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晚餐》②

摘要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作品题材取自圣经故事:叛徒犹大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和钉死在十字架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此话引起众弟子的骚动,每个人都对这句话做出了富有个性的反应,有的向耶稣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义愤填膺要求追查;有的大惑不解询问究竟。达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



《最后的晚餐》-简介



《最后的晚餐》

名称:《最后的晚餐》
作者:达芬奇
类别:油画
年代:1495-1498
规格:420X910厘米
地点: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1]

《最后的晚餐》-内容



主图像是位于中心的耶稣

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圣玛丽亚-德尔格拉齐的餐厅墙上的。

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着,仿佛从耶稣前往后退缩似的。他的肘部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我们知道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

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

犹大的侧面阴影旁是圣彼得,我们也可以看见他一头银丝与一副白晰的手,他向年轻的圣约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着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对着犹大的背后。圣约翰的头朝彼得垂着。在所有门徒中,他是耶稣最喜爱的一个。约翰象耶稣那样平静,他已经领悟了他主人的话。

耶稣左边是小雅各,他力图去理解他所听到的可怕的话,他两手摊得大大的惊叫了起来。

《最后的晚餐》

从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们看到了圣托马斯,疑惑不解的托马斯,他怀疑的神色通过他竖起的手指表现出来。

小雅各的另一边,圣菲利普往耶稣靠去,双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说: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远不会出卖你的。他的脸由于爱和忠诚而显出苦恼的神情。

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的发生的中心。

巴塞洛缪与老雅各的身体向他们倾着,而他们身旁的老安德鲁并没有站起来,但他想听听,于是便举起手似乎要求安静。

右边还剩下最后三个门徒,他们正在讨论有关耶稣说的那句话,他们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他们所看到的这一切,均发生在这幅伟大的作品之中,但每次当我们欣赏它时,都会从门徒的感情与性格中获得新的含义。[2]

《最后的晚餐》-保存



《最后的晚餐》电子版

意大利米兰市圣玛丽亚-德尔格拉齐修道院工作人员制作了壁画《最后的晚餐》160亿像素的超高清晰图像,让人们不出家门就可以一睹莱昂纳多达芬奇的这幅不朽作品。

修道院院长阿尔贝托阿尔蒂奥利说,高清晰的画面让观看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让专家得以研究这幅壁画的细节,包括达芬奇为画作上颜料之前在墙壁打稿时留下的痕迹。

你不仅能看到达芬奇是如何将画中餐桌上的杯子处理的鲜明透亮,阿尔蒂奥利说,你还可以看出壁画颜料的褪色程度。

工作人员还提供了一份历史文件,详细说明画作今年重新向观众开放的细节,为从事画作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达芬奇当年在修道院墙壁上绘制了《最后的晚餐》。由于他使用了一种油彩和蛋彩的混合颜料,而非中世纪时期普遍采用的湿壁画颜料,因而画面颜料更易脱落。工作人员不得不在1999年用幕布将画作遮盖起来,以延缓画作衰老。

画作修复后今年重新向参观者开放。不过,修道院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例如,每15分钟只允许25名参观者进入院内观赏画作,他们还必须经过一些过滤装置,以减少壁画受到的灰尘和其他污染物侵蚀。

《最后的晚餐》-年表



《最后的晚餐》

1463年-由建筑师索拉里兄弟修建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1470年代-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札,扩建修道院。公爵找来了当时28岁的画家达芬奇与另一位米兰建筑师布拉曼特一同设计,建筑师布拉曼特将修道院后部的半圆顶穹窿改为挑高的圣坛。此外也增建了方形回廊、餐厅等。

1495年-1497年-在有公爵庐多维科王徽装饰的主窗下,达芬奇选择了大厅北墙绘制他打稿已久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就连颜料也是他自己的发明,是一种油彩与蛋彩的混合颜料。而非中世纪时期广被运用的湿壁画颜料。此颜料因混合了有机物,据知是鸡蛋与牛奶,而且达芬奇涂的很薄,导致最后的晚餐在五十年后就因湿气而开始严重剥落,修道院费尽心力修补此画多次。

1652年-修道院在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因此将画中耶稣与三个门徒的脚给截去了。

