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②

摘要 审丑,相对于审美之说法。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审丑也是社会表现的一种正常的现象,历来文学作品都有对此的描述,只是未进入正式的研究。然而,当代社会,特别是网络的发达,一些带有策划目的的或者不经意者将丑的现象公布于众倒引起一阵的火爆,一方面表明审丑的压抑,同时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警惕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审丑-概念



审丑

丑与美其实是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生活中既然有美,就应该有丑。经典的《美学原理》这样界定丑:丑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

审丑正是人类心智成熟时期对自身活动结果进行审美的有益补充。缘于此,现代社会,人们在制作电视娱乐节目时不能拒绝丑恶,更不能没有审丑。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在审丑的时候必须保持健康心态和审美心理,不能把示丑、露丑、窥丑当成一种嗜好,走进嗜丑的误区,扭曲正常的审美观;另外,审丑也决不是为了求异,为了寻求刺激,审丑的终极目的与审美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追求的同样是真、善、美。毫无疑义,一个社会,任凭审丑泛滥成灾,怎么说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审丑-产生原因



从观念上讲,美与丑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也可以说,美与丑是相互参照的。那么,既有审美观,为什么不能有个审丑观呢?事实上,很多人都具有难以克服也不愿承认的审丑意识,甚或可以说是审丑欲望。比如有一只浑身长满了癞疮、毛皮斑驳脱落且流脓淌水的狗,人们一定认为它奇丑无比、讨厌之至。但,生活中若真的出现了这样一只狗,肯定就有人乐于观赏,瞪大了眼睛看它那一副丑不忍睹的面目。直到看够了,看透了,无可再看时,才啐一声:真恶心!然后心满意足扬长而去。这心满意足,准确之至!他的审丑意识、审丑欲望由此得大满足。其满足的心理状态若可类比的话,似乎不逊于爱美的人流连于春花秋月名山大川间所获得的心理享受。还有一比:马路上有人打嘴架,彼此揭先人骂祖宗满口不堪入耳的脏话,有什么可欣赏的?可是,凡有这种事发生,必会观者如堵。众看客看得津津有味,宛似爱美的人们观看一场好戏。又有一比:人人都有隐私,既谓隐私,多半是些不想、不能示人的东西。然而大凡旁人的隐私,却往往是一些人务求探究、津津乐道的题目将别人隐私中可能会是丑的那一部分大事渲染,口传心授、眉飞色舞。

审丑与审美,除了客体的不同之外,从主观意识上讲,都是一种宣泄,一种寄托。略有差异的是,前者宣泄的是一种阴暗的东西,寄托的是心底深处的郁闷、痛苦乃至仇恨。这种宣泄与寄托所获得的心理效果是:哈!原来还有比我更倒霉的呢!由此而得大满足,得大安慰;而后者所宣泄的是一种美丽健康的情感,寄托的是自己的理想与愿望。这种宣泄与寄托所获得的心理效果是:啊!生活真美好!

表象的解释仅止于此。或谓曰:你认为是丑的,我并不认为它丑。那么,你说我是在审丑,是在宣泄阴暗心理,根据何在?这就牵涉到审美(或曰审丑)观的问题了。你说我在审丑,我偏偏觉得是在审美;换言之:你说它丑,我认为它很美。在同一客体面前,主体认识的差异往往有天壤之别。

审丑-历史



审丑作品研究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家族中,审丑是一个新成员。人们用它来描述和批评8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大面积写丑现象。
通用的《美学原理》一般这样界定丑: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这种认识古已有之,但由于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和美学的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并没有给予丑充分的关注。

明清时期

周来祥说:明中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力量的抬头,近代启蒙思潮和浪漫主义的兴起,美与丑日益尖锐对立,丑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他的这一判断以王国维的戏曲史考证为依据,王氏曾经断定丑始于明。古优虽然外貌丑陋但心地善良聪明,而元明之后,戏剧之主人翁,以末旦或生旦应之,而主人之中多美鲜恶,下流之归,悉在净丑。由是角色之分,亦大有表示善恶之意。的确,明清以后的文艺对崇高、丑和怪诞的表现有大量增长的趋势。

新文化运动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丑的问题日益显赫起来,这在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徐志摩说得更为强烈:我的思想是恶毒的,因为这个世界是恶毒的,为的灵魂是黑暗的,因为太阳已灭绝了光彩,我的声调是象坟堆里的夜枭,因为人间已经杀尽了一切的和谐。既然是一个杀尽了和谐的时代,当然诗人就要唱出不和谐反和谐的歌,写出不和谐的丑的艺术。丑的描写在现代作品中也呈现更为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鲁迅也说过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倘若进去,而又逼真,这小说便被毁坏。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这多少能表明五四作家对丑的描写还是有所限制的。对丑的批判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阿Q的癞疤疮就曾经承载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社会文化意义。

