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诗官
采诗官-历史
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巡游各地, 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
《汉书艺文志》曰: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食货志》曰: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献於天子。采诗,谓采取怨刺之诗也。有人将其戏称为飞翔在民间的蜜蜂。
小资等级:★★★★★
风险指数:0
代表人物:面目模糊,不知姓什名谁
采诗官-评价
在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它们中间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化品位的一种。在遥远的周代,他们的身影就已经出现在中原的大地之上。
这是一些辛勤而称职的蜜蜂,只不过,蜜蜂采的是花粉,而他们采的却是和花粉一样美丽动人的民歌。
我极疑心,我们的老祖先要比我们这些后来者更开朗和开放,这到不是表现在他们有一夜情或是网上性爱什么的,而是他们大多开口就能唱出美丽的歌谣。我们今天称道不已的《诗经》,其中最精采的部分是《风》,又叫做《国风》的,也就是我们的祖先当年在田间地头劳动时随口唱出来的。就是这些心口唱出的民歌,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中最深刻的沉淀。
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看到它们,这和采诗官的劳动分不开。当时是,一个个有深厚文化素养并且深怀敬业精神的采诗官,脚步矫健地行走在笔直官道上,他们的手中摇动着一只木铎发出清清的脆响,一直穿越了官道旁的小树林和小溪流。那些在田野里唱歌劳作的父老们听到了这木铎声,它们就愉快地知道:那位头发过早花白的采诗官来了。如果他们最近有什么新歌,他们就会放下手中的农具,大而客气地招呼采诗官。采诗官于是走仅这群农夫,和他们一起坐到柳树的浓阴下,请求父老将这些新歌陈出来。而他,则用一柄锋利的小刀在竹简上吃力却飞快地记录着。
这是一个以诗歌的名义走遍天下的工作,采诗官走到民间总是如同蜜蜂飞行在花丛中一样深受欢迎。民间的疾苦往往通过这些民歌的形式直接被周王及其他诸侯所了解。采诗官在属于他的时代里,事实上担当了国家民意调查员、新闻记者和国家诗歌记录者的重任。可惜,我们无法知道这些采诗官的名字,他们已经在历史的深处浓缩为一个名词。我们无法看清他们的脸,那些来自春天的脸,来自乡土的脸和来自一眼深澈古井的脸,他们该有着怎样一种动人的光辉。
我不清楚这些采诗官的薪水是否丰厚,但他必须由文化人来担任。他的这种忠实的记录,显然是深受人民欢迎的。采诗官来到村庄的日子,往往就是一个节日。村民们也许会备了酒,用过年时留下的半只风干的羊腿欢迎他。他甚至和许多个村庄的女子有了爱情的第一次乃至第N次亲密接触。
回到王城,上古的简陋王城,采诗官将在一炬豆火下整理那些似乎还散发出乡土气息的诗和歌。他不知道,他在那些沉沉的夜里刻划下的象形文字,将会成为一个古老国度的文学的源头,正如蜜蜂在采花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它们会带来一个声势浩大的人间的春天。
白居易曾写了一首关于采诗官的诗词:
采诗官-白居易的诗
采诗听歌导人言。
言者无罪闻者诫,
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灭秦兴至隋氏,
十代采诗官不置。
郊庙登歌赞君美,
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兴谕规刺言,
万句千章无一字。
不是章句无规刺,
渐及朝廷绝讽议。
诤臣杜口为冗员,
谏鼓高悬作虚器。
一人负扆常端默,
百辟入门两自媚。
夕郎所贺皆德音,
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里远,
君之门兮九重闭。
君耳唯闻堂上言,
君眼不见门前事。
贪吏害民无所忌,
奸臣蔽君无所畏。
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
群臣有利君无利。
君兮君兮愿听此,
欲开壅蔽达人情,
先向歌诗求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