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南征-战役背景
诸葛亮南征过程示意图
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病逝,五月,刘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这一年六月前后,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闓,趁蜀国在夷陵新败、刘备病逝以及黄元叛乱的混乱时机,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叛乱。他们杀死了益州郡太守王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张裔抓起来送往东吴,越嶲郡则杀死了郡将焦璜,而牂柯郡则杀掉从事常颀,一起反对蜀汉政权。
由于蜀汉新遭大败,兵力损失巨大,加之刘备刚刚去世,国内局面需要整顿,因此,诸葛亮没有立即采取平叛的军事行动,而是采取了招抚的措施。但是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于223年10月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并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接着,在224年积极进行兵力补充、整训等战役准备工作。这样,在225年初,已经具备了南下平叛作战的条件,于是,诸葛亮在成都开始组织这次南征战役。
诸葛亮南征-战役过程
诸葛亮南征略图
南人叛变
223年,蜀汉皇帝刘备因夷陵之战中大败,在永安病逝。同年夏天,益州郡统帅雍闿听到刘备逝世的消息,心生叛意。不久,雍闿杀死建宁太守正昂,缚走张裔到东吴,正式与蜀汉决裂。越巂酋长高定响应,杀死郡中将领焦璜,自封为王,率军北上攻打新道县,但被李严率犍为的救援军打败,退回南方。而当时东吴未与蜀汉和好,便任雍闿为永昌太守,并派刘阐到交州边境,准备接管益州郡。雍闿率军要入永昌城,永昌因此与蜀地断绝联系,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领吏士死守永昌,敌军虽不断在城中散播谣言,但吕凯仍坚持不降,城中士民亦信任吕凯,令雍闿不能进城。而牂柯太守朱褒知道消息后,亦显得十分暴横、放纵。
蜀汉对策
蜀汉丞相诸葛亮认为国家刚逝去君主,决定先安定国内民众、吏士,蓄积粮食,派邓芝、陈震和东吴修好,及遣越嶲太守龚禄到南中边界安上县作备;从事蜀郡常颀行则直接南行,查清事件。另一方面,又派李严虽写上六封书信给雍闿解释利害,但雍闿却只回一书说: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曾听过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称正朔的都有三个,所以远人(雍闿)感到疑惧,不知该归属那个。)信中显得十分傲慢。
颀行到达牂柯后,立刻收押郡中主簿,准备查明事实。朱褒便乘机杀害颀行发难,加入叛军,龚禄亦被高定所害。当时,有夷人不服从雍闿,雍闿便派为当地人所信服的孟获游说各夷部酋长叟:官欲得鸟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断(斲)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官府想要黑狗三百头,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还要螨脑三、三丈长的断木(斲木)三千根,你们可以拿出来吗?)黑狗、螨脑本来便难找,而其断木(斲木)因十分坚硬、委曲,不可能高到二丈长,夷人便相信孟获,对蜀汉大感气愤,加入叛军。
平叛之战
终于在225年3月,蜀军为诸葛亮亲自率领,由成都开始南征,虽然王连劝阻,但诸葛亮忧虑其他将领才能不够,所以仍决定亲自率军。参军马谡为诸葛亮送行数十里路,并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大方针,诸葛亮亦接纳此言,他便率军从水路由安上到越巂进入南中,又派马忠进攻牂柯郡、李恢由平夷攻向建宁郡。李恢军行至昆明,被敌军围攻。当时李恢兵少于敌人一倍,又未得到诸葛亮军消息,便对南人说:官军粮尽,欲规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等同计谋,故以诚相告。(官军粮草将尽,想谋划退还,不过我们曾责骂过守地乡里,就算现在能回军,亦不能回到北方,所以想回来与你们等人一起谋反,所以用诚心相告。)南人相信他,围困开始松懈。就在此时,蜀军突然出击,大破敌军。李恢率军南至盘江,东接牂牁郡
而马忠军则顺利在且兰打败朱褒,与李恢军会合。另一方面,诸葛亮军在南行途中,雍闿已被高定部曲所杀,大军到达后数战皆胜,斩杀高定。与其他两军声势相连,准备迎战收纳雍闿部众的孟获。
打败孟获
