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文化
是一个价值判断,究竟哪些东西是泡沫,哪些是传世的佳作, 发言权并不在泡沫文化的批判者那里。泡沫文化成了一个万能的靶子,在 严肃文学的坚持者看来,通俗文学是泡沫;在理想主义者看来,现实主义 作品是泡沫;在现实主义者看来,那些虚无缥缈的幻想和激情才是真正的 泡沫。泡沫文化这个说法是否妥当值得深思。
文化融化在人类创造和改变历史的全过程,究竟是不是泡沫首先要用 历史来检验。在同一时间段,互称对方为泡沫,除了证实了文人相轻 那句老话外,再没有其他意义了。以泡沫文化为由头相互指责暴露了 人们文化内涵的空虚和文化创造者的底气不足。讨论当下文化产品是昙花 一现还是流芳千古注定是没有结果的。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们缺少固定 的价值尺度和批判的勇气。在泡沫文化阴影的笼罩下,相当一部分创 作者自暴自弃,浅尝辄止,以泡沫为宿命,以流行为归宿。而有的人则陶 醉在心造的幻觉中,仿佛骂别人为泡沫自己便获得了文学史大门的入场券 似的。处于冷遇中的人从泡沫中寻求自慰,正热闹的人于泡沫中 悟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道理。
泡沫种类
泡沫心理同时在泡沫文化的批判者与被批判者身上存在着。没有 根基的一时绚烂是不值得羡慕的。可是,绚烂本身并没有多大毛病,衰落 与暗淡也是社会发展与文化选择的必然结果。泡沫文化的价值在于它体现 了文化创造本身的消涨规律和文化市场的调节功能。所以,我们大可不必 为泡沫的短命而感伤,人为地挽留或制造辉煌的做法更是不可取。
还有一种泡沫观。有些人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走马灯式 的文化景观称为泡沫文化。他们依然怀念那种一而稳定的文化秩序,视 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为泡沫或者游戏。泡沫文化瓦解了权威,毁掉了中 心,解构了传统的话语结构,让那些以价值正位自居的人心虚。真善美作 为人文价值理想也是在历史阐释与文化观照中不断更新的,谁都不能代表 绝对真理。相对而言,一切文化现象都是泡沫,泡沫与泡沫在共存中 得以优化。泡沫文化是自由与繁荣的表现。文化泡沫在自我否定中生生不 息,在毁灭与再生中探索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何必担心!
泡沫文化的批判者把文化分裂与失范的罪责统统推给所谓的泡沫文化,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提升当代文化的质量是文化人的共同使命,新 的文化整合只有建立在个性自由与精神独立上。请泡沫文化的批判者不要 以预言家、局外人和历史的裁决者自居。这是一个文化宽容的时代,对于 文化泡沫更应当保持豁达与宽容,既然是泡沫就让它自生自灭好了。在浮 躁心态的驱使下,一些粗糙的作品大量出现。对此,我们首先应当自审, 先看看自己是不是泡沫。
泡沫文化-主要表现
泡沫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粗制滥造,虚假媚俗、夸夸其谈、肉麻噱头归结起来,就是徒有其表,毫无内容;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试以书籍为例:近年来为了抢卖点,热点,先是大量的名人传记层出不穷,而这些名人又大多只是演艺界或与大众传媒有关的人,他们中有的人固然有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写作才能,将自己的奋斗成名史写出来对公众也并非完全没有意义。然而人人都写,其中有的名人又非常年轻,只因为走了红也要来凑热闹,内容无非是自己的父母家庭、学习奋斗、婚恋秘闻、成名(星)历史老是这一套,群众也就烦腻了。于是此类书籍很快便失去了卖点,据说现在此类书籍已积压了上千万册之多,压在书库里
名人传记减热退烧之后,隐私文学又登台亮相。此类作品是否全是隐私,我看还值得商榷商榷,我想其中不乏虚构与合理想象的成份。所谓隐私者,其实多数还是围绕着两性关系在做文章,说的大多是与恋爱、婚外情有关的隐私。其实,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一般情况下不得公之于众。只不过此类隐私文学中的人物大多用或某某某代替,故不会引发诉讼官司现在人们对隐私文学渐渐也失去了兴趣,书店里似乎也不大见到此类作品了。
当然,泡沫文化不光指书籍,也包括报纸的副刊、期刊及影视作品等等。其共同特点就是很热闹,来势亦如肥皂泡又大又多,然而腹中空空。读了也就读了,让人遗忘得比读时还要快试想长此下去,文化如何积累,如何发展,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又如何提高呢泡沫经济通过努力治理,尚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恢复,那么,面对泡沫文化的泛滥,我们又能否有效地加以解决呢人们不能只接受这种泡沫文化,而不知《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三国》、《水浒》《红楼梦》,以及不知鲁迅、巴金、钱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