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②

天竺  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 对音)《山海经》记载西方有身毒国。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正名为印度。印度是一个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人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并有许多发明,例如阿拉伯数字、国际象棋、甘蔗制糖法等。近代印度陷于政治动荡,一九四七年获得独立,但分离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印度社会中曾经存在过严格的阶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个阶级。除此之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阶不属于这四种种姓阶级的贱民。当时种姓间不得通婚,违者处罚相当严重,甚至可能处死。尽管如今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因种姓制度千年来根植于印度教的信仰中,除非抛弃信仰,否则低阶种姓终其一生都受其教义的束缚。





名字来历

  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首创根据 Indu 读音正名为印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天竺,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Sindhu -Hindu-身毒、天竺。Hindu-Indu-印度。总而言之,身毒、天竺、印度都来自Sindhu。





天竺熬糖法进入中国

  古印度(天竺)的中部,有一个叫摩揭陀的大国,管辖方圆900里的地方,面积较大。但是这里土地肥沃,适合种庄稼。出产的稻米,颗粒硕大,被称为大人米。这里还出产甘蔗,所熬得糖色味俱佳。起初,摩揭陀和唐朝间接交往,双方已有一些了解。贞观23年(649年),该国的国王派使者带着礼物到长安献给唐太宗,两国联系从此更加密切。唐太宗听说摩揭陀熬糖技术高超,便派人专门去学。学成的人回来以后,唐太宗令扬州官员送来甘蔗进行试验。试验非常成功,熬制出来的糖质量很高。从此,天竺熬糖法便在中国推广开来。




  简介:形态特征:




  为亚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株高30-60cm。茎肉质、粗壮,多分枝。老茎木质化。全株密被细白毛,具特殊气味。叶互生,圆形或肾形,叶缘波状,浅裂,叶有明显的暗红色马蹄形环纹。伞形花序,腋生,花左右对称,花色有红、紫、粉红、白等。花瓣与花萼均为5枚。蒴果鸟喙状。




  适应地区:




  原产非洲南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




  生长习性:




  喜凉爽气候,不耐寒,生长适温10-25℃,能耐0℃低温。喜光照充足,耐旱、怕涝,宜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景观用途:




  草花植物





为您推荐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②

  注音:   tiān zhú sì bā yuè shí wǔ rì yè guì zi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出处】:   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