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景区】
柳浪闻莺在西北,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建。在溪滨柳荫间,竖立一座汉白玉石坊,坊楣题额“柳浪闻莺”,略仿杭州西湖同名景意境。此坊额曾流散于朗润园,1977年运回,今展陈于西洋楼海晏堂遗址北侧。
历史上的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公园,地处东南隅湖岸 ,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她的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外,北至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而且还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宋末元初,聚景园成为“散景园”,其南侧地带,被随蒙元铁骑南下而迁居杭州的回民择为墓地;其中段之地,荒芜淤塞成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泽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灵芝寺,显应观等显赫堂皇的寺庙,也随园景一起难逃厄运。到明代中叶,当年蔚然大观的柳浪闻莺胜景,只剩下柳浪桥,华光亭两处破旧陈迹。清初,更是一派凄凉景象,紫珊老人(钱塘诗人徐逢吉)《少年游》词的上半阙专写地盛况不再的情景;“蛇蟠眢井,狐窜破冢,辇路已全荒。燕子飞来,桃花不语,阅过几沧桑。”到一九四九年,柳浪闻莺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朴老树各一,表忠观(钱王祠)旧屋一区以及祠前方塘两口。附近居民干脆称那里为坟山窠。
今天的柳浪闻莺
今日柳浪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栽种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公园北部早先的,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布局的庭院景区,沿用“聚景园”旧称命名。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泉池,小桥流水,矮墙漏窗,奇花异草,各据其位,合为胜景,全园曲径通幽,别有天地。
公园东南辟为群众游园文娱活动场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间锻炼、假日休闲和节日庆典的好去处。每到夏秋季节,这里又是消暑纳凉的“夜花园”,歌舞、戏曲、电影,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不定期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花展、灯会、民俗风情表演等,吸引着人们。
位于西湖东南岸,涌金门至清波门之间的滨湖地带,为“西湖十景”之一。此景是欣赏三面云山和一湖秀水之地,别具特色。其前身为南宋时的皇家花园--聚景园,元朝以后园芜景败。元代回族巨商阿老丁,在杭州兴建清真寺,死后葬此,这里又俗称回回坟。到清代时恢复柳浪闻莺旧景。20世纪50年代逐渐兴复。
每到阳春三月,绿柳笼烟时节,万树柳丝迎风飘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汹涌。这里的柳型各具特色:柳丝飘动似贵妃醉酒,称“醉柳”;枝叶繁茂如狮头,称“狮柳”;远眺象少女浣纱,称“浣纱柳”等。故此地有柳洲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
现在这里建为柳浪闻莺公园,全园分友谊、闻莺、聚景、南园四个景区。园林布局开朗、清新、雅丽、朴实。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及碧桃、海棠、月季等异木名花。园东草地坪上耸立着“中日不再战”纪念碑,并植有日本樱花,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象征。园南隅有句山樵舍,是清代文人陈兆仑旧居。
柳 浪 闻 莺
--扬眉
早春三月,
轻柔的风拂过八百里的钱塘,
带来了南国温暖的气息,
融化了湖面上晶莹的冰晶。
早春三月,
西子的水面荡开了柔柔的波,
将一湖的玉液揉搓成褶皱的绸,
推向钱王的府邸拍打着斑驳的基石。
早春三月,
岸上的伸吐出了毳毳的新绿,
把平坦的滩涂幻成荣荣的褥,
延续到巍峨的吴山的脚下。
早春三月,
岸边的堤柳吐出了明黄的嫩丫,
将一头的青丝散成庸懒蓬松的披发,
飘曳着淡装少女涩涩的情思。
早春三月,
堤上的桃树绽开了羞涩的笑容,
花团锦簇地怒放着嫣红的花蕾,
醉卧在水光潋滟的青石上。
早春三月,
繁茂的樱枝敞开了青涩的胸怀,
将一树的籽玉雕成缤纷的素蝶,
煽动着柔弱的翅漫舞在水榭楼阁间。
早春的三月,
翠绿的莺鸟放开了婉转的歌喉,
颂扬着暖融明媚的春光,
穿梭在柳帘花丛的眸光中。
舒缓的轻音乐从钱王祠中传出,
带着远古质朴的韵律,
缠绕在青灰色的殿阁楼宇,
给人们已无尽的瑕思冥想。
伴随着清扬悠韵的旋律,
在青石板搭砌的水坞上,
跳动着的是舒缓流畅的舞步;
在垂绦飘丝的柳荫下,
挑动着的是青光寒影的剑风;
在桃红樱素的花丛中,
热吻着的是那依依恋人,
香了一湖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