诸葛亮听到孟获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生擒他。五月,大军渡过泸水,与孟获军战,成功俘虏孟获,诸葛亮带他到营阵观赏,问他觉得蜀军如何,孟获回答他: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我之前不知你军虚实,所以才战败。现今蒙赐观看营阵,原来只是如此,必定可以胜利了。)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要孟获心服口服。只是向孟获一笑,将他放走再战。经过七次擒纵,诸葛亮仍继续放走孟获。孟获及其他夷人开始反思,不再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公(诸葛亮),真是天上的神威,南人不再反叛了。)大军便移到滇池,蜀军成功平定南中,至十二月回到成都。
诸葛亮南征-双军态势
诸葛亮
蜀军
蜀军参战的兵力失考,根据南中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对手实力以及参战将领情况来分析,数量应该不是很多。
南征战役总指挥:蜀汉丞相诸葛亮
西路军:估计在1.5万以上;主要将领:丞相诸葛亮、参军杨仪、越隽太守龚禄。战役目标:消灭越嶲郡(今四川西昌)高定的主力,随后进击益州郡,消灭雍闓、孟获军。
中路军:庲降都督李恢,估计兵力不多,其主要任务是从驻地平夷县(今贵州毕节)沿小路迂回益州郡(今云南东部),占领孟获的根据地,切断孟获援高定军的退路。由于需要翻山越岭迂回,兵力大约在2000人左右。
东路军:门下督马忠,因为对手比较弱,兵力也不会很多,估计在2500人左右。其战役目标为直取最东面的牂柯郡(今贵州黄平西南)、消灭朱褒的叛军。实际上马忠军完成这个目标后没有再西进与诸葛亮会合,而是留在当地进行抚恤等工作了。因为牂柯郡距离益州郡也很远,要等马忠从牂柯来会合,时间上是不够的。
这样的话,诸葛亮南征军的总兵力大约在2万人(或者略多)。而许多当时蜀国有名的大将均没有参加这次战役,比如:魏延、赵云、吴壹等。连担任过越嶲太守的马谡也没有参加。
叛军
南中四郡,实际上只有三郡叛乱,也就是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第四个郡,永昌郡在章武初,郡无太守,值诸郡叛乱,功曹吕凯奉郡丞蜀郡王伉保境六年。(见《华阳国志》),一直没有参与叛乱,虽然雍闓被东吴任命为永昌太守,但是一直没有能够进入永昌(今云南保山东北)。叛军的实际兵力,没有记载,但是从诸葛亮的战役部署来看,应是越嶲郡高定的兵力最多,也最强,雍闓、孟获的益州郡部族部队其次,而牂柯郡的朱褒兵力最弱。因为诸葛亮的兵力部署是以主力攻击高定的,这说明高定的实力很强。高定在连续被诸葛亮击败两次后,还有残余部队2000人(这也是唯一的对叛军兵力数量的记载)。因此,估计高定军在开战时的兵力有5000人以上。益州郡部族部队的数量,在孟获带兵增援越嶲郡没有回来的情况下,还能对李恢的迂回部队形成一倍以上的优势,估计其总兵力也在6000人以上。牂柯郡朱褒部队一战即被马忠消灭,分析其兵力是比较少的(1000多人),而且战斗力不强。合计,三路叛军兵力大约在1.2万左右。
另外还有部分部族军队并没有参战,因为这些少数民族部族都是相对独立的,互相之间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指挥,有一些部族在看到最大的雍闓、孟获部族遭到失败后,就不再参战和抵抗了。 《中国战争史》的分析为蜀军大约2~3万人。由于南中地区特殊的民族、地理和气候特点,使得双方的兵力不可能很多。其实少数民族部族叛乱时其主力部队的人数是比较少的,多数依靠鼓动、胁迫当地百姓参加以壮大声势。因此,从战役规模来看,诸葛亮南征只是一场平定偏远地区叛乱的中、小战役。这也是《三国志》记述简略的原因之一。
诸葛亮南征-战役结果
诸葛亮进军南中
南中已平定,东吴刘阐亦从交州回到吴国,打消接管的念头。而诸葛亮则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为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兴古,以当地人或将领统领,有人曾劝谏诸葛亮留兵镇守,但诸葛认为这有三不易:
第一: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若果留下外人,则要留兵驻守,留下士兵则要粮食,这是第一个不易);
第二: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加上夷人新破,死伤甚多,有的父死兄丧,如留外人但没有士兵驻守,必定成为祸患,这是第二个不易);
第三: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又夷人忧怕有废杀的罪名,自怕过失过重,若果留下外人,终不会得到信任,这是第三个不易);
最后,诸葛亮平衡各条件,决定达至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任李恢为建宁太守、吕凯为云南太守,又收降爨习、孟琰等,与孟获一起授予官职,笼络南人。只有马忠是外地人而被任免为牂柯太守,但仍能做到受夷人所敬重。
蜀汉亦移南中万多家劲卒、青羌到蜀地,分成为五部,号为飞军,非常勇猛。又分开瘦弱,配给大族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设置五部都尉,号为五子,所以南人有四姓五子的说法。而夷人都十分刚毅、斗狠,与大族、富豪关系很差;蜀汉便劝大族捐出金帛,聘请夷人作部曲,聘请越多,便可世袭官位。于是夷人渐渐臣服属于朝廷,建立起夷、汉并列的部曲。而南人上贡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北伐提供物资。南人的小规模叛变虽然没有停止,但相较东汉时期,南中却相对的平稳,而多次叛乱亦被马忠、李恢、吕凯等快速平定。
