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②

  安徽·滁州琅琊山

·概况·

  琅琊山是皖东第一名胜,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24大文化名山之一,中华百座名山之一,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风景区内丘壑林泉、寺宇、亭台、古道、古关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独厚,境内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层峦起伏,沟谷深邃,溪流潺爰,林森茂密。其高可眺、邃可隐、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丽可咏的自然景观,逐渐形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琅琊山“八名”文化胜境。

·区位·

  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省会合肥130公里。滁州琅琊区与南谯区交界处,与滁州城山城一体。京沪铁路纵贯南北,104、312国道自东、南两侧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

·地理·

  琅琊山风景区面积11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6%,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受中日侯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54种;特有的琅琊榆、醉翁榆为国内珍稀树种,并分布着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石灰岩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山中沟壑幽深,琅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觞淙淙流淌;让泉、濯缨泉、紫薇泉等山泉散布山间;归云洞、雪鸿洞、重熙洞、桃源等洞洞神奇。92年7月中央电视台琅琊山风光摄制组拍摄到的“海市蜃楼”又称奇观。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历来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之美誉。

·名称来源·

  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开国皇帝琅琊王司马睿避难于此,改称“琅琊山”。又名“琅玡山”。

·琅琊文化·

  琅琊山风景区,包括琅琊山、、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区,面积115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摩陀岭、、大丰山、小丰山、琅琊山等。景区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名亭、古寺为主要景观。山间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始建于唐代的,有卜家墩古遗址留下的大量古迹和文物,还有著名碑刻唐吴道子画观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处。1988年,琅琊山以安徽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李幼卿、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达官显贵为之开发山川、建寺造亭、赋诗题咏,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遗产,拥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胜境。其中唐建琅琊寺为皖东著名佛寺,也是全国重点寺观之一,宋建因北宋大文豪所著《》一文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复建的南天门、野芳园、深秀湖、同乐园等景点和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真、草、隶、篆”碑刻与山中原有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相映生辉,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南天门上为纪念碧霞元君修建的古碧霞宫是著名的道教场所,琅琊山流传千百年的“琅琊山初九庙会”至今沿袭。
  风景秀丽的琅琊山,名胜古迹遍布,古刹、名亭、古关隘、古驿道、碑、碣、摩崖碑刻等大量不朽的文化遗产无一不印证了琅琊山渊源久远的文化历史。琅琊山与城市紧紧相连,它临江近海,襟江带淮,势为南北之要冲,东西之走廊;自古地处“吴头楚尾”,历代为交通要驿,有“金陵锁钥”之险,“九省通衢”之要;繁荣的经济文化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文人雅士云集,僧尼道士传道颂经;儒、释、道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
  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有极高的旅游品位,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学研究、访古探幽、回归自然的理想去处,历来为中外名人和旅游者所青睐。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光临过琅琊山。文以山丽,山以文传,林壑优美的琅琊山为古人更为今人赋予勃勃生机,它既是科研、教学的基地,更是中外宾客理想的旅游胜地。

·醉翁亭景区·

  醉翁亭: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64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户喻晓。景区内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人称“醉翁九景”;其中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苏东坡手书《醉翁亭记》碑堪称稀世至宝;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2004年11月“醉翁亭”以邮票形式出现在国家名片《中国名亭(一)》中。
  二贤堂: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堂内有王禹偁和欧阳修塑像并陈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墙壁上挂有《朋党论》和《醉翁亭记》条屏。
  宝宋斋:为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斋内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两块四面。“ 欧文苏字 ”为金石珍品。斋东侧外檐下嵌有明冯若愚《宝宋斋记》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记》碑。
  冯公祠: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是滁人为纪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及其子冯元飚修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碑有功而建。 后损毁。现建筑为1988年琅琊山管理处在原址上重建。
  欧公祠:欧公祠原建筑位于醉翁亭景区醒园内。是由滁县知县陈文权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是当时人们纪念欧阳修的场所。原建筑内有许多先人纪念欧公的文章、诗词,建筑规模为七间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毁坏。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续,也让旅客更多的了解琅琊山、醉翁亭,我们重建了欧公祠。重建的欧公祠内建有醒心斋,斋内刻有乾隆时间琅琊山的镇山之宝“欧阳修像”、北宋徽宗时的吏、户二部尚书孙觌撰写的、对欧公有着高度评价的对联、北宋著名人物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为欧公所撰写的祭文,另在斋内重新再现了明朝时的“滁州十二景”壁画和北宋以来近三十位名人对欧公的评价。“欧公祠”内还按照当年建设者的构思,依山就势,斜山岩石裸露,广植花草树木,重现藤蔓回廊。整个院落园林风格别样,睹景视物,“欧公祠” 定会成为追忆欧公的绝佳景点。
  影香亭:位于琅琊山意在亭西侧。建于明洪熙年间,原名“见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为“影香亭”。
  意在亭:于琅琊山菱溪石南侧。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仆寺少卿毛鹏建“皆春亭”。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卢洪夏在皆春亭四周凿石引水,仿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场景建“曲水流觞”,是游人戏水饮酒的场所。后人仿照苏州园林建筑格调重建“皆春亭”,并改名“意在亭”。
  古梅(欧梅):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观赏古梅花而建。民国十七年(1928年)州人书法家黄艺五在堂后崖壁题“古梅亭”篆刻一方,将其改名“古梅亭”,亭内壁嵌石碑六块,系清代文人张鹏翮等人所题。
  让泉:位于琅琊山,即《醉翁亭记》中的让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让泉位于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围用石块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见方,池深不过尺余。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赐魁重立“让泉”二字碑刻。让泉从不干涸,水温终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莹如玻璃”,又被称为“玻璃泉”。此泉水注入杯中,虽满而不外溢,甘甜适口。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是滁人为纪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及其子冯元飚修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碑有功而建。 后损毁。现建筑为1988年琅琊山管理处在原址上重建。

·墨苑景区·

  琅琊墨苑是进入风景区的第一个景点。该景点为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亭、堂、台、轩、廊、小桥、假山曲径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中收集、整理了与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关的珍贵诗文,并征集了名人书法墨宝两百多篇,镶刻于此,其中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著名书法家沈鹏、萧娴、陈大羽、赖少其、范曾、旅美书画家李山及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书法作品。步入琅琊墨苑不仅可以欣赏琅琊园林美景,更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
  ·欧阳修纪念馆·欧阳修纪念馆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动静相宜;馆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馆内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充分展示了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以历史本来面貌,将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形象再现于广大游人面前。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兆页、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

·深秀湖景区·

  深秀湖取《醉翁亭记》中“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上源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桥、湖心亭、玉带桥与四周山色相映,泛舟垂钓,其乐无穷。

