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虽是原作起首的一部分,但画面中所描写的山水风光,仍能体现黄公望超凡脱俗的笔墨技巧,基本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卷在数百年流传中饱经沧桑。明成化年间该图卷一度为沈周收藏。弘治元年,为苏州节推范舜举所有。隆庆四年,落于无锡谈志伊处。万历二十四年,归于董其昌,不久转给宜兴收藏家吴之矩,再传其子吴洪裕。吴洪裕视为至宝,病危时竟以此图投火为殉,幸被其侄从炉火中抢出,惜前段数尺已焚毁。焚后分成二段,前段即此卷,又称《剩山图》,1956年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后段长636.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简介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图中描绘的是中国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水天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上则有渔人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染了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了浓墨,但已足以醒目。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的惊世之作。《富春山居图》-富春江景
《富春山居图》
自南北朝至清代1500年间,成百上千的文人墨客,写出了无数吟咏富春江山水的诗词。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曰:风烟俱净,天下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唐朝韦庄称富春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可见,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早已被世人所推崇。
富春江分上下两段。从杭州的闻家堰途经富阳到桐庐为下段,是富春江的下游。富阳市境内的富春江,江宽流缓,丘低山远,村舍错落,阡陌纵横,一派淡雅清丽的水乡风光。沿江而行,路虽不宽,却很平,车不多,人不杂,平添了几分自然气韵。弯弯的一江碧水,环绕着山中桃李,田间竹木。路旁水畔,看见了几处竹篱茅舍;山腰林间,闪出了几位采茶姑娘。那闲散、悠然的山村春日景象,比起浓妆艳抹的杭州来,犹如未经涂抹的村姑,浅颦低笑,尽是一份天然纯朴的美妙。
与富阳市市区隔江相望的新沙岛,是一处优美的内江天然浴场。细白的沙滩,清澈的江水,绿树成荫的小岛,会过滤掉你心中所有的烦杂。你可以乘竹筏游富春江、坐牛车领略阡陌田园风光,可以观看手工造纸、脚踏水车、古农具操作,听土生土长的地方社戏,真正体验一回中国传统农家生活的乐趣。
桐庐一段的富春江两岸,洞奇石美,山青水秀,古今众多文人在此留下了3000余首盛赞桐庐的佳作。桐庐境内,有全国诸洞冠的瑶琳仙境,洞内钟乳累累,石笋林立,奇石斗秀,为亿万年前大自然的杰作。有当年徐霞客放舟漂流,天下独绝的天目溪。乘坐古朴典雅的竹筏顺江而下,时而穿涧过滩,时而逐流戏水,看水面上野鸭成群,溪涧里游鱼相逐,乐趣无穷;或皮筏漂流,自操船桨,任意东西一路漂来,但见山柳飘扬、桃花争妍,两岸美景如画,又是一番诗情画意。在桐庐,还有中药鼻祖圣地桐君山,有江南第一名园之称的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有红灯笼乡村家园的乡村公园风情无论寻胜访古,纵情山水,还是来体验乡村风情、田园乐趣,如诗如画的桐庐都能如你所愿。
从桐庐到建德梅城,称富春江上游,也是富春江上最美的一段。闻名中外的七里泷峡谷就在这里。全长23公里的峡谷内群山夹峙,峭壁陡立,江水好似一匹白练,缭绕在层峦叠嶂之间,滩多水险,江流湍急。素有小三峡之称。两岸画山相对出,一脉秀水迤逦来,船行其境,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绝妙意境。峡谷沿岸,梅城古镇、双塔凌云、子胥野渡、葫芦飞瀑、七里扬帆、严子陵钓台,秀丽的山水风貌与璀璨的古迹文化相映,叫人乐而忘返。
经建德到淳安,便是千岛湖之所在,这里的景色已与黄公望的画作有所不同。曾经的数千座山峰,都在新安江水库建成后沉入了湖底。露出水面的山头成了一座座岛屿,岛岛相连,蔚为壮观。赭黄色的沙岩浮在水面上,拥着桃花绿水,赏心悦目。虽说这是座人造湖,却集太湖之浩瀚、西湖之娟秀于一身,成为一处难得的天下奇观。
富春江的美,美在水。是浅浅的一湾碧水,是荡漾的天目溪,是湍急的七里泷,是幽深的千岛湖。那如黛青山,如同多情的爱人,永远陪伴在其左右,她们用忠贞的爱情,孕育出无数动人的风景。千百年来流淌着的江水,流出了诗人的佳句,漾出了画家的笔墨,悬住了隐者的钓竿,捉住了摄影家的眼睛。黄公望、张志和、严子陵、柳亚子、郁达夫、林语堂、贺天健、叶浅予,流水无痕,却履痕处处,留下的是诗,是画,是神奇的传说,是飘渺的遐思。
《富春山居图》-作者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凝道人,江苏常熟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王蒙、倪瓒、吴镇)中最孚众望的大画家。此外,画作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
《富春山居图》-真假画卷
其时,除了吴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外,当时还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
说到第二幅《富春山居图》,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点问题:画上没有名人题跋。
一时的非分想法让沈周冲昏了头,他根本没有想到,像这样的珍宝藏都要藏在最隐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张旗鼓地张扬呢?果不其然,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时,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儿子,见画画得这么好就产生了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被沈周丢失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后来,它又出现了,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这才出现了临终留下焚画殉葬的遗嘱,吴子文火中救画的一幕。由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出名了,明清画家都争相临摹,除了沈周背摹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外,现在有籍可查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 这些都成为《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的真假画卷。
温家宝讲《富春山居图》
在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会见记者时,有台湾《联合报》记者问道:您认为今年6月两岸可以签署ECFA吗?去年您在这里有一段温馨的谈话,您说想到台湾去看一看,如果两岸签了ECFA后对您到台湾走走看看会不会创造更好的条件?
温家宝回答:我知道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 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
然后,温总理讲一个故事。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富春山居图》-参考资料
[1] 东方烟草网 http://www.eastobacco.com/news/ReadNews.asp?NewsID=74566
[2] 中国文化网 http://www.xmuoec.com/gb/teacher/wenhua/10/10-02_3.htm
[3]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欣赏 http://www.hao565.cn/content.asp?id=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