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简介
古往今来,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小镇一直是特殊的打鱼人群体--古渔雁的落脚聚集之地。持这一生计的打鱼人没有远海捕捞的实力,只能像候鸟一样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迁徙,在江河入海口的滩涂及浅海捕鱼捞虾。因这一群体沿袭的是一种不定居的原始渔猎生计,故辽河口民间称其为古渔雁。他们在几千年的迁徙中,饱尝了大自然风雨的洗礼和潮浪的淘练,形成了宝贵的、沉淀深厚的渔雁文化。
二、 古渔雁民间故事的形成及特点
二界沟的古渔雁主要是从华北的冀中、冀东地区通过旱陆和水陆迁徙到此地的打鱼人,他们是古渔雁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与传承者。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渔雁民间文学和一般海岛渔村的民间文学有很大的不同。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文化遗韵对该群体的历史与生活、习俗与传统、信仰与文化创造等有全方位的反映。在形式方面,古渔雁民间文学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内容原始,较少发展和变化。
二界沟的古渔雁民间文学蕴藏丰厚。近十多年来,当地文化部门曾挖掘、采录有近千则解释古船网由来和反映原始渔捞生活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并搜集渔歌一千余首。古渔雁的后代、渔民出身的文化人刘则亭能讲述数百则有关古渔雁的故事和传说,是古渔雁民间文化的重要传承人。
三、 基本内容
流传于辽河口海域二界沟的古渔雁民间文学,主要包括古渔雁始祖崇拜、古渔雁海神崇拜、古渔雁龙王崇拜、古渔雁祭祀和庆典、古渔雁渔具的起源和演变等。历史上,生活在境内二界沟一带的渔民,世世代代春来秋去,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被人称为渔雁群落。正是这古老而富有生活体验的群落,演绎了盘锦海域及沿岸这些内涵丰富、神奇美丽的古渔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为古渔雁民间文学。
四、 发展现状及传承价值
古渔雁口头文学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海捞史,也是一部沟通中西文化的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一朵奇葩。古渔雁民间文学以口述史的方式,比较完整地记述和反映着这一古老的人类文明,其神话、传说中的原始性,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古渔雁文学中关于古代渔具、造船、航海、加工的经验和技术的传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古渔雁文学中体现的敢于冒险、敢于开拓新航线、敢于发现新渔场的开拓精神,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对强化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经济、净化海洋环境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盘锦大洼县二界沟古渔雁口头文学记载了人类祖先在大自然的恩赐、制约下曾经的迁徙渔猎生活,到了半定居的渔猎时期和定居的农耕时期,也没有停止。古渔雁行踪,在我国及世界沿海江河入海口早已绝迹,惟独在辽河入海口还保留着,堪称人类远古渔猎活动的活化石。
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渔雁群体在我国历代社会都处于边缘状态,文献对其极少记载。加之近年来,这一生计方式在我国沿海及世界各海口区域多已中断,老一辈的古渔雁也相继离世,古渔雁民间文学濒临消亡。基于此,辽河入海口二界沟尚存的古渔雁民间文学更显珍贵,急需进行保护。目前,古渔雁文学已成为国家文化遗产,下一步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工作,争取把古渔雁文化传播到世界,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古渔雁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