·琅琊寺景区·

  琅琊寺:为唐大历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山僧发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胜地,景区内有85处景点和遗址,其中吴道子画观自在菩萨像为稀世至宝,缅甸捐赠千尊玉佛为全国之最,寺庙终年香火缭绕,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
  千尊玉佛殿: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堂内有王禹偁和欧阳修塑像并陈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墙壁上挂有《朋党论》和《醉翁亭记》条屏。
  濯缨泉:在琅琊山琅琊寺大雄宝殿北侧,明月观北院的山脚下,原名“庶子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莹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开发,著名书法家李冰阳篆其铭,世人奉为珍宝,现铭刻已失。后张忆又书“庶子泉”三字碑,断卧泉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郑大同来游琅琊,见泉水清洁无比,可洗帽缨子,题“濯缨”两字于崖壁之上,故后人亦称此泉为濯缨泉。今仍存前人题书的“庶子泉”三字摩崖于泉侧石壁。
  无梁殿:位于琅琊山琅琊寺内,亦称“玉皇殿”。该殿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但是很多人却以为是东晋所建,民国十七年版《琅琊山志》载“俗云东晋琅琊王驻跸于此所建筑,究竟不知何时所建造”。该殿为灰砖拱形垒成,门额有砖刻浮雕的龙、凤、狮图案,殿内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相关塑像。
  大雄宝殿: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殿高约14米,进深15.3米,正殿五间,殿前的“大雄宝殿”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现殿建于民国五年(1916),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塑像。
  古磨刻:琅琊寺范围内,唐代以来石刻有一一七方,其中唐代本幼卿、皇甫曾、明代柳遂等磨刻。尤以唐代画圣吴道子的观音石刻像和《金刚经》碑最为珍贵。
  琅琊古道:位于琅琊山,是人们登山的一条道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长约1200米,青石铺成,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好的古道。古道两边古树参天,鸟语花香。
  南天门:位于琅琊山东南制高点,有会峰阁、古碧霞宫等古建筑群。碧霞宫现有全真华山派传人主持管理;登天门可远眺长江如带、钟山似螺,瞰群峰汇聚,似潮奔涌;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在这里拍摄到的“海市蜃楼”景象被誉为“千古奇观”
  古碧霞宫:山顶上建造了一座宫殿,这就是碧霞宫。每年正月初九,人们纷纷前来烧香祭祀,这样,逐渐形成了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的“琅琊山庙会”。

