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下捉婿②

摘要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宋人笔记对榜下捉婿多有涉及。这种近似金钱交易的捉婿蕴涵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它说明宋时经济崛起,富裕起来的平民阶层渴望跨入上层社会。



榜下捉婿-背景



榜下捉婿在宋朝流行

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代,考试取士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科举胜出者名利双收待遇丰厚,致使人们把赶考走仕途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一旦金榜题名,那娶富豪家千金的洞房花烛也就马上接踵而至了。

但大宋官位毕竟有限,经不起天下人争抢,只有佼佼者才有望胜出。所以大家只得卧薪尝胆寒窗苦读,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了一些人的誓词。连宋真宗赵恒都在诗中表达了这层意思: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便造就了众多未婚大龄青年乃至大龄壮年。这也影响了大宋的女士们,女怕嫁错郎,既然做官的吃香,大家闺秀们便挤破头争当官夫人,于是出现宋朝特有的榜下捉婿怪圈。宋人把择婿说成捉婿,又戏称为脔婿,脔乃肉块,可谓比喻形象,又颇带讽刺意味。

榜下捉婿-产生原因



女儿嫁给状元是家族荣耀

宋朝科举制度

在唐代,取得功名后还要经过考试合格才有资格担任官职,到了宋代,只要是进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迁的速度和级别之高也是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所以,宋朝政府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就拿北宋时期的正、副宰相来说,科举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正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可以说,宋代士人在经过十年寒窗的艰苦努力之后,一旦科举登第,得到的将会是精神、物质两方面的超值回报。

虽然前一个标准是主要的,但是后者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出嫁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走进另一个家庭,也不仅仅是个人角色从女儿到妻子的转变,她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担当联系两个家族的纽带。这一作用在当时人眼中是被重视的。宋代也不例外。

因而为女儿选择理想的婚配对象常常是使父母伤脑筋的大事。不过,所谓的理想对象既不是女儿的个人意愿,也不是从女儿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是父母主要是父亲从维系、发展家族的角度来考虑的。

榜下捉婿-事例



在科场选婿者,不乏饥不择食者,将习俗所重视的阴阳吉凶、家世背景等都抛之脑后,甚至是这位新及第进士是否还是单身都来不及考虑。曾有一个新及第的年轻举人,体貌亦不凡,为一权势之家看中,其家便派出十多个壮丁将青年簇拥至其家,该青年既不拒绝,也不逃避,而是欣然而往。不多时,一位着高官袍服的人来到青年面前,问道:我只有一个女儿,长得并不丑陋,愿意嫁与公子为妻,不知可否?此青年深深鞠了一躬,推辞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怎么样?围观众人见状哄堂大笑,随即散去。

有时年龄也是可以不考虑的。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并未拒绝,而是作了一首绝句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榜下捉婿-文化



榜下捉婿其实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宋代的婚姻观念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从魏晋南北朝、隋至唐中期,由于门阀制度盛行,婚姻对象的选择是有着严格的门第限制的。到唐中后期门开始衰落,经历五代,到宋代,门第观念已经淡薄。因为个人才能和钱财,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则与宋代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而,对于宋代此种婚姻观念的评价应该辩证地看,较之前代的门第婚而言,宋代的婚姻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不过对于后世的论财婚而言也可谓是一种滥觞。

为您推荐

移民文学②

摘要 移民文学就是外裔移民用所在国语言写作的文学作品。移民文学首先来源于作者的写作方式,并不与作者自身的语言和出身直接相关。 移民文学-德国移民文学 德国移民文学作品 在1985年以前还只是默默无闻的移民文..

女书园②

摘要 女书是流传于江永县上江圩镇一带,仅在妇女当中传承和使用,用当地方表音的一种文字 。江永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性别文字,堪称世界文化之魂宝、奇观。2002年4月,江永女书已被国家档案局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

妈祖信俗②

摘要妈祖信俗也称为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文化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从湄洲妈祖祖庙传播到..

甘肃花儿②

《玉房秘诀》②

摘要《玉房秘诀》玉房秘诀是我国房中术的权威,书中所提及的,衡之古今皆无不当之处。此 书让我们领悟阴阳之道,衽适度有节的性。此书最早见于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遐览》,以后又见于《隋书经籍志》子部医家类,均不题撰人。..

南开新剧②

摘要南开大学堂原名就是1914年11月成立于天津南开学校,它对中国话剧的主要贡献就是在20世纪初,成立了中国早期话剧(新剧)业余演出团体南开新剧团。南开新剧团的创建倡导人严范孙、张伯苓。团长时趾周,副团长张彭春。主要成..

无意识界②

有眼界,遂有意识, 有意识,即有挂碍, 而恐怖颠倒梦想,相因而生,我心自动, 我不自解,而谓他人能解乎? 然,幻由人生,老僧何以能解一语, 以是不解之解,且是真解,且是妙解, 解此,则色相皆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依然复我先天,所谓:无智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