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概述
侨批封/ 越南苏钊水寄厦门苏圻时收
侨批,简称作批(福建方言就称信为批,不仅仅是闽南方言,福州一带的方言也是这样指称的,迄今为止仍旧是这般指称),俗称番批、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广泛分布在福建、潮梅地区暨海南等地。
侨批-历史
和丰信局汇票[民国廿年(1931)]
福建、广东与海南三省,是我国的著名侨乡,三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侨胞有数千万之巨。早年,华侨先辈为生活所逼或为逃避战乱谋求生存,冒险泛海南渡、前往东南亚及其它国家。他们刻苦耐劳、奋斗拼搏、朴实守信、克勤克俭,并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力尽赡养父母妻儿及家(族)人的义务;有的还捐资家乡各种公益事业,扶贫济困;更为普遍的是通过积蓄谋求发展,争取早日返回祖国故里与亲人相聚。由于在三地侨胞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而我国迄至清末,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因此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主要是经由水客、客头及海内外的侨批馆递送。这种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赡家汇款暨平安家书,就叫做了番批或银信,清末有专门从事改业的行郊,叫做批郊,如福建漳州郭有品之天一批郊,即后来成为侨批业翘楚之天一信局;民元以后,这类银信才改称为侨批。
侨批-研究价值
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有着深刻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其中,有父亲为刚出生却不曾谋面的孩子取名的;有儿子问候年迈双亲的;有父亲要求赎回被卖女儿的;有父母鼓励儿子发愤读书的(来批);也有国内侨眷盼儿早日回归,或是惦念着海外的亲人,终日以泪洗面、望眼欲穿的(回批)一封封侨批,浸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侨批反映出来的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拓展,因此,侨批被视为华侨历史文化的敦煌文书,值得我们去作进一步重的视和深入地研究。
近年来,闽、粤、琼三地有志于阐扬华侨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侨批文化的研究者,正在努力发掘侨批实物文献,并积极将其申报成为国家档案文献遗产,进而申报成为世界记忆遗产(Memory of the World)。
侨批-申报世界记忆文化遗产
2010年4月,闽南侨批入选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同时,福建泉州将计划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侨批为世界记忆文化遗产。目前,闽南侨批主要收藏于泉州市档案馆、晋江市档案馆以及民间收藏家手中。据统计,泉州市档案馆现有实物侨批2592封左右、扫描件3.1万余件,晋江市档案馆也有近2500封侨批。在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基础上,泉州市档案馆计划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侨批为世界记忆文化遗产。同时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还有敦煌写经、《本草纲目》(金陵版原刻本)、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档案文献等,足见闽南侨批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