文革时期

现代文论中,审丑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常用概念。现代文学批评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比如现实主义、革命、大众化以及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的结合等等。长期以来,文学的特征在于使人们领略崇高、壮烈和悲愤,给人一种崇高的美感和灵魂的洗礼。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只知美学和审美概念,没有丑学和审丑之说。新时期文学创作对表现丑的热衷和文学批评中审丑概念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1、文革摧毁了人们曾经单纯而明亮的信仰,暴露了人性和政治的丑恶面;2、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对丑的描写和表现,西方美学和文论中的审丑理论,都对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刺激和影响;3、社会的世俗化使丑的表现获得了某种合法性和独立性,与审美相对立的审丑有时甚至是一些人反崇高或躲避崇高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丑的描写是人的感性解放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丑的展览强烈刺激了人们的感官,它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尤其是对畸趣的奇怪需要,因而能产生特殊的商业效果。

现代社会

阿Q也是审丑的一种现象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讨论丑的文章,如蔡子谔的《笑着向丑告别》、杨茂林的《美与丑的辩证法》等。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刘再复对鲁迅丑学的评论:鲁迅是坚决主张暴露生活中的丑的,并在艺术实践中无情地撕毁丑恶的假面,他也是一个具有深刻的审丑力的对于丑恶的大审判家。他既反对遮蔽丑,主张正视丑暴露丑,又承认丑作为题材对象时的某种限制某种差别。到1986年,批评界开始引进西方审丑理论并尝试用审丑概念进行当代文学批评实践。刘东的《西方的丑学》概括地梳理了西方丑学的发展史:从希腊人不准表现丑的清规戒律到歌德的魔鬼创世,从雨果的丑就在美的旁边到现代带抽屉的维纳斯,现代主义的 丑艺术渐成主潮。感性学就不再是一门专门研究美的科学,而是专门研究丑的学科了。尽管20世纪中国批评史上早已有人使用过丑学概念,如周木斋在1936年9月的《作家》杂志上就曾经发表过《丑学》一文,但刘东的介绍还是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使丑学一词真正开始在文论界流播开来。1987年,董学文的《丑就在美的旁边――文学的审丑属性》和马以鑫的《新时期小说中的审丑现象》都使用了审丑概念。虽然他们对审丑的认识基本上是雨果浪漫主义的翻版,但提醒人们重视文学的审丑属性,并且初步分析了新时期小说的审丑现象。马以鑫把新时期文学中丑的表现分为三个阶段:1、历史丑,以《班主任》为代表;2、现实丑,以《沉重的翅膀》为代表;3、人之丑,以陈奂生系列和《绿化树》等为代表,并且认为审丑扩大了《爸爸爸》这类小说的内涵。这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文学审丑现象的认识水平和历史局限。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文学审丑现象和理论问题的思考显然要更深入一些,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分歧。张德林在《关于文艺的审丑与价值判断》中,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的审丑理论,因为这种审丑理论的哲学思想带有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反社会性质。他重宣了审丑不能代替审美和化丑为美的主张,所谓化丑为美就是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中的美,化丑为美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导向。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以往人们常常用自然主义这一概念批评文学中的写丑现象,就是从此立论的。董小玉的《先锋文学创作中的审丑现象》明显是张德林意见的翻版,文中列举了先锋小说的种种审丑的范式:1、对人物活动的肮脏环境的展览,2、对人物身体与精神的病态的描绘,3、对暴力、流血场面情有独钟的展示,4、对性的观赏式裸呈,5、对祖辈的挖苦和嘲弄。他认为先锋作家的审丑观带有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特质,作者以冷漠的态度,关注人性的阴暗与残忍,无休止地炫耀丑、品味丑、欣赏丑,这就很容易把人引向虚无与绝望。

审丑-审丑现象



娱乐节目的审丑

丑态也能引人关注

在今日中国,各个电视台用尽浑身解数创办娱乐性质的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众的某种社会心理,这个心理就是在镜头上、在媒介上展现自己,这其实是一种游戏心态,一种玩儿的心态的外露。绝大多数的选手是不在乎参与的结果如何,反而是因能够在镜头面前展现自己而欢呼雀跃,获得快乐和欣慰。在镜头前可以出洋相,可以唱歌跑调,可以有种种丑态上演,此时的镜头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忍耐力,然而却收到最好的效果,那就是,参与的人高兴了,节目制作者高兴了,观众高兴满足了。传播媒介节目策划者准确地把握了大众的社会心理脉搏,我丑,我快乐,要得就是一个:游戏与快感。从媒介实践经验来看,所谓的审丑只是一种媒介的策略。

