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顶真骨-基本简介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2008年考古中发现了宋代长干寺地宫,并出土了截至目前已知最大的七宝阿育王塔。塔内金棺银椁在当时并未取出,相关碑文所载供奉其中的佛顶骨因此成为那次考古的最大悬念。
记者获悉,塔内的金棺银椁将于在南京栖霞寺开启。南京市曾向国家级主管部门提交论证报告,称佛顶真骨为北宋年间北印度来华高僧施护所献。
佛顶真骨-碑文透露
南京古长干寺地宫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
碑文透露,献圣物者为北印度高僧施护
这份考证报告称,地宫中出土的石函上有题为《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的长篇铭文,记载了大中祥符四年(1001),金陵长干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宋真宗允许,修建九层宝塔之事,塔高二百尺,而塔内地宫中藏有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槨,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铁函安置。
此外,同时出土的丝绸发愿文上也有关于佛顶真骨的记载,例如一位叫思齐的僧人写道,正好演化大师要瘗藏如来顶骨真身舍利,他为去世的父亲、弟弟等家人超升而参与此事。
这些都指向了塔中供奉有佛顶真骨。按照文献记载,东晋法显曾在那竭国酰罗城见过,说是佛顶骨黄白色,形如蜂巢;唐代玄奘也曾见过,称佛顶骨黄白色,周长一尺二寸,发孔分明;七世纪中期,王玄策曾将佛顶舍利请回中国供奉。报告称,综合文献,佛顶真骨并不规则,主要特征是形如蜂窠、颜色黄白、发孔清晰。另外,从尺寸不一的记载可看出,佛顶骨应该不止一块。
在碑文的最后一行记载道:舍舍利,施护、守正、重航、绍赟等僧尼共9人。根据史料记载,施护是北印度来华的译经僧,北印度乌填曩国人,世称显教大师,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抵汴京,北宋初三大高僧之一,他位列众位舍舍利 僧人之首,说明他捐献的舍利最为重要,因此认为此次发现的佛顶真骨为施护所献。
佛顶真骨-金棺银椁
金棺银椁
金棺银椁遍布花纹,精美异常
据了解,考古专家在阿育王塔塔身内发现了两套金棺银椁,分别存放在包裹中和漆函中,其中方形银椁边长约为10厘米,而长方形银椁因为带有须弥座,体积显得略大,长度和高度均接近15厘米。
一位曾经看过金棺银椁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两套银椁外均有鎏金,经清洗后金光闪闪,如同新打制一般漂亮。方形的那套学名叫盠顶盒(平顶,四边呈坡形),盖顶不仅有凸起的花草纹,还有类似仙鹤的飞禽图案;其内部还有一个方形的金盒,盒身遍布类似牡丹或芍药一类的花朵图案。长方形的银椁供奉在一个镂空的须弥座上,显得庄严而隆重,椁身还有佛像人物图案,其中一面有3座佛坐像。其内的金棺厚实匀称,做工精美,遍布精美的花草纹。这套金棺银椁在瘗藏前各用两道金属丝捆扎,防止棺椁盖滑落。不过佛顶真骨究竟安放在哪一套金棺银椁中,只有等祈迎圣物打开金棺银椁后才能确知。
佛教考古与舍利文化学者汪海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唐代以前,瘗藏舍利主要使用的是盠顶盒,而以制工精巧的小型金棺银椁瘗埋舍利的做法,始自唐代,在唐代中晚期非常流行。此次阿育王塔内发现了这两种瘗藏方法。两套金棺银椁的瘗埋方法很特别,但并非独有,唐长庆四年(824),润州刺史李德裕用两套金棺银椁瘗埋了两组舍利,其中一套中的10颗舍利正是从上元县(今南京)长干寺阿育王塔的21粒中取走的,另一套盛放的是原藏于上元县禅众寺旧塔基下的舍利。一般而言,北方的金棺银椁,尺寸要大于南方,例如与南京长干寺差不多同时期考古发现的山东兖州兴隆塔鎏金银棺,长度达到48厘米。不过他对金棺银椁还有更多的期待,因为南朝梁武帝在长干寺瘗藏的不仅有3颗舍利,而且还有佛发和佛爪。
佛顶真骨-专家解读
专家称,长干寺前身并非建初寺
此次发掘的长干寺阿育王塔,出土于明代大报恩寺遗址内,此前有专家称,其前身为中国南方最早的佛寺建初寺,并被广泛报道。然而南京大学历史系夏维中等在《江苏社会科学》撰文认为,这是一种误读。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在镇江甘露寺地宫碑文中,李德裕称在移至镇江前,曾将长干寺的21颗舍利移至建初寺,很明显二者是两座不同的寺庙。
夏教授在文章中还记载了一起疑案:据唐初著名僧人释道宣记载,当时长干寺已经荒芜,草深人稀,惟有恶兽出没其中。而长安城日严寺内藏有舍利,据说是隋炀帝杨广从长干寺取出迁去的。后来释道宣果然从日严寺挖出3枚舍利、1枚佛爪和数十根白发。然而江南不少高僧众口一词,坚决否认,称圣物仍在长干寺,并屡有神异。因此释道宣只得称年岁绵远,后人莫测。
根据碑文可以确定,该铭文作者是当时金陵能仁寺的住持圆觉律师德明,碑文中有言告中贵,以事闻天,寻奉纶言,赐崇寺塔的文字,可以证明可政大师在建塔和瘗藏舍利时得到了朝中权贵的支持。而这位可政大师,正是从长安终南山移奉玄奘大师(《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的顶骨舍利至长干寺,并建塔供奉;复建了扬州西北五里蜀冈上的大名寺塔,在恢复了长干寺后,还在别人的资助下开业了天禧寺 (前身为长干寺)义井。根据史料记载,在其恢复长干寺前,极有可能已经得到了李德裕移到建初寺的感应舍利。
佛顶真骨-四大疑点
七宝阿育王塔
1,长干寺地宫七宝阿育王塔与大报恩寺塔地宫到底有没有关系?