·琅琊传说·

  【琅琊山】
  好多年以前,东海龙宫里有一座宝山。这座山比珊瑚树有气派,比珍珠塔更精巧。东海龙王高兴的时候总要去观赏观赏,增添一下兴致;苦闷的时候也要到宝山前转悠转悠,消愁解闷。
  可这座神山却感到自己无依无靠怪孤单的。一天,它趁东海龙王去南海观音那里吃酒,自己偷偷地跑出东海来到陆地,赏花看景。它还要跟南三山拜为兄弟,与北五岳比试高低。东海龙王得知消息,直气得一根根龙须直抖,立即从观音老母那里讨了根定山针,想把宝山钉在陆地,不许它乱跑。于是,这座山既没留在长江南,也没去成黄河北,被钉在江淮之间的滁州,成了滁州府的西山。
  自从有了这座山,滁州府的风景美了十分。西山横穿南北,象一座绿色屏风。远看莽莽苍苍,近看一片黛色。山上奇树、怪石、红花、清泉,处处可见。天上的白云缠绕着山腰,空中的鸟儿也一群群一阵阵地飞来在山上做窝垒巢,不愿离去。
  一天,一个云游的和尚见滁州西山这般美,就在山上盖了座寺院叫“西山寺”。还收留个小和尚,取名超然,跟自己学着念经。这小和尚外表像个机灵鬼,谁知笨得不开窍。随你教他怎样念经,他是喘气就忘。教了几个月的“阿弥陀佛”,他把四个字忘了两个,还有一个念歪了。他只会念“摩陀,摩陀”。老和尚只好摇摇头,叹口气。心里想:算了吧,这小超然简直是“歪脖子树——磨不直”了。老和尚一气拍拍屁股,一个人下山云游四方去了。
  老和尚在外面一呆呆了半年多。这天,听说滁州蝗虫成灾,老和尚犯愁了,心想:怪我火星顶脑门子,一气丢下超然留在寺院,这一回十有八九要饿坏了。想着想着,老和尚翻山涉水地往回赶。回到寺院一看,小超然比早先长得又高又大,又白又胖,一点不像受饿的样子。
  老和尚说:“超然啊,为师我外出这么长日子,你是吃什么东西长得这样好的?”
  超然还是那句话:“摩陀,摩陀。”
  “什么摩陀可以填肚充饥呀?”
  小和尚指了指几块五彩石头连说道:“摩陀,摩陀。”
  老和尚摇摇头说:“笑话,石头怎能充饥呢!徒弟你莫骗我。”
  小和尚见师傅不信,就转身到院外,不一会拾来一堆石头,放在锅内。小和尚一边烧火煮石,一边嘴里念着:“摩陀,摩陀。”不一会儿,从热气腾腾的锅里冒出了一股股香气,闻了叫人流口水儿。小和尚盛了满满的一钵子,端到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在山下走得又累又饿,见石头煮得又黄又香,就抓起一个送到嘴里尝。想不到这东西黄得象杏子,软得象芋子,甜得赛桃子。老和尚三口两口把钵子里的都吃下肚了,又把锅里剩的一点也填进了嘴里。老和尚吃过以后,觉得满身爽快,连脸上的皱纹也消失了。
  第二天,老和尚说:“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经’,是真经,你成了佛啦。从今在后,我们都念‘摩陀经’,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从此后,摩陀寺的香火一天旺似一天,人们也就把西山改叫 “摩陀山”了。 光阴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到了西晋末年。那时山东有位琅琊王,名字叫司马睿。他被八王夺权闹得性命难保。只好收拾打扮往南逃难。一路上,白天藏身荒庙,夜晚拣着小道一脚高一脚低地赶路。这一天,来到摩陀山下一个破草棚子里住下。没想到因为连日的奔波劳累,琅琊王心口疼病半夜里犯了,疼得他头上身上冷汗直冒,脸色跟纸一样黄,在棚子里翻身打滚直到天亮。碰巧,摩陀寺一个挑水和尚看见了,慌忙跑回山上。不一会就从山上端来了一碗香茶,让琅琊王喝下。过了一时三刻,琅琊王伸伸膀子挺挺腰,觉得心口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劲了,一点病也没有了。
  琅琊王对和尚说:“多谢师傅救命之恩。我这心口疼病从小就有,犯起来没有十天半月不见轻,药草吃了不知多少,病却越来越重。不知师傅用的是什么神药有这样的奇效?”
  “出家人,行善为本。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施主不必多礼。适才的香茶乃是用本山石头与各样草药煮成的,什么病都能去根。”
  “怎么,山上的石头也能治病?”
  和尚将寺院祖师摩陀大师煮石充饥的故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又说:“现如今石头虽不能煮熟充饥了,因为当年摩陀大师把煮石之水泼在这山前山后,这山上就长满了奇花异草。所以这花花草草、树根石头都能治病呢。但不知施主尊姓大名,听口音不是本地人,怎么流落在荒郊野外?”
  琅琊王哪敢说出实话呢,就胡编了一套说:“我姓刘,叫刘顺。家住山东巨野县。因为要到江南投亲访友,半路上短了盘缠钱,只好一路忍饥受寒。我想在这里找些活干干,等凑足了钱再去江南。”
  和尚对琅琊王说:“放心,放心。施主只要不惜力气,来到滁州你就不愁吃穿了。这地方有句话:‘滁州地养穷人,一条扁担两根绳’。你看这摩陀山上有柴,有草,有药材,兔子、山鸡满山转,是座宝山啊。”
  琅琊王司马睿往山上一看,果然有男男女女在砍柴剜药打山枣,从绿树中传来一阵阵山歌声。从此后,琅琊王就装成个打柴汉子住在山中,一边集合四方兄弟,一边在山中集粮屯兵,日夜操练。没过多久,司马睿带领人马浩浩荡荡打过长江,在建业城建立了东晋王朝,司马睿成了第一个东晋皇帝。
  有一天,东晋皇帝司马睿带领文武百官从建业来到滁州观赏西山摩陀寺风光。司马睿想起当年自己在这儿落难得救、屯兵聚粮的往事,便吩咐传下圣旨:将山上寺院扩建百间,改“摩陀寺”为“琅琊寺”,改“摩陀山”为“琅琊山”。他还命御医住在琅琊山搜集山中百草,编成《琅琊草木篇》,广传天下,救四方百姓疾苦。
  【醉翁亭】
  琅琊山的醉翁亭,是谁建造的呢?相传是:
  樵翁出的点子,
  和尚盖的亭子,
  太守起的名字。
  北宋庆历年间,琅琊山开化禅寺的住持方丈叫智仙。他每天除了烧香拜佛,打坐诵经外,便在庙门口摆个茶水摊,向樵夫、猎人等供应茶水。一天天,一年年,从未停过。
  有年,在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来了个两鬓斑白的背柴老汉。他走到山门前,喝了几杯茶,连声说:
  “好,好!智仙智仙,高僧心善。解人干渴,几乎十年。难得啊难得。”
  老汉的话声,把智仙引了出来。智仙瞅瞅老汉,面生得很。便合起手掌,说:
  “请问老施主尊姓大名,怎么面生得很呢?”
  老汉哈哈大笑了一阵,说:
  “我嘛,是个快乐的打柴人,你就叫我樵乐翁吧!智仙长老,你供应茶水,已经九年,九月,外加九天了。要是我没有记错的话,我可是对长老熟而又熟了。哈哈——”
  智仙大吃一惊,老汉说的丝毫不差,他怎么记得恁清楚?就满斟一杯茶,双手捧上:
  “老人家请用!”
