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二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普米、鄂温克、裕固和鄂伦春族等都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便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蒿,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现渐已消失外,其余习俗现已流传到了中国各地及附近邻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但端午节现却被韩国正式申请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算是一种遗憾,也是对本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深刻教训。
中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浴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午、夏节、重午、午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在遥远的北方,受气候和地域限制,北国的端午节与南方相比还有一些不同点。
吃粽子的众多传说中最典型的说法是源于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裾。还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所以北方人每到端午节都是要吃粽子和鸡蛋的。在煮粽子的锅里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节在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北方人除喜食粽子和煮鸡蛋外,还有吃荷包蛋习俗。所谓荷包蛋是将新鲜蔬菜、佐料和面下进锅里后,不待锅里水开,便将鸡蛋打碎去壳放进锅里,鸡蛋熟后形似荷包,香嫩可口,故称为荷包蛋。是北方人最喜吃的传统节日食品之一。
北方端午节日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装有本地特产的香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又名叫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早晨早早起来去草原采摘艾蒿和野花,为之踏青。回来后,将艾叶放入盆中洗脸或夹在未起床小孩的耳朵上,老人则将艾叶塞入耳朵眼内,用以驱瘴。
拴五色丝线。北方人过去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剪挂彩葫芦。端午节的前一天,家家都用各种彩色纸剪成葫芦状,然后再去野外折杨树枝,将葫芦拴在树枝上,再将树枝插在屋檐或门楣上,取将毒气倒出之意。
端午节给孩子缝制各种样式的布老虎挂饰,虎头帽、虎头鞋、虎披肩、虎头荷包、虎兜肚,尤以送孩子虎头枕、给孩子穿戴降五毒虫(蛇、蝎子、壁虎、癞蛤蟆、蜈蚣)行头的风更甚。条件差一点的人家,至少也是找来黄色的颜料,给孩子画成虎脸,在额头上画出威武的王字。看着孩子虎头虎脑的十分威风,大人们都乐得合不拢嘴。
除上述习俗外,北方人亦有端午节吃饺子、馄饨的等,此外各家各户因生活条件不同,节日气氛和过节方式也都不尽相同,但不管什么样的家庭,端午节总是北方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