很多读者关心这条新闻,是从大报恩寺塔地宫遗址考古开始的。现在,尽管焦点已经转变成长干寺地宫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提取,但还是有很多读者忍不住关心,七宝阿育王塔与大报恩寺塔地宫到底有没有关系。
目前的考古表明,整个地宫包括铁函,都没有任何明代文物,因此大多数专家认定,这座地宫是北宋的长干寺地宫无疑,与明代大报恩寺没有关系。
不过也有专家提出异议。一位北京专家认为,首先,发现的宋代地宫就位于琉璃塔的塔基内,而塔基则坐落在明代的夯土层上,这是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其次,《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并非竖立着,而是和其他几块石板榫卯成一个石盒,用来盛放铁函,也有可能是明代人重新利用宋代碑。但毕竟,以大报恩寺塔的身份地位,这个猜测还有欠缺。
2,丝织品泡在水中上千年,为何丝织品没有腐烂,而木质为何却容易腐烂?另外,丝织品上的墨字为何至今仍清晰可辨?
专家告诉记者,古代用来书写的墨中往往都要加入胶或漆,写出的字迹很牢固,因此,很多汉代竹简泡在水里,但字迹仍然很清晰。另外,宋代的丝织工艺水平相当高,其中的上品,其密度和韧度是当代的丝织品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反而容易耐腐蚀。而木板,因为孔隙大,则会轻易腐烂。
但是这座阿育王塔本身如有木质成分,究竟会保存到什么程度?专家称还有待塔的提取结果。
3,会有佛顶真骨吗?
记者注意到,在碑文以及丝织品上,提及了佛顶真骨,也就是释迦牟尼的头顶骨。佛顶真骨舍利子是什么样的,有专家作了大致考证。根据《法苑珠林》和《大唐西域记》等典籍记载,大致可以推测其周长约为35厘米,直径10余厘米,高约15厘米,颜色黄白,有清晰的发孔,是一块完整的骨骼。不过在唐以后,关于佛顶骨舍利子便不见于记载。尽管在西夏承天寺、河南邓州寺还有兖州兴隆寺的地宫碑文中,也有记载佛顶骨,但不见实物。因此,南京的阿育王塔内如有真的佛顶真骨舍利子,将会引起轰动。
不过,有宗教专家也指出,这块佛顶骨舍利子,最有可能的是影骨。也就是古代人造的、但与真骨礼遇相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舍利子,就只有一块是真骨,其余均为影骨。
4,是民间修建的,还是皇家修建的?
佛真骨舍利子、阿育王塔,这些名词向来都是与御赐有关,绝大部分的考古也证明了,舍利子等往往出土于拥有王室背景的寺庙、塔。但是,为何这座北宋地宫的碑文上以及丝织包袱上全都是大娘、三娘、四郎之类的老百姓的名字?这座塔究竟是民间集资,还是拥有皇家背景?
根据历史记载和碑文记载,塔内地宫及其供养品均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长干寺住持可政大师募集、民间信徒供奉的。但这么高等级的圣物全为三娘、四郎供养,不能不让人怀疑。
据宋代李之仪所撰的《天禧寺新建法堂记》云:天禧寺者,乃长干道场葬释迦真身舍利。祥符中建塔,赐号圣感舍利宝塔。至天圣中,又赐今额。祥符为宋真宗的年号,天圣为宋仁宗的年号。建塔时,未来的宋仁宗赵祯在当皇子时还曾受封为昇王,兼任江宁府尹,这座高等级的塔应该与他有密切关系。但是地宫内为何没有他或者宋真宗的一点痕迹?这又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