  樵乐翁接过杯子,一饮而尽,咂咂嘴,说:
  “好茶,好茶!
  智仙又问:
  “老翁常来山中吗?”
  樵乐翁说:“以山为家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上山,逢年过节爆竹声,也难比斧头砍伐声啊!
  “唔,那你上山常在哪儿歇息呢?”
  “长老有兴致的话,我领你去看看。”
  智仙手捻佛珠,高兴地说:“阿弥陀佛,要得,要得!”
  于是,樵乐翁领着智仙长老走向深山坞。一会,便来到一个林木茂盛,泉水清澈,风景秀丽的地方。樵乐翁说:
  “长老,这里美吧?每天砍了柴,我就到这儿歇脚。面对这样的美景,无酒也醉啊。”
  智仙观赏了一会儿风景,又见来往的人,大都在这儿歇息。心想这地方真是个仙境,我的茶摊要是摆在这儿可比摆在山门外强多啦!
  有一天,智仙又来到这山坞。刚好樵乐翁也背着柴来了。常言说:“一回生,二回熟。”智仙就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了樵乐翁。
  樵乐翁听了,连连点头。
  正在这时,忽然风起云涌,林涛鸣响,接着便是瓢泼大雨。
  樵乐翁叹了口气说:
  “要是盖个亭子,让行人有个避雨的地方,那可就太合人意了。”
  讲者无心,听者有意。过了些日子,智仙便找人在那里修了个亭子。亭子修好,智仙请樵乐翁给亭子起个名字,樵乐翁连连摆手说:
  “这不是我们粗人的事,还是你自己起吧!”
  智仙说:“那就叫‘樵乐亭’吧!
  “难道亭子是为我一个人修的吗?不行,不行,来往行人漏了不说,连你造亭的人也漏了。”
  让樵乐翁起名字,樵乐翁不起,智仙自己起的名字,樵乐翁又说不行。这事就搁下来了。不久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当太守。虽然他内心抑闷,但他为官清正,体察民瘼,加上风调雨顺,当地老百姓的日子好过多了。
  欧阳修常去琅琊山观赏山林风景,察看农事,遂和智仙、樵乐翁经常交往,友谊越来越深。
  一天,智仙对欧阳修说起盖亭子的事,欧阳修很感兴趣地说:
  “明天,我们一起去看看。”
  第二天,欧阳修带上随从,走了六七里山路,来到亭边。智 仙和樵乐翁已在这儿等候了。这时,衙役便要去驱赶游人,欧阳修忙拦住说:
  “甭了,甭了。官之乐,是‘与民同乐’,你们说呢?”
  智仙说:“太守说的是,阿弥陀佛!”
  樵乐翁与众人说:“太守廉明,太守廉明!”
  欧阳修看到这里的山景,果然很美,他高兴地说:
  “这里景色恁美,不可无酒,来来,赶快备酒。”
  随从在亭中摆上酒菜,太守拉着智仙长老和樵乐翁喝开了酒。
  欧阳修乘着酒兴,说:“这亭子不是还没名字吗?我给起一个吧!”
  众人说:“太好啦,叫什么呢?”
  欧阳修说:“我来到滁州,能与民同乐,真使我心醉。我已自号‘醉翁,这亭就叫‘醉翁亭’吧。”
  智仙合掌说:“妙,妙。阿弥陀佛。”
  樵乐翁鼓掌说:“好,好!”
  众人也跟着齐声称赞。
  这一天,他们喝到日斜才散。欧阳修回衙后,亲笔题写了“醉翁亭”匾额,又作了一篇《醉翁亭记》。
  从此,醉翁亭就远近闻名了。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不醉】
  宋朝的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安徽滁州新换了一名太守。这个太守,就是后来写《醉翁亭记》、自号“醉翁”的欧阳修。
  欧阳修是带着满腹的愤恨来到滁州的。
  这年,欧阳修才刚刚四十岁。他原在朝庭中做官,曾经做龙图阁直学士。只因他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经常对朝庭中奸巨和不良现象,直言抨击,结果得罪了左丞相夏舒等一伙邪党。他有个外甥女,生得聪敏俊秀,常住在他的家中。夏舒便借故在皇帝面前告了他一个黑状,说他与这个外甥女有些苟且之事。皇帝大怒,便派人前去查证。这个左丞相夏舒,又私下买通了查证的密使,终于把他定下罪状,降职为知制诰,贬出京城,到滁州兼任知州。
  欧阳修来到滁州以后,每想起这件冤屈之案,依然忿忿不平。
  这天,欧阳修上衙以后,批阅完了几份公文,忽又想起他所受的打击,心中闷闷不乐,便信步走出屋外,好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散散胸中的郁闷。他站在屋外的台阶上,只见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城外西南方向,琅琊山耸立天角,蔚然一片,不觉刹时间游兴大发,心中想到:早听说这琅琊山风景秀丽,名列全国二十四大真山真水之中,为何不去游玩一趟呢?想到这里,便立即招呼左右,“备马上山。”
  欧阳修一路来到琅琊山下,果见山势峻峭,树木葱茏,泉流曲涧,水声淙淙;又见琅琊寺依山而立,寺院宽阔,殿宇宏伟,不禁赞叹:真是个好所在也!随即下马登山,直奔琅琊寺院。这时,早有一个老和尚站在寺庙门口等候。和尚见了欧阳修,连忙施礼道:“太守到此,僧家万幸,快请山堂一坐。”欧阳修跟随老和尚走进一间禅堂,在一阵寒暄之后,才知道老和尚佛名智仙,就是琅琊寺的住持大僧。欧阳修高兴万分,就和智仙和尚开怀叙谈起来。当谈到当地的一些世事风情时,智仙和尚向欧阳修说:“世事多曲折,处处皆一般,唯有山水之乐,最能陶人心情。太守这次虽然背负冤屈,来到山州草县,却有这山水作伴,依我看,也算是别有趣味。”欧阳修听了,不觉一愣连忙问道: “大方丈,你怎么知道下官的心思?”智仙和尚听问,朗声大笑道:“太守素来正直,天下谁不知晓?想当年,你为了替范大人——范仲淹打抱不平,写信痛骂朝廷谏官高若纳,真是忠心赤胆,闻者钦佩。以后你那篇有名的《朋党论》,文清理正,更是人人叹服,只有那些真正的朋党奸孽,才望文生畏,不得不想方设法报复你。僧家虽然身居空门,可耳目还是好好的,太守大人,你说对不对?”智仙说得句句真情,欧阳修听了感慨万千,忍不住猛地站起来,挽着智仙的手说:“知我者,智仙也。”智仙和尚也欣喜不巳,一面和欧阳修继续叙谈,一面招呼禅厨,设宴款待,直到午后傍晚,方才分手。
  从此,欧阳修和智仙和尚成了知心好友。欧阳修更是迷恋于琅琊寺的山水,每当公事闲暇之时,便来登山入寺,饮酒作乐,有时喝得酩酊大醉。智仙和尚为了方便欧阳修的游览,又特在中途山道旁,盖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歇息、饮酒。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醉翁亭”。有了这座亭子,欧阳修游山的次数更多了,有时索性把公事也带到山上去办,醉翁亭就常常成了他办公的地方。