1796年-拿破仑占领米兰,修道院被军方占用,据记载该大厅被用来当做马房。

达芬奇

1943年-二次大战期间,米兰遭受剧烈的轰炸,所幸修道院并没有被完全摧毁,为保护画作,军方与人民以沙包、钢架、木板将整面墙做了严密的保护,战后修复了顷倒的其他屋体之后,才重新公开此画。今日去参观此画,仍可看到当时的照片纪录。

1982年-意大利成立修复小组,并在奥利外提公司的资助下,开始用科学仪器辅助清洗并修补最后的晚餐,主持修复计划的是米兰的一位艺术史女教授比宁布拉姆比拉(Pinin Brambilla Barcilon)。此举虽满足世人长久以来的愿望,但也引起艺术界的一些争议,因此修复过程相当久,直到1999年3月才重新公开展示此画。

2000年-最后的晚餐并没有停止修补,而外界的争议却越来越大,有些评论家认为此画被清洗的太过明亮,而艺术史家和宗教学家则在修复过的画中发现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线索。[3]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密码破解《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从1495年起,在米兰的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内的餐厅墙壁上创作的壁画。壁画内容取材于《圣经》,画中表现的年代甚至出现错误画中所描绘的桌子、桌布、直背椅和餐刀都是达芬奇生活的15世纪时修道院里的常见物品,而并非1500年前的耶稣时代。在《达芬奇密码》中,提彬爵士为这幅传世名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注解。这副壁画高4.57米,宽8.84米,取材自《圣经》的一节。画中耶稣位于正中央,双手摊开,两臂与周围的空间形成了一大一小两个倒三角形。一直以来,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犹大身上,但提彬认为道三角形以及耶稣右手边那位年轻门徒,正是解开密码的重要线索。

小说《达芬奇密码》的畅销在全球掀起一股达芬奇热。近日意大利音乐家的新发现又为这位艺术大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意大利音乐家焦万尼马里亚帕拉在他9日出版的新书《LaMusica  Celata》(意为隐藏的音乐)中宣称,他从达芬奇代表作《最后的晚餐》中发现了隐藏的乐谱。

发现符号:面包和手是音符

帕拉首先在画面上绘出一个五线谱,随后发现如果把画中的面包和人物的手都看作音符的话,就可以得到这份乐谱了。

读谱方法:从右往左读乐谱

按照达芬奇的书写习惯从右向左解读乐谱,才可以演奏出这段被达芬奇隐藏了五个多世纪的乐谱。

演奏乐器:达芬奇时代的管风琴

帕拉公布的乐曲长约40秒,他表示,这首乐曲最好用达芬奇时代演奏教堂音乐的主要乐器管风琴来演奏。

乐曲内涵:表现人物心理的安灵曲

帕拉说:它听上去像一支表现耶稣受难和死亡的安灵曲。他认为,达芬奇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画中人物的心理而特意将乐曲隐藏在画中。

专家评价:似乎有些道理

研究达芬奇的专家亚历山德罗韦佐西说,帕拉的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仍有待考证。同时,韦佐西介绍说,达芬奇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擅长演奏七弦琴,还会设计乐器,此外他喜欢写需要从右至左读的乐谜。

诺尔德《最后的晚餐》

【名称】诺尔德《最后的晚餐》


【类别】油画 、 名画
  
【年代】1909年
  
【作者】诺尔德
  
【规格】107x86厘米
  
【属地】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藏 [4]



《最后的晚餐》-作者简介



诺尔德《最后的晚餐》

埃米尔诺尔德



(Emil Nolde,18671956)是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的艺术典型地体现出德国表现主义追求内在冲动渲泄的艺术倾向。他的画注重情感表现,色彩浓重,造型简洁,人物动态强烈。他以激越的情绪所描绘的那些极富戏剧性的宗教高潮场面,充满了神秘感与象征性,渗透着中世纪式的狂迷之情。
  