诸葛亮南征-参战人物
蜀汉
诸葛亮
马忠
李恢
吕凯
王伉
南中叛军
雍闿(战死)
朱褒(战死)
高定(战死)
孟获(投降)
诸葛亮南征-历史意义
诸葛亮七擒孟获
南征之战,是诸葛亮治蜀的一个重要政绩。在这次征战中,诸葛亮把军事行动与政治斗争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运用攻心为上的政策,胜利平定了南中叛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蜀国的南中地区包括四郡,即越靣靣、益州、永昌、牂牁,指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一带。这里除了住有汉族外,还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彝。秦汉以来,由于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南中地区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经常发生反抗活动。刘备占据益州后,为了稳定蜀国的政权,根据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的方针,采取了一些安抚措施。但是南中的豪强地主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却利用民族矛盾,为了割据一方,举行武装叛乱。后主建兴元年(223年),益州郡(今云南晋宁)大姓雍闿,杀太守正昂,又缚送继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以换取孙权的支持。孙权即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互为声援。雍闿又诱永昌郡人孟获,使之煽动各族群众叛蜀。紧接着,越靣郡(今四川西昌)的叟族首领高定元、牂牁郡(今贵州西部)太守(一说郡丞)朱褒,并皆响应,相继叛乱。南中叛乱是蜀国于夷陵被孙吴打败之后面临的又一严峻局面,其时刘备刚死,后主刘禅即位,政权不稳,加上孙吴、曹魏威胁在外,形势十分危急。但辅佐后主的诸葛亮,临事不慌,没有仓促起兵,而是暂时,抚而不讨,命令各地闭关严守,息民殖谷。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政治,改革官职,修订法制。诸葛亮还致书雍闿,争取和平解决,但遭拒绝。同时急遣能言善辩的邓芝,两次赴吴,以刘孙联盟共同抗曹的利害关系,说服孙权,重建了联盟,这就减轻了外部压力,孤立了叛乱分子。这样,蜀汉政权获得了喘息机会,通过整顿内政,形势趋于稳定。于此之后,诸葛亮开始了平定南中的征战。
后主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离都城成都南下。临行,参军马谡献策: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接受了这一正确意见,坚持军事镇压和政治攻心相结合的方针。同时兵分三路:以门下督马忠为牂牁太守,率东路军由僰道(今四川宜宾)攻打据守在牂牁的朱褒;庲降都督领交州刺史李恢由中路从平夷进逼益州;诸葛亮率主力以西路经水道入越靣攻打高定元。由于战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和训练,蜀军士气高昂,战事顺利展开。诸葛亮的西路大军顺岷江至安上(今四川屏山),旋即西向进入越靣地区。这时高定元已分别在旄牛(今四川汉源)、定笮(今四川盐源)、卑水(今四川昭觉附近)一带部署军队,修筑营垒,对抗蜀军。为了寻歼叛军,诸葛亮在卑水停军等待时机。高定元见蜀军已到,忙把自己的军队从各处调集汇合起来,准备决战。诸葛亮乘叛军尚未完全调集部署之际,迅速进军,突然袭击,一举歼灭了叛军,并杀死高定元,进占越靣郡。与此同时,东路的马忠也打败了朱褒,攻占了牂牁郡。李恢的中路军于进军路上,曾被围困于昆明,时叛军数倍于蜀军,又未得诸葛亮的声息,处境一度险恶。李恢故意扬言因粮尽要退军,叛军闻讯,信以为真,因而麻痹大意,围守怠缓。李恢乘机突然出击,大破叛军,并与东、西路大军相互呼应。诸葛亮随即指挥大军继续南下,直指叛军的最后据点益州郡。这年五月,蜀军冒着酷暑炎热,穿过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渡过沪水(金沙江),进入南中腹地,逼近益州郡。这时,叛军的内部已经起了变化,叛乱头目雍闿在内讧中被高定元的部下杀掉了,当地彝族首领孟获继统雍闿余部,率叛军对抗蜀军。