  这天,欧阳修又去游山。智仙和尚听说欧阳修又上山了,便忙着准备酒宴,等候欧阳修游山之后,好再尽兴欢饮。谁知一直等到太阳偏西,欧阳修还没来。智仙和尚想:肯定是在醉翁亭喝醉了,便连忙下山,赶到醉翁亭去看看。智仙来到醉翁亭,老远就听里面一片喧闹之声,显然一场酒宴,还没有结束。他急步走近亭前,隔窗看去,只见欧阳修经常办公的那张桌子上,笔墨纸砚、文件宗卷依然俱在,欧阳修却正在另一张桌子上,和几个老百姓在一块喝酒猜拳。欧阳修喝得满脸通红,仿佛连那几缕稀疏的胡须,都显出了红色。他一定是喝醉了!智仙由不得一步跨进门去,上前施礼道:“太守,你喝了多少酒,醉成这个样子?”又向在座那几个人说:“你们可别……”智仙的话尚未说完,只听欧阳修哈哈大笑道:“我哪里醉了!黎民之情能叫我醉,山水之美能叫我醉,酒是不能把我醉倒的。偶有醉时,那不过是因忿恨朝廷昏愦,奸臣当道,借酒消愁,或者自装糊涂罢了。”随又自饮了一杯,接着又说:“我曾经自说酒醉年高,朝廷中也巴望着我早点老死醉昏,其实,我何曾能满他们的意呢?”说罢,手拈胡须,闭目沉吟,片刻之后,竟又念出一首诗道:“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智仙听到这里,仿佛恍然大悟,嘴里喃喃念道:“原来醉翁不醉啊!”
  正在这时,酒宴桌上忽有一人站了起来,这人身穿半旧长衫,看样子是个教书先生。他站起来说:“太守为官正直,性情潇洒,世人少见。今听太守吟诗,鄙人也吟得一首,现念出来向太守和诸位请教。”随即念道:“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念罢,众人皆拍手称好。智仙和尚格外欣喜,连忙说:“写得好!写得好!你快把它写下来,明天我把它刻在碑上,永志不忘。”到现在,醉翁亭里还留有这首诗的碑记哩。 
  【太守与樵夫】
  欧阳修是宋朝的一位大文学家,苏东坡是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苏东坡很尊敬欧阳修,曾把欧阳修写的文章亲笔抄写出来,被称为“欧文苏字”。据说,在当时,谁要能得到“欧文苏字”,身价就能顿时抬高几倍。普通的黎民百姓得到了,官府要免除他三年的银粮,可见“欧文苏字”的珍贵。滁州琅琊山下,有一位砍柴为生的李樵夫,就有这样一幅“欧文苏字”,还是欧阳修亲自送给他的呢!据说事情是这样的——
  欧阳修在滁州当太守时,经常到琅琊山游玩,和琅琊寺的当家和尚智仙很要好,智仙和尚专门为他在游山的路上盖了一座亭子,亭子落成那天,欧阳修前去参加落成典礼,亲自题名为“醉翁亭”,并在亭子里写了一篇《醉翁亭记》。文章写好之后,晚上回到州厅,又高点明灯,摆砚研墨,亲自抄写,一连抄了六份,才搁下笔来。这时,已是第二天早晨,他立即招呼两个衙役进来,吩咐道:“把我这文章,分别贴到各个城门上去,一个门贴一份”。两个衙役接过文章,数了数连忙问道:“滁州只有四个城门,还剩两份贴在何处?”
  欧阳修笑着说:“不是还有小东门和小西门吗?”
  两个衙役同声答道:“小门平时是不开的。”
  太守说:“今天都把它开开,好多让人看着。”
  两个衙役对太守的话似懂非懂,又问道:“大人写的文章,为啥要贴到城门上去?”“好让过路的人帮我修改呀!”欧阳修整整衣冠,用手拍着两个衙役的肩膀说,“人常讲,一人才学浅,众人见识高,众人一定会把我的文章改得更好的,你们快去贴吧!”两个衙役听了,方才明白,同声应道:“小的遵命!”拿着文章到各城门张贴去了。随后,欧阳修又分派了六班锣鼓手,到各城门前一边鸣锣击鼓,一边高喊:“滁州太守、庐陵欧阳修,昨日著文《醉翁亭记》,敬请黎民百姓、过往商贾、文武官吏都来过目修改。
  这一天,滁州城里可热闹啦!四道大门,两道小门,锣鼓喧天,喊声不绝。城里城外的人们,都争着到城门口去看太守写的文章,有的高声朗读,不识字的就围在四周听;有的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个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文词流利,又写得实在。”那个说:“太守写的文章,还要让大家帮他修改,这真是个天大新鲜事儿!”这天,欧阳修也显得非常高兴。他不时派人出去,打听文章的修改情况,但能够提出修改意见的人不多。一直到了下傍晚的时候,一个打锣的公差,忽然领着一位五十开外的老头走进州厅,察道:“太守大人,琅琊山李氏老人前来帮你修改文章!”欧阳修正坐在堂上批阅公文,抬头看时,只见那老头,头扎粗纱黄巾,脚登布袜草鞋,肩上扛着一根挂着绳子的扁担,右手抓着一把斧头,原来是个砍柴的樵夫。欧阳修慌忙跑下堂来,一把拉住樵夫的手,问道:“请问你多大岁数了?”
  李樵夫看着衣帽堂堂的太守,不好意思地答道:“老爷,小人白活五十九岁了!”
  “啊!那你是长兄了。请上座!”欧阳修边说边将李樵夫拉到太师椅上,说道:“快请指教本官那篇文章修改之处。”
  李樵夫手里仍然握住那把砍柴的斧头,坐下以后说:“大人,不瞒你说,你的文章,我听衙役读了,句句讲的都是实情,就是开头太罗嗦了!”
  欧阳修随即把自己写的文章,从头背诵了一遍:“滁州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他正背着,李樵夫把斧头一挥,说: “停,毛病就在这里,太累赘了!”
  欧阳修如醉初醒,连忙说:“你的意思,是不必要写出这些山的名字?”
  李樵夫把斧头放在桌子上,答道:“正是。不知太守上过这琅琊山的南天门没有?站在南天门上,什么乌龙山,大丰山,花山,白米山,一转身子就全都看到了,四圈子都是山!”
  欧阳修听了,大声说道:“说得有理,说得有理!滁州四面皆山。”
  李樵夫连连点头:“滁州四面皆山,滁州四面皆山!
  欧阳修沉思片刻,立即拿出文章的底稿,把开头改成“环滁皆山也。”并读给李樵夫听了一遍。樵夫满意地说:“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好,这回不累赘了!
  当天晚上,欧阳修在他的官邸设了酒宴,招待李樵夫。李樵夫临走时,欧阳修又问他有什么要求,樵夫说:“别的不要,只一要‘欧文苏字’一份!”
  欧阳修欣然应允道:“行,一准办到。”
  没过半个月,欧阳修就坐着轿子,来到琅琊山下,在一个破‘竹庵子里拜会了李樵夫,亲手把苏东坡抄写的《醉翁亭记》交给了他。后来欧阳修调到扬州,任江都太守的时候,还专门派人来请李樵夫到平山堂喝两次酒呢!
  传说,李樵夫临死前,叫儿子把那份“欧文苏字”送给了琅琊寺老和尚。老和尚又请石匠刻在石碑上,立在醉翁亭旁边。现在,醉翁亭宝宋斋里的那两块《醉翁亭记》碑刻,就是那时留下来的。
  以后,欧阳修写的诗呀,文呀,写好以后,也都贴在城门上,让众人帮助修改。(吴腾凰姬树明俞凤斌搜集整理)
  【菱溪大石】
