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家庭②

  概述

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和家庭形式。在原始社会晚期由对偶家庭发展而来。它的最后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并适应于整个文明时代。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前提是生产力的提高,个体生产成为可能,私有制得到发展。父系氏族的确立,男子在经济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确立这种家庭形式,目的在于生育确凿无疑的出自一定父亲的子女,以继承家庭的财产。一夫一妻制家庭比对偶婚家庭牢固得多。这时的通例只有丈夫可以解除婚姻关系,离异他的妻子,破坏夫妻间的忠诚,妻子则没有这种权利。所以,一夫一妻制家庭从产生时起,实际上就只是要求女子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子则可以公开或秘密地实行多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男子掌握了经济和其他权力,而女子只是作为男子的附属物而存在。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和社会公共劳动的扩大,男子在法律上、经济上都处于平等地位,一夫一妻的婚姻和家庭才有可能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和真实爱情的基础上,从而实现真正的一夫一妻制。

  对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从对偶家庭发展而来的;而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家庭一开始就是父权制家庭。

  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发展

  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起源于私有财产制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制度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它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时期。不同社会一夫一妻制的性质和特征,都反映了各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要求。

  奴隶制的、封建制的和资本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都是一夫一妻制的具体的历史形态。它们因均以私有制为基础而具有共性,又因各该社会中私有制形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种种特点。

  奴隶制的一夫一妻制建立在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奴隶。男子可以从战争中获取女奴为妻,也可以用购买女奴的方法取得妻子。奴隶制的一夫一妻制具有虚伪性和片面性;

  封建社会的一夫一妻制,是建立在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但农民对地主具有程度不同的人身依附关系。封建的小生产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在婚姻家庭制度上也有相应表现。实行家长制、包办强迫婚姻、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一夫一妻多妾制,是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夫一妻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其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经济是支配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虽然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原则在婚姻家庭中也逐步得到了贯彻。但是,资产阶级的婚姻家庭关系,在本质上是以金钱、财产关系为转移的。以婚外情人、通奸和卖淫作为对一夫一妻制的补充形式,是资本主义一夫一妻制的特征;

   社会主义的一夫一妻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男女法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它具有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等基本特征。法律不允许任何形式的重婚、纳妾现象存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建立后,需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婚姻家庭领域里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旧制度、旧思想的残余。人类的婚姻家庭制度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形式发展,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一夫一妻制家庭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平等

  直到现在,人类社会的异性一夫一妻制家庭制度,仍有利于维护私有财产制度,也有利于提高族群的生存能力,甚至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平等

  我说的性取向,特指男性选择婚姻伙伴或***时候的行为;而社会平等,大体是指人们之间社会地位的大体一致以及收入水平的大体接近。

  前些日子,李银河又遭受了更多的讨伐,讨伐者以为她的一些见解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因为李银河的许多观点似乎会摧毁异性一夫一妻制家庭。我自然认为,对李银河的批评是出于某种浅表性的道德情感,其中的理性思考是不存在的。

  道德具有公共性;如果离开了族群、集团或社区对公共秩序和合作的需求,道德就没有了意义。一直到现在,异性一夫一妻制家庭制度有利于提高族群的生存能力,也有利于维护私有财产制度,甚至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平等。有了这些巨大功能,可想李银河的论敌是一定会滋生出道德高尚感的。

  据说如果家族或地域的人口密度大,有同性恋倾向的比例就会增加。在近代社会以前,族群规模常常影响族群的竞争力,因为同性恋妨碍族群繁衍,同性恋倾向也就被道德所禁止。

  一夫一妻制家庭制度有利于维护私有财产制度也容易理解。私有财产必须遗赠给亲子,那么如何提高亲子识别的成功概率?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亲子认同的最好办法是夫妻关系的严格固定,并不允许有婚外情。我看动摇一夫一妻制度的正是现代亲子鉴定技术水平飞速进步,而非李银河的自由主义伦理观。

  也许上面两点看法在多数人中间没有太多的分歧。那么,接下来怎么能说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度对社会平等有利呢?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富豪家庭养有门客,但更多的是养有妻妾,所谓妻妾成群。而欧洲国家受宗教的影响,实行一夫一妻制,妻妾不能多养,就养很多门客。这个差别的后果是很重要的。古代的产品不容易储存,富人家的过剩产品如果不被及时消费,就浪费了。中国的富人不用发愁,因为妻妾成群,子女便很多,消费能力就大。子女多了,又不实行长子继承制,家族内各门系腐败、舞弊也得不到监督,整个大家族就成了资源耗竭的黑洞。富人腐败盛行,社会的主流道德就容易挂在嘴上。所以有人揭露,程朱理学最热闹的时候,也是社会最腐朽的时候。这种社会即使不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社会贫富的差异仍然很大。

  欧洲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度,又搞长子继承制度,家族就不会很大。他们有了巨大财富,没有很多妻妾、子女可养,就豢养了大量门客。这些门客自然来自中下层社会,不可能是富人。所以,民间的一些优秀人才便得到了保护和供养。卢梭与华伦夫人的关系就是这种情形。实行长子继承制,使得富人家的其他男子过一种与普通人相差无几的生活,更不用想着娶很多女子做妻。

  所以,比较起来,关于穷与富的金字塔,欧洲要比中国更扁平一些,也就是说,欧洲社会在历史上要比中国更平等一些。一夫一妻制度抑制了贵族群体的过度扩张,也有利于西欧社会的稳定。而一般下层***的女子不至于被贵族娶走做第二任、第三任乃至第N任太太,使下层社会的性别生态能保持平衡,他们成功组建家庭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了,这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西欧社会的冲突来自内部的少一些,而来自外部入侵和宗教干预的多一些。看起来,婚姻机会的平等也许是所有平等要素中最重要的。

  中国社会过去因为一夫多妻制,富贵集团的扩张速度就比较快。一个女子只要嫁到富贵人家,不论她排行第几,她的家族的社会地位都可能陡然上升。富贵家族的网络会因此高速扩张,多子继承制则加剧了这种扩张。穷苦下层社会的许多男子娶不到妻子,组建不了家庭,恐怕会有我们难以想象的绝望心态。古人说,无恒产者无恒心。如果一个男子连家庭也建立不起来,又怎么能谈得上恒心?古代中国匪患横行,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哪个更符合人类本性?我怀疑动物学家或人类学家也不好回答这个问题。我以为,人的性取向一定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为什么同是人类,有的是一夫一妻制,有的又是一夫多妻制?容我下期专栏文章再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