渐模糊/只有大片的杨树/雪夜里凝望高空,无论情景如何淡化,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抒情比重与思想意义的加大,这里作者有自己突出的生活感受,情绪叙写在冬雪压仰与向往的境像中有着强烈的冲击感。这是有思想的写实,衍生着特定氛围与艺术张力,我甚至不排除作者隐藏其中可以抽象外来的象征义。与前面几首取象视野开阔的写作不同,《和花儿一同开放》从内容与风格上都显得有点自我,是不是作者本人的自白,不得而知,但诗中可敬的乡村老人像歌唱青春一样,歌唱了自己与乡村同在的晚年生活。老了,我是属于泥土的/不需要太温暖的花香,诗人的注脚平白如水,读者能一下子品尝到,但真切、直入,省略了思量的过程,反映了诗人此中有真意的写诗心态。诗人人生已入化境,他澹泊出俗,以至生死不论。任何一个日子,都可以沉沉的睡去/不过得有流水、丛林,准确的说/一些鸟语在耳边围绕/没有年轻的呼吸,泪水也是忧伤的,这是面对乡土回旋低萦的歌谣,诗人死也不拔出乡土的根须,唯有如此,才能老得其所。诗人周大强是乡土上永不枯蔫的玉米或红高梁,一旦离开泥土,离开对乡村生活的讴歌,才真的会失却了自己。诗人最后结论说:泥土中,我和一些花儿/快乐的开放,是有自己的理想与决心的。这句话不禁使我们想起了陆游的陆游《卜算子咏梅》中两句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种生于斯土、死于斯土的奉献与赤诚,自有一番感人肺腑的力量。



  我读周大强的诗歌感到亲切,面对乡土,诗人没有意绪上的迷惘与失落,语言质白朴素,娓娓动情,一如山村溪涧,潺潺如弦,又如满野的蒲公英,灿烂、飘逸,充满泥土中阳光的味道。歌德说过:每个旅游者对在旅途上应该看些什么,他的要旨是什么,应该胸有成竹,而一个乡土诗人,只有贴俯在庄稼的根部,才能从十里稻花香的月色里听到或发出丰收的蛙鸣。



周大强主要作品发表年表

  2006年:



  夜晚就这样来临(《佛山文艺》2006年11月(下半月) )



  月光下的玉兰花(外二首)(《文学港》2006年第3期)



  2007年:



  大海的背面是农田(组诗)(《芒种》2007年第12期)



  乡间等诗4首(《青春潮》2007第5期)



  2008年:



  九月(《诗刊》2008年2月(下半月))



  离乡(《星星》2008年第11期)



  村庄,村庄以西等3首(《江河文学》2008年第1期)



  奶奶(《绿风诗刊》2008年第6期)



  西王庄(《岁月》2008年第12期)



  乡村素描(外一首)(《北方作家》2008年第5期)



  2009年:



  把灵魂还给故乡(《散文诗》2009年第2期)



  温柔与倾诉(组诗)(《诗刊》2009年第8期)



  冬日的秘密(外一首)(《星星》2009年第11期)



  沫河口古盐卡遗址(组诗)(《山花》下半月2009年第1期)



  情系鲅鱼圈(外一首)(《鸭绿江》2009年第8期)



  湖水等诗四首(《北方文学》2009年9月号)



  残缺的季节(外二首)(《安徽文学》2009年第4期)



  小周村之夜等7首(《诗歌月刊》2009年第7期)



  晚景赋等4首(《文学港》2009年第1期)



  小张庄之秋(外一首)(《绿风》2009年第1期)



  中国红(《北京文学》2009年第7期)



  拾穗的母亲(外一首)(《南方文学》2009年第3期)



  乡村短章(外二首)(《草地》2009年第2期)



  村庄记(组诗)(《含笑花》2009年第5期)



  2010年:



  低处的阳光(《散文诗》2010年第4期)



  情牵同里(组诗)(《人民文学》增刊2010年第1期)



  观音山诗稿(组诗)(《人民文学》增刊2010年第3期)



  与母书等6首(《诗潮》2010年第5期)



  默哀(组诗)(《青海湖》2010年第6期)



  低处的高贵(组诗)(《四川文学》2010年第10期)



  我在淮河边沉沉睡去(外二首)(《中国诗歌》2010年第9期)



  时光谣曲(组章)(《诗潮》2010年第9期)



  月光下的淮北平原(外一首)(《青春》2010年第12期)



  五河诗稿(组诗)(《北方文学》2010年第8期)

为您推荐

王独清②

  王独清,陕西蒲城人,1898年生,1940年辞世。   王独清五四运动时期在上海从事新闻工作,而后留学法国,专攻艺术,回国后与、、等发起成立,并主编《创造》月刊,成为该社后期主要诗人之一。   王独清曾任上海艺术大学教务长..

杨唤②

  杨唤(1930一1954),原名杨森,台湾现代派诗人之一,1950年开始写儿童诗,成为台湾现代儿童诗的先驱。1954年3月7日因车祸逝世于台北。   出版有诗集《风景》《杨唤诗集》《水果们的晚会》等。1988年由台湾一些著名儿童文..

十八家诗抄②

  古代诗歌选集。清代曾国藩编选。共28卷。十八家为魏晋南北朝的曹植、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六家,唐代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八家,宋代的苏轼、黄庭坚、陆游三家,金代元..

卡图卢斯②

罗伯特·赫里克②

  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1591—1674)   英国资产阶级时期和复辟时期的所谓“骑士派”诗人之一。”。“骑士派”诗主要写宫廷中的调情作乐和好战骑士为君杀敌的荣誉感,宣扬及时行乐。不过赫里克也写有不少..

致青年公民②

  诗集。郭小川作。1957年出版。收诗七首。作品号召青年们投入火热的斗争生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鼓动性。采用马雅可夫斯基“楼梯诗”的形式,节奏热烈明快,语言热情奔放。   这是诗人郭小川19..

隰桑②

  篇名:隰桑   出处:·雅··鱼藻之什   所属朝代:   作品体裁:诗【原文】  隰桑有阿①,其叶有难②,既见,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③,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④,既见君子,德音孔胶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