诺尔德出生于德国石勒苏盖格的诺尔德,原名埃米尔汉森。1904年起他改用故乡的名字,并以此在画上签名。他起先做过素描教师,1898年起专攻油画,并对印象派画风情有独钟。他以印象派的技法作画,画面色彩明快强烈,呈现出某种神奇的光感与张力。1906年,诺尔德应施密特的邀请加入桥社,然而孤僻的性格使其一年多之后便离开该社团,转而沉迷在他那独特的充满宗教幻想的表现主义艺术天地之中。在创作上,诺尔德认为没有什么固定的艺术标准。艺术家得根据各自的天性和自己的本能进行创作。他的很多作品,都充分体现了那种表现内在需要的艺术追求。根据赫伯特里德的说法,这种所谓的内在需要,即无言的洞察力,不可名状的直觉,基本的情感,以及所有组成精神生活的东西。(赫伯特里德著,刘萍君等译:《现代绘画简史》,第133页)在诺尔德的作品中,最令人关注的是那些宗教题材的画作,这些画构图强烈,笔法豪放,渗透着亢奋、狂热的宗教情绪。而最为显著的,是画中的浓重、耀眼的色彩。诺尔德把色彩当着音符,用以表现画面上那些相和谐又相抵触的音响和和弦。在他看来,色彩具有独立性价值,其本身就是内在需要的重要的视觉表现因素。他惯以强烈对比的色彩,在画中表现某种奇异的视觉效果,使画面饱含浓重而炽热的感情色彩。
  
诺尔德作于1909年的《最后的晚餐》,充分反映了他的绘画风格。该画表现的是古老的宗教主题。画面的正中央是基督的形象,周围环绕的是他的门徒。所有形象都紧密地挤塞在这个虚幻的正面空间里。这些形象被画家进行了变形或夸张的处理。一个个仿佛骷髅和面具一般,鬼气森森,令人不寒而粟。在这幅画上,基督头发及人物衣服的红色,有如火炬一般在背景的阴影里闪烁,而人物面部的黄绿色则与其形成对比。红色的躁动及狂热,与黄绿色的压抑和低沉相互衬托,从而强化了画面的骚动不安和不祥之感。那种灾难将至的感觉,在这里几乎达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在这幅画上,画家使色彩的情绪化表现达到了某种极致。诺尔德以神秘的及象征的表现手法,将这幅宗教画表现得富于精神性,使早期基督徒的心醉神迷,在这里得以复活。
  
画中的原始意味,显示出比利时画家思索尔的某种影响。它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思索尔画上感恩节行列中的人物形象。事实上,诺尔德对原始艺术的兴趣由来已久。而他1911年与恩索尔的谋面,则使这一兴趣进一步得以加强。1913年,他应邀参加考察队前往南太平洋,留在那里作画数月,并且尽心研究土著居民的生活习俗,努力追寻自然本源,感受原始的纯朴魔力。1927年,他的大型回顾展在德累斯顿举行,并且出版了纪念文集。
  
诺尔德是一位多产的画家。除油画外,其木刻作品亦相当出名。不过,其艺术道路并不一帆风顺。与多数表现主义艺术家一样,他的绘画被纳粹政权定为颓废一类,而备受责难。1937年,他的千余件作品遭到查封,他本人也被禁止作画。1943年,其柏林的画室被毁。直到1946年,他才得以重操画笔,恢复其创作。1952年,他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荣获版画大奖。作为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者之一,诺尔德对众多后来的艺术家,曾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您推荐

汉水文化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精神②

汉水文化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精神 汉水流域历史上是个移民地区。据刘昌安先生研究表明:距今七千到一万年以前,先民们已在汉水中上游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原始氏族社会瓦解,进入青铜文明的奴隶社会之后,汉水..

古典主义画派②

古典主义画派-概述 古典主义画派 古典主义画派是18世纪欧洲流行的古典主义思潮在美术界的表现,他们对为贵族服务的奢华菲靡的洛可可艺术不满,向古典希腊、罗马的艺术中寻求新题材。典型的代表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

后现代主义画派②

後現代主義是一個理論上無法定義的概念,因為後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形式約定俗成的言說習慣,來建立/界定,或者規範後現代主義。目前,在建築學、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法律學、教育學、社會學及政治學均就當下的後現..

汉水文化独立求真、不懈探索的精神②

汉水文化公而忘私、牺牲奉献的精神②

西汉《淮南子》上说:神农氏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处处体恤民力,从不挥霍浪费,其为匏居之台用不烦官府,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被史学家称为楚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廉吏令尹子文,比孙叔敖早两..

汉水文化太和博爱、厚德载物的精神②

太和博爱、厚德载物首先就要体现在对人民的观念上,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民为邦国之本,能够做到爱民,才是抓住了厚德载物、太和博爱的根本。五千年前的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耕;搭架采药,疗民疾患,一日而遇七十毒;制陶器,创纺织,兴集市..

汉水文化注重孝道、道德至上的精神②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汉水流域就有五大孝子。其中,老莱子扮童娱亲出自荆门城西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