当前传播媒介大力推行审丑的趋势可以理解为作为媒介产品接受者一方的狂欢。同时,媒介对于审丑策略的放任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任意妄为。这个审丑就是在传播内容上,尽可能地包容一切对象,使更多的大众可以尝试消解和再建神话的快感。这种快感是自下而上的,是产生和存在于与我们所强调的权力相对抗之交会处的,而且不断压制着谋求规训并控制快感产生和体验的那样的权力。[4]

网络审丑观火爆

兽兽终于红了:北京车展之后,兽兽就一直维持着高出镜率,当时出场费据说是30万元。经历了视频风波,兽兽非但没有黯然失色,反而星光四射,现实就是这么具有戏剧性和恶搞,成名,这样也可以。兽兽不是第一个。从木子美、竹影青瞳开始,便似乎已经开始了一个以丑为美的审丑小时代。这样的审丑包括两方面,一个是主角本身的容貌就不是十分漂亮甚至有点丑,但对这样的丑陋,偏偏要往十倍百倍放大,不但不掩饰,反而以此为傲以此为美,有意颠覆公众的常规审美观,在恶心人中成名,在恶心人中一路飘红。到芙蓉姐姐、凤姐时,这种审丑成名的方式几乎发展到了极致,甚至可以当做经典操作案例入选传媒大学的教材。

审丑成名--犀利哥

另一方面,就是从道德上审丑,颠覆公众的传统道德观,在公众的万种争议中展现自己的所谓万种风情,木子美是这样,兽兽依然是这样。在上述两种审丑成名飘红的过程中,都隐约可见背后操盘手的身影。这些背后的策划者之所以可以操盘成功,恰恰是抓住了受众急需寻找刺激、猎奇、无聊甚至有点空虚的心理。首先是受众心理出现了虚空,然后才是审丑操盘的精确打击和填充。在这样畸形的审丑风暴中,只要你点击了类似新闻,你就是凑成这风暴的一滴雨。

在看到兽兽做评委的报道的同一天,又有报道称网络红人犀利哥日前到广东佛山走秀,获得三万元报酬;三天之后,他终于受不了舆论压力,和家人一起打道回府。犀利哥的走红极具偶然性,完全不同于芙蓉姐姐、凤姐这样的成名。但在犀利哥回家后,却有商家愿意拿钱请他做噱头,围绕着一位尚未治愈的自闭症病人、一名刚结束流浪的乞丐去做商业活动,而且大获成功,这说明大众隐隐中已形成一种畸形的审美,这也算是审丑的一种。

无独有偶,2010年5月有报道称两省三地争抢西门庆故里。西门庆不过是一个大恶棍、大奸商、大淫贼,但现在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却争着说西门庆是自己那里的人,恐怕西门庆自己也不曾想到,自己还有被当做大英雄捧着衣锦还乡的一天。这算不算当代版的笑贫不笑娼呢?这,其实也是一种审丑。没有无缘无故的审丑,每种审丑背后可能都是金光闪闪的金子银子。只不过在个别人火中取栗时,带歪的却是整个社会的风气。

为您推荐

雅乐②

摘要 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

汉唐乐府②

摘要 台湾汉唐乐府,是600年来唯一受邀进入故宫演出的艺术团体,获邀建国60周年庆典演出的唯一台湾团体,同时也是2010上海世博会唯一受邀参加闭幕式演出的台湾艺术剧社。而汉唐乐府此次杭州之行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促进两岸..

刹那族②

摘要 刹那族,就是珍视每一个瞬间、重视每一瞬间的价值、引领新潮流的人。韩国广告企业Innocean发表《韩国数码生活报告书》报告说,对韩国首都首尔2316名20岁至30岁年轻人的调查结果显示,20.7%的韩国年轻人是刹那族。..

贞操②

房中术②

  房中术是中国古代研究男女性交的方术。性有三大功能:快乐的功能、健康发展的功能和生育的功能,房中术也就是以研究性的三大功能为目的,其中特别是把性交和养生、长寿结合在一起,也称之为房事养生。 自汉代始,房中术..

春宫画②

   春宫画是描绘男女性爱生活,特别是各种性交姿势的图画,由于它最初产生于帝王的宫室,描写春宵宫帏之事,所以称为春宫。据史料记载,在汉朝时春宫已经出现,汉孝景帝时广川王的儿子海阳,像他的父亲一样淫乱成性,叫人在四壁画..

反串②

摘要 反串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出中的一种演出方式,主要是指演出与自身本工的行当不同的戏的情形。 反串指戏曲演员暂时扮演本剧种之外的其他角色。后来这个词可以延伸运用到影视术语中。 反串-定义 梅兰芳 反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