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听吹笛②

  【原文】: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作者】:
  【朝代】:
  【体裁】:
  【】: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可一东二冬通押。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戌楼间。
  ●●○○●●○,●○○●●○△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
  【解释】
  :古代民族。
  羌笛:一个古代民族的乐器。
  戌楼:军营城楼。
  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译文
  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
  【赏析】: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简析】: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今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现在我们还可看到诗中写景亦有“虚景”与“实景”之分,如高适这首诗就表现得十分突出。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话外音】: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鉴赏练习]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参考答案]
  1、答: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2、答:“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为您推荐

荼蘼②

名称类别  【物种名称】荼蘼 t m   【中文别名】、山蔷薇、酴醿、百宜枝、独步春、琼绶带、白蔓君、佛见笑、雪梅墩。   【拉丁学名】 Rosa rubus   【英文名称】Blackberry Rose flowerless or neverfower..

义薄云天②

成语  义薄云天 ( yì bó yún tiān )   解 释 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   出 处 《宋书·谢灵运传论》:“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金碧辉煌②

主要理解  【拼 音】:jīn bì huī huáng   【解 释】:金碧:指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辉煌:光辉灿烂。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拓展  【出 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众以为金碧荧煌,臣以为涂..

休戚相关②

众矢之的②

  【成语】:众矢之的   【拼音】:zhòng shǐ zhī dì   【解释】:矢:箭;的:的中心。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   【出处】:《书信集·致许寿裳》:“语堂为提倡语录体,在此几成众矢之的。”   【近义词..

刍狗②

  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

梅开二度②

  “梅开二度”来自一出戏曲《二度梅》其中主人公梅良玉父亲被奸臣陷害,他侥幸被人救出并送到其父好友陈日升家中寄居。陈视梅良玉如同己出,常带他在花园的梅树边拜祭故友。梅良玉不辜负厚爱,发誓要苦读诗书,决心考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