  滁城东有一条菱溪,农家在溪里汲水灌田,有时也在这里饮牛。菱溪周围是田野村舍,说不上是风景区,可是,有一位老汉常常看到,欧阳公不时在溪边徘徊,高兴起来还自言自语,好像是在赞赏什么大好风光。老汉心想,这小溪浅水,有什么看头?欧阳太守怎么不上琅琊山,倒来这里观景呀?莫不是见天喝酒,喝得醉熏熏的,成了名符其实的醉翁了吧?想到这里,不禁暗暗发笑。
  一天,在菱溪之滨又出了新鲜事。老汉看到,欧阳公派来了一批壮汉,还赶着牛车。壮汉们在水里捞呀扛呀,在搬一块大石头。这大石生得怪模怪样,可又不是稀罕东西,值得那样兴师动众?刹时间,哄动了众乡亲,纷纷前来瞧热闹。当牛车载着大石进城时,沿途众人围观,店主无心做买卖,店铺竟为之“罢市”。
  原来,欧阳修偶然发现这块大石,经过反复观察,知道本是园林中供人们观赏的佳石,遗弃在溪水里实在太可惜了,所以决定把它运去装点亭院。他在《菱溪大石》这首诗中赞美说:“南轩旁列千万峰,曾未有此奇嶙峋。”他甚至把这块嶙峋奇石,比作是女娲炼石补天时遗留下来的人间珍品。这评价实在是够高的了。
  欧阳修获得这块奇石,非常高兴,不仅赋诗作记,还向诗友梅尧臣、苏舜钦“报喜”。梅、苏两友也致书赠诗贺喜。苏舜钦在《和菱溪石歌》中写道:“百人拥持大车载,城市观走风涛翻。立于新亭面幽谷,共为澡刷泥沙痕。”“苟非高贤独赏激,终古弃卧于穷津。”欧阳修慧眼识奇石,在当时是哄动滁州的盛事,也是流传后世的佳话。
  欧阳修写的《菱溪石记》说:溪中之石,本有六块。五块已经被人取去,只有最大的一块因为搬不动,所以能够独存。这次“以三牛曳置幽谷”,并从民间找到一块小的,“立于亭之南北”,“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这幽谷之亭,指欧阳修兴建的丰乐亭。这菱溪二石,后来曾经移动过。光绪《滁州志·古迹》记载:“大者徙置醉翁亭前”,“小者在明伦堂院中。”现在醉翁亭院之中还保存着一块“菱溪石”,供游客观赏。城中明伦堂前的那一块,则早已不知去向了。
  【第三名亭】
  醉翁、丰乐二亭,都因欧阳修而扬名四海。除此以外,滁州还有没有欧阳修兴建的第三名亭呢?有的。这就是丰山醒心亭。在历代地志中,对这第三名亭有着突出的记载。
  乾隆《江南通志》:“醒心亭,在丰乐亭东,亦(欧阳)修建,曾巩作记。”曾巩和欧阳修都名列“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散文相当出色,《醒心亭记》也是一篇佳作。他在阐释亭名由来时说:欧公与宾客出游幽谷,必到丰乐亭中饮酒,每有醉意,必到东边的亭子里仰望,看见“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其心洒然而醒”,故名醒心亭。
  “醉翁”、“醒心”两座亭名,成为巧对。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当年欧阳修开发丰山幽谷,兴建醒心亭、丰乐亭之初,还有一段佳话。欧阳修请幕客谢氏在幽谷种花,修饰亭院。谢氏请问种哪些品种,有什么要求。欧公吟诗作答:“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这首诗收在《欧阳文忠公全集·居士集》中,诗题叫作《谢判官幽谷种花》。
  欧阳修离开滁州,改任扬州知州时,追忆种花往事,在《忆滁州幽谷》一诗中写道:“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种下的花卉已经盛开,可是自己不能再去饮酒观花了。岁月易逝,头上增添了白发,滁州“野老犹能说醉翁”吧?
  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自扬州移知颍州(治所在今阜阳市),还在萦念种花乐事。这时,谢判官巳晋升为中书了。欧阳修有《送谢中书二首》,第一首说:“滁南幽谷抱山斜,我凿清泉子种花。故事已传遗老说,世人今作图画夸。”
  醉翁已经远去,但为滁人留下了甘泉和鲜花,亭院美丽得象图画一样。上年纪的还记得醉翁轶事,这是很可欣慰的。
  【琅琊八绝】
  在明代定名的“滁州十二景”中,“琅琊古刹”、“让泉秋月”、“龙蟠叠翠”、“丰岭祥云”等景观,都在琅琊山区。可是,一州景观,分布广泛,不都在琅琊山。游客也许有兴趣探询,名山琅琊有没有自己的八景十景呢?
  浏览现存的几部旧志,从明万历《滁阳志》到民国《琅琊山志》,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如果作一番比较细致的探索和考稽,就会发现,比明代“滁州十二景”早几百年,距今一千多年以前,已经有了“琅琊八景”,而且还可以大致看出琅琊胜景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早在盛唐时期,滁州已有记载琅琊史话的《图经》问世。《图经》是早期地方志,它阐释了琅琊山的定名来历,记录了东晋元帝、琅邪王司马睿“游息是山”所留下的古迹遗址,以及山川风物。唐大历六年(771年),开发琅琊山景观的滁州刺史李幼卿和他的好友独孤及,都看到过这部《图经》。
  二百多年以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著名诗人王禹偁任滁州知州,刚刚到任,就查阅《图经》,漫游琅琊,写了不少诗篇。在《琊邪山》诗中写道:“图经操八绝,潜霍合相饶。”所谓“八绝”,就是八处绝好的景观,按通常的说法,即“琅琊八景”。诗人认为,琅琊胜景比汉代号为南岳的潜山霍山还要美。王禹偁自称“下马先吟八绝诗”,兴致勃勃地作“古诗八章,刻石于寺”。这寺,指的是开化寺,即琅琊寺。
  唐宋《图经》没有流传下来,琅琊寺里的《八绝诗》碑也早已毁废,有赖于王禹偁《小畜集》中收入的《八绝诗》,我们今天还可以知道,琅琊八绝指的是庶子泉、白龙泉、明月溪、清风亭、望日台、归云洞、阳冰篆和垂藤盖。品赏诗篇,揣摩诗意, 可以进一步领略八处绝胜的当年风貌。这双泉亭台、碑篆岩洞、 清溪古藤,有的至今尚存,胜景依旧;有的则时隔千年,早已芜 没,只能供发思古之幽情了。
  在王禹偁离开滁州之后半个世纪,到了宋庆历五年(1045 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有了新的品 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前二景与“八绝”相同,其余都有所改易。这“六题”,大概是欧阳修最欣赏的“琅琊六景”吧。他的挚友、宣城诗人梅尧臣曾经和诗六首,题为《和永叔琅琊山六咏》,同欧阳修的组诗一起流传至今,成为琅琊山史话中的又一美谈。
  欧阳修大概不会想到,继“八绝”、“六题”之后,由他命名的醉翁亭会后来居上,著称于世,成为如今琅琊山上最为有名的胜迹。琅琊山以人文荟萃为最大特色,而人们又公认,在遨游琅琊的文人韵士中,醉翁是最受敬慕的前贤,最负盛名的代表。
  【西涧诗话】
