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观音②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信仰在可谓妇孺皆知,影响深远。佛教协会为庄严菩萨道场,弘扬大士圣德,乃广纳群言,发起建造南海观音露天立像,俾诸众瞻礼获福,得大吉祥。
  南海观音立像设计高度33米,重七十余吨。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奇
  如果不曾经历「熟悉化」、「女性化」的过程,我们很难想象,今天中国的观音信仰会是如何?或许观音信仰根本不可能在中国生根,也许他就停留在早期的男性或中性的形象……,至少提起观音时,你脑海中绝对不会浮现观音或身披白衣,或手提鱼篮,或怀抱婴儿等女性菩萨的印象。
  然而,就在十世纪开始,观音发生一个深刻且惊人的转变—由男性转为女性,在十六世纪时,观音已成为深受广大中国人喜爱的「慈悲女神」。这样的转变,无疑是令人惊异的,因为在其他各国,观音都不曾出现过性别的转换,为什么在中国观音不仅女性化,甚至有各种形式的女性观音产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女性观音有那些主要的形象?这些形象又是怎么形成的?其中包含那些重要的因素?流行且普及在中国的女性观音形象共有五个,分别是:水月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南海观音、观音老母。其中观音老母在艺术中较少描写,其余四种则常见于中国艺术中。当观音信仰逐渐为中国接受之际,信徒们以更适合中国人的方式来呈现观音,他们以新方式描绘观音,同时也赋予观音新的特征与称号。
  每种形式的女性观音,原先都发展于某一特定地区,属于地方性的创作,与某一个神话有关,并且以某一形式的图像来描述,如妙善公主在河南、鱼篮观音在陜西、白衣观音在杭州、南海观音在普陀。她们不仅以艺术型态保留下来,更因仪式与宗教惯例而强化,本土经典、小说、戏剧、通俗文学、宝卷等传播媒介,进一步推广新形象,使观音由外来的男性神祇,转化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女性救世者。
  水月、白衣、鱼篮、南海观音等取材自经典外的创作,呈显了观音在中国转化的女性化身。但是,不管观音的形象如何变化,其普度众生的慈悲精神,才是观音长久以来受中国人爱戴的重要原因。经典记载,观音菩萨现各种身,为众生说法,众生应以什么身份得度,观音菩萨就现什么身,或长者、或居士、或妇女身、或童男童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南海观音,都是观音菩萨的慈悲示现,只是你「看见」了吗?该用什么心与之相应呢?
  武夷山观音挥瓶伏猛虎传说
  从前,武夷山的仙掌峰与隐屏峰一带,嵯峨矗矗冲霄汉,峦削巍巍碍碧空。怪石乱堆如坐虎,苍松挂崖似飞龙。寒鸦拣树无栖处,可叹行人难进步。在这奇险无比的峻岭中,有十数只猛虎出没,尤以那只花斑母虎最为凶悍,常是花斑母虎前头走,大小恶虎尾后跟。原来这花斑母虎非同寻常,乃是住在凌霄峰南边的虎啸岩洞中的一只老虎精。
  俗话说:物以类聚。这只母虎精专跟黑心黑肠的铁板鬼学歪门邪道,还常躲在酒坛峰上偷听八仙聚会,倒也学了些本事。仗着这些本事在群虎中争霸称王。带着虎群窜进村中食人叼畜,无恶不做,唬得黎民百姓叫苦连天。
  有—天,村中来了位手执钢叉,腰悬弓箭的陌生汉子,声称专倚打虎为生,捕捉蛇虫过活。此次前来,为的是解除乡民虎患之苦。
  红日西沉,汉子只身上山探虎,乡民们都为他捏了把冷汗、谁知次日清晨,汉子又平安归来。说来也怪,自汉子进村后,再未发生过恶虎伤人之事。
  一天半夜,汉子忽然精神—抖,拎了只布袋就要上山,乡民们也拿刀提棍,跟着汉子来到仙掌峰的巨石旁潜伏着,等候恶虎出现。汉子安置好乡民后,自己登上巨石顶,盘腿而坐,闭目养神。
  二更时分,忽听北廊岩方向冷风嗖嗖,饿了几天的群虎早已按捺不住了,咆哮剪尾而来,震裂山川惊鸟兽。那汉子把布袋迎风轻轻的—展,喝道:“孽畜,哪里走?”乡民们闻得数十声虎吼近身压来,慌忙舞刀弄棍,汉子一指鼓囊囊的布袋,笑道:“尔等莫慌,除那只花斑母虎外,其余恶虎已装入袋中”。乡人求迫,汉子曰:“勿急,我自会惩治。”转眼便不见了。众乡人抬头见云端现出南海观音,托了净瓶杨柳。原来汉子乃是观音变化,喜得乡民无一不跪地拜祷。
  再说那只花斑母虎吓得落荒而逃,在武夷二曲仙榜岩被观音截住去路,观音用手一指,一块巨石化为—个小花瓶,落到掌心,随即又从头上拔下一枚金簪插到瓶中,顿变为一枝丹桂。观音一扬手,花瓶从空中飞落,只听得一声山响,把花斑母虎压伏在地。恶虎痛不可忍,泣声求饶:“观音菩萨,弟子有眼无珠,不识你广大法力。千乞垂慈,饶我性命,再不敢恃恶了”。观音哀其可怜,手向上一挥.那花瓶又回到观音手中,谁知这母虎恶性不改,竟凶相毕露,张牙舞爪朝观音扑去。观音将花瓶往下一掷,喝声:“着!”花斑母虎便被重如泰山的花瓶压得再也动弹不得了。
  后人为铭记观音的恩德,便在观音收虎的岩石上刻下了“伏虎”二字,以示后世子孙。

为您推荐

观音造型形态随时代而变化

  观音造像就能反映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从各个时代的观音造像的演变可以证明这种情况。在我国历史上,观音一直是受人们追捧的,各个时期造型特征明显,各不相同。古代艺匠在这方面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对佛教中的各种..

玉观音送子像②

  玉观音送子像   明   尺寸:高17.2cm 底宽6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白色,稍有黄沁。全器雕一站立观音,双手托一婴。   明代玉器中世俗化的倾向较为明显,所以玉制品在器型、纹饰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更多的与..

清乾隆画珐琅西洋人物观音瓶②

  【名称】清乾隆画珐琅西洋人物观音瓶   【类别】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   【简介】   高:21.1公分,腹径:9.9公分。   铜胎,侈口,缩腰颈,丰肩,敛腹,外撇圈足,颈镶龙耳..

清康熙画珐琅观音尊②

玉观音②

玉器玉观音  明   尺寸:高26.4cm 底径5.4×10.2cm   清宫旧藏   说明:青玉,质莹润无暇。观音立体圆雕,眠目,直鼻,小嘴,高髻,并饰头披。袒胸,身着长衣、长裙、宽肥袖,左手指搭于右腕,右手持念珠。裙角露双足,呈直立形。  ..

送子观音②

  旧时中国人,尤其是妇女,崇拜佛教中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信观音能够送子。观音在佛教中并不是最高神,但由于有了送子功能,其在中国的影响要比佛祖大得多。可以说,平常百姓几乎没有不知道观音的,但知道释迦牟尼的却并不..

元赵奕观音大士像②

  【名称】元赵奕观音大士像   【类别】中国   【年代】元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   【简介】   元赵奕(西元14世纪前期)大士像,   竹崖上,白衣大士趺坐,龙女随侍身後。大士手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