孟获是一位作战勇敢的人,特别是他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很有声望和号召力。对于这样的人物,诸葛亮采取了攻心为上的政策。当蜀军包围了益州郡时,孟获也在积极准备,守城应战。战前,诸葛亮下令只许生擒孟获,不许伤害。双方开仗时,蜀军设置埋伏,生擒了孟获。孟获以中计被俘,心里不服。诸葛亮让他观看了蜀军阵容,然后予以释放,让他整军再战。结果,孟获再次被擒,诸葛亮又放了他。这样再战再擒,前后七次,孟获终于心服,表示不再叛乱。南中叛乱本是当地豪强大族和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挑起的不义之战,没有群众基础,得不到人民的真正支持,而诸葛亮的平叛措施得当,注意政治影响,因此平乱工作进展顺利,春天出兵,秋天即告胜利,消灭了叛乱力量。
平叛之后,诸葛亮即施和彝政策,这是他攻心政策的继续。首先是撤军。叛乱一平定,诸葛亮就从南中撤出军队,不留兵,从而缓和和消除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使纲纪粗安,彝汉粗安。同时,尽量任用当地有影响的人物做官。如任命李恢、王伉、吕凯为南中诸郡守,孟获为御史中丞,等等,通过他们加强了蜀汉在南中的统治。诸葛亮还注意南中的经济开发,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引进牛耕,以改变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原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开发南中,也给蜀汉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镇抚南中的成功,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诸葛亮南征-历史记载
《三国志后主传》: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柯为兴古郡。十二月,亮还成都。
《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三国志马忠传》:三年,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郡丞朱褒反。叛乱之后,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
《三国志李恢传》: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俊,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嶲,而恢案道向建宁。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于昆明。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绘谓南人曰:官军粮尽,欲规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等同计谋,故以诚相告。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
《三国志吕凯传》:及丞相亮南征讨闿,既发在道,而闿已为高定部曲所杀。
《三国志杨仪传》: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
《资治通鉴,卷七十》:秋,七月,立皇子鉴为东武阳王。降督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孟获收闿馀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枞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
诸葛亮南征-民间艺术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分别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初受执至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都是描写此战。不过当中的情节都是虚构,如将孟获奉为蛮王;雍闿、朱褒、高定三人是孟获之下;七擒孟获正史中没有说明,但小说却加以创造;而当中大多数南中人物,如鄂焕、祝融夫人、孟优、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说所创作。
争议
七擒孟获一词在《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出现,《三国志》却没有,所以一直有质疑指此事只是虚构。但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将七擒孟获载入书中,而且与《三国志》没有冲突或出现史料上的错误,又有二重史料,所以大部份学者都相信七擒孟获。亦有指云南一带有孟获七擒诸葛亮的说法,不过此说法对历史事实有所矛盾,如孟获是七擒诸葛亮,诸葛亮又如何平定南中及推行多种治南措施,所以多是以讹传讹,或提高部落声望的说法。传说
张飞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又有一说,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