  滁城西郊、丰山脚下,一道清澈的涧水徐缓流逝。绿水青山,茂林修竹,景物异常清幽。尤其是春光明媚之际,风和日丽,黄鹂在丛林中歌唱,翠鸟在垂柳间穿梭,更加显得春意盎然。有一位中年诗人,常常在这里独自漫步,有时还踏着月色,来到水边赏月,往往流连忘返,兴之所至,即低吟诗章,咏景抒情。他,就是滁州刺史韦应物。
  唐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来到滁州,深爱琅琊胜景,不时登山听泉,更多的是游赏近郊西涧,并在涧边栽柳,装点秀丽景色。在这里他写下了《乘月过西涧渡》、《再游西郊渡》、《西涧即事》、《西涧种柳》等诗篇。
  一天雨霁,春雷惊蛰,田家忙于春耕,直到天黑才歇工,迈着疲惫的步子,牵着牛犊来到西涧饮水。韦应物见了,非常同情农家的劳苦,反躬自问,官府没有加以体恤,官吏不耕而食禄,于心有愧呵。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观田家》这首诗。诗中说:“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在韦应物咏西涧的许多诗篇中,最负盛名的要数七绝《滁州西涧》了。“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用简淡的笔调,描绘幽寂的景色,艺术上精巧纯熟,千百年来,被誉之为千古绝唱。许多画家据诗意挥毫作画。历代诗话反复评论,一致推崇为唐代绝句的佳作。“西涧春潮”,也被列为滁州十二景之一。
  古人评论《滁州西涧》这首诗,也曾发生出一番争议,这就是:滁州有没有西涧?西涧在哪里?有人猜测,这西涧不在滁州,可能是指江苏六合县的芳草涧。欧阳修也认为滁州并没有西涧,他说:“今州城之西乃丰山,无所谓西涧者”;城北虽有一涧,但“水极浅”,“其水亦不胜丹,又江潮不至此”。韦氏写“春潮”和“野渡”,恐怕是“务作佳句”而失实了(见《书韦应物〈西涧〉诗后》)。
  可是,欧阳修论诗,有时也引起争议。比如,他在《六一诗话》中说到,唐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与事实不符,因为“三更不是打钟时”。对于这一说法,许多诗歌评论家都有异议。其实,“夜半钟声”实有其事,滁州西涧也实有其地。明人胡应麟《诗》认为,“春潮”,不能断定是“江潮”,涧水春涨,也可以称之为春潮。“诗人遇兴遣词”,“宁此拘拘”。
  那么,滁州西涧在哪里呢?清光绪《滁州志》说,就是滁城西郊那条流经上水关的涧水,后人曾经在那里修造了野渡桥,兴建了野渡庵。清代诗人王士祯经过此地,有《野渡庵》诗咏景怀古:“西涧潇潇数骑过,韦公诗句奈愁何?黄鹂唤客且须住,野渡庵前风雨多,”
  现在,野渡庵毁芜已久,西涧也沦没在城西水库中了。但是,随着琅琊景区的开发和扩展,城西水库也将同深秀湖一样,成为琅琊胜地的一颗明珠。
  【让泉】
  琅琊山的顶峰叫南天门。南天门东边有个洞叫放云洞,西边有个洞叫归云洞。那里风景美丽,朝有雾起,暮有云归。放云洞住着放云仙子,归云洞住着收云仙女,两人是一对相爱的情人。但由于仙规森严,两人相爱不能成亲,他们两个一年中,只能在山洞中相聚两次。平日,他俩就变为一对乡村夫妇串乡游逛。龙子集古镇南头有一家父女俩开的酒店,是他们经常到的地方。常言说:“一回生,两回熟。”不久,他们就认识了酒家女——阿云。阿云不仅美貌超群,而且善酿美酒。她酿的酒常常使人闻香止步,未饮就流出口水。阿云七岁丧母,父亲就把家传的酿酒秘诀传给了她。后来,父亲就把酒店交给了女儿,每天啥事不问,只管饮酒。阿云爱上了一个名叫阿贵的年轻的樵夫,他天天挑一担泉水,给阿云酿酒。这二人看到放云仙子与收云仙女那对“夫妻”,很是羡慕,有时竟说:“我俩若能像他俩那样该多好。放云仙子与收云仙女听罢,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这个集镇上,住着个有财有势的聂老爷,他开了个大酒铺子叫“聂隆兴”,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大家叫他“孽龙心”。这个家伙想出一个非常恶毒的点子:每年三月三,都搞个小镇品酒会,只要那家酒好,他就把那家的酒店整垮,好让他独揽酿酒生意。
  阿云知道孽龙心不怀好意,所以,从不参加“三月三”的品酒会。好在她又不想发财,每天只做桶把酒,让乡亲们香一香,乐一乐。每逢三月三,阿云家便停业,她与阿贵便带着家酿的酒,上山游逛。所以,孽龙心并没有把阿云放在心里。
  这年三月三,阿云和阿贵特别高兴,因为阿云爹已经把他俩成亲的日子定在今年冬闲。他俩带着一葫芦酒,一个劲儿往山上攀,一直到了归云洞。见那里风景美丽,两人便在洞口坐下。这时,从洞里走出一个人,俩人不约而同地惊叫道:
  “大嫂,原来你家住在这里!”
  这人正是收云仙女。收云仙女笑笑说:
  “是啊!这就是我的家。阿云、阿贵,你俩是多好的一对 啊!真叫我们羡慕啊!”
  接着她便把与放云仙子的事说了一遍。阿云和阿贵惊讶地说:
  “天上也有这样狠毒的神仙吗?” 收云仙女点点头:“是啊!我和放云每年只能相聚两次,哪能和人间的夫妻相比啊!”停了停,她又说:
  “不讲那些伤心事啦,你俩就在这儿玩一玩吧,我给你们去拿些果子来。”
  说罢,她进洞拿了些果子出来,交给他俩,又转身回洞了。
  俩人摆好果子,斟了酒,喝着谈着吃着。正在兴头上,只听一声霹雳,从云头落下一个手拿云帚的老头儿。他身旁还有两个持双锤、穿金甲的神将。只听那老头儿高声叫道:
  “收云贱婢,快来受刑!”。
  这时,收云跌跌撞撞地跑出,跪在洞口,说:
  “太白金星老伯,有失远迎。小婢不知身犯何罪?”
  太白金星一挥云帚说:
  “你与放云在琅琊山天天私会,有违天规。”
  阿贵和阿云一听,急忙站在放云身前,说:
  “金星仙翁,你们神仙怎么也听信谣言,私约相会的,是我俩,怎么说成放云仙女呢?”
  “你俩?”太白金星睁大眼睛:“你俩叫啥?”
  “我叫阿贵,砍柴的樵夫。”
  “我叫阿云,酿酒的村姑。”
  “真是这样?”
  “咋不是?你看。”
  阿云和阿贵手拉手,望着太白金星笑。阿云说:
  “仙翁,我俩相约归云洞,饮酒山林间。来来,你也来饮一杯。我阿云酿的酒,比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的仙酿不差啥。常言一说:泰山不是堆的,牛皮不是吹的。来来,快尝一尝!”
  说罢,她揭开葫芦盖,酒香直往太白金星的鼻子里钻。太白金星心痒难抓,早犯了酒瘾,也顾不得神仙的尊严了,斟上一杯,一饮而尽。阿贵又招呼两个神将来饮。那两人也端起坏子,“嘘溜溜”往肚里灌。天上神仙哪饮过人间佳酿,三杯两盏到肚,就有点飘飘然了。太白金星一抹嘴说:
  “好酒,好酒!我信,我信!”
  他招呼两个神将,驾起祥云,回天庭了。收云仙女一见太白金星走了,爬起来,就向阿云和阿贵道谢。俩人连说:
  “甭了,甭了。我俩懂得你俩的心,理应帮忙!”
  常言说:“没有不漏风的墙。”孽龙心的管家终于探听到不参加品酒会的阿云最会酿酒。他就把这事告诉了孽龙心。
  孽龙心大大咧咧地说:
  “一个小丫头能酿出啥好酒?由她去吧!”
  管家冷笑说:“老爷,你错了。阿云家的酒,是“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酒糟落地,游鱼得味变龙”。是这个——”管家挠起大拇指。
  孽龙心一下跳起来,说:
  “赶快与我把这丫头抓来!”
  管家连连摆手,说:“捆绑取不来真经。我看,恶夺不如巧取。”
  说罢,把嘴凑上,卿唧哝哝地说得孽龙心直点头。
  第二天,孽龙心带着佳肴来到了阿云家,阿云爹又喝醉了。孽龙心命管家摆上酒宴,又劝了三盅,喝得阿云爹迷迷糊糊,趴在桌子上“嗯嗯啊啊”的。管家趁势拿出绫罗绸缎,说:
  “老头,聂老爷亲自来为少爷求亲。
  阿云爹“嗯嗯啊啊”两声就呼呼睡着了。
  孽龙心与管家带人进了后屋。管家对阿云说:“阿云,你爹已把你许给聂少爷了。
  阿贵从阿云身后站出来,抄起扁担,两眼瞪圆说:
  “阿爹酒醉,说话不算数;再敢上前,看我扁担!”
  爪牙往后缩了一步。孽龙心眼一瞪,手一挥,爪牙一拥而上。常言说:“一人难敌四掌。”阿贵被他们五花大绑捆上。孽龙心慢慢地走到阿云面前,用手托起阿云的下巴说:
  “长得不赖,是朵花儿。嗨嗨,你去,一切好说;不去,我杀了这个小崽子,还要杀那个老糊涂。
  阿云气破胸膛,大叫道。
  “孽龙心,你………你太狠毒啦!”
  就一头向孽龙心撞去,孽龙心一让,阿云跌倒在地,几个爪牙上来抓住阿云。阿云哭嚷着:“阿贵哥,我们生死在一起!”
  孽龙心被激怒,手指阿贵,大声嚷道:
  “给我打,往死里打!
  皮鞭一下又一下,抽打在阿贵身上,好像一下又一下抽在阿云心上。阿云一面挣扎着,一面嚷道:
  “阿贵哥,你为我受苦了,我对不起你呀……”
  突然,阿贵的头低垂下来,皮鞭也停止了,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屋子静得连落根针也听见响声。阿贵死了,阿云的心猛地一阵颤抖,她用尽全力,扑到阿贵的身上,哭喊着:
  “阿贵哥啊!我生为你的人,死为你的鬼!
  她猛地挣脱抓住她的人,一头撞到墙上,顿时血流满面,气绝在地。
  孽龙心一看人死了,毫不在意,只是冷笑了两声,喊道:
  “贱婢,死得活该!给我搜找酒鳖子①(酒鳖子:酒酿的俗称)。”
  主子一声令下,爪牙们屋内屋外,墙拐旮旯,都翻了个遍,但没找到酒鳖子。孽龙心还不死心,说:
  “走!待醉鬼醒来,再找他要!”
  说罢,带着爪牙,扬长而去。
  这天,放云仙子与收云仙女在洞里,老觉得心神不宁。放云仙子掐指一算,说:“不好,恩人有难!”
  两人便来到阿云家,从花丛中拿了酒鳖子,一人背一个,背到归云洞。又用仙丹救活了阿贵和阿云。
  第三天,阿云爹酒醒了,一看家里锅烂碗碎,就喊阿云。邻人把发生的事告诉了他。老头老泪纵横,十分伤心。就在这当儿,孽龙心带着爪牙又来了,要阿云爹领着去找阿云和阿贵,找不到人,也要找到酒鳖子。老头抵死不从,爪牙们就把他扯扯操操地押上了路,直往山里走去。
  这时,阿贵和阿云正商量着,要在山上安家。突然,山坡上来了一群人,叽叽喳喳。阿云和阿贵听到有人说:“快叫阿云把酒鳖子交出来,不然,我们就打死你这个老糊涂。”
  阿云一惊,手里拿着的酒鳖子就掉落在山涧。放云仙子和收云仙女喝声“出!”说时迟,那时快,便从洞旁涌出一股泉水,从两峰间泻流奔出,往山下流淌。这泉水清碧,有酒香味。
  这时,被孽龙心押进山坞的阿云爹,一见泉水,一闻酒香。心想:我不能再糊涂啦,怎么也不能领他们去找阿云!酒,让我喝了醉死吧。
  于是,趁人不备,他蹲到泉边,捧起就喝。说来也怪,三捧到肚,老头就“嗯嗯啊啊”地醉倒,斜卧在石头上,醉死了。孽龙心一见老头醉倒,一闻泉水发出醉人的芳香,心中大喜,心想,阿云肯定在山上!便催着爪牙赶快爬山:“快上,快上,捉、住阿云,重重有赏!” 
  在孽龙心的催促下,这伙爪牙一边爬山,一边被泉水发出的酒气冲得晕头晕脑,都头重脚轻地跌死在山谷里。孽龙心说声 “不好!”也从山下跌到深渊里,成了死无葬身之地的恶鬼!
  当下,阿云和阿贵,扶起阿爹,不料老头已变成了一个一丈多长的石人。后人便称他为“醉鬼”,还在上边刻下“一醉千秋”四个大字。
  从此,那泉便称为“让泉”了。 

为您推荐

张果老②

简介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本是民间的江湖术士,因民间相传逐为神仙。自言生于尧时,有长生不老之法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

杜鹃啼血②

【杜鹃啼血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有个国王,名叫。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之国。   有一年,在..

龙泉剑②

  浙江龙泉县生产的龙泉剑,相传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民间广泛流传着欧冶子铸剑的故事。龙渊剑是龙泉剑最初的名字。据传有一次欧冶子汲水淬剑,忽然出现了“五色龙纹”,七星斗像,人们就将铸剑的..

火神②

龙之战②

  电影资料   英文名称:D-War/Dragon Wars   中文名称:龙之战   别 名:龙的战争,巨蟒之战,克隆战士   发行时间:2007年8月1日(韩国) ;2007年9月14日(美国)   片 长:Germany:107 min (European Film Market) /..

太上老君②

【简介】  在庄严肃穆的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站在三清大殿大门看,三清即玉清神像在大殿居中间、上清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

子规②

  【子规】   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妹妹屈么姑的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修,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亦称:子规,杜宇,杜鹃☆   子 规      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