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尝百草对汉水文化的影响②







潘世东



一、炎帝神农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及其与汉水流域的关系

炎帝神农是中国上古(时期)享有最尊地位的人物之一,可以与他并驾齐驱的只有轩辕黄帝一人。我们经常说炎黄一统、四海一统、古今一统、华夏一统,意思是说无论海内海外、天南地北、古往今来、赵钱孙李,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都有一个共同的血脉,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一统,就是一个共同的祖先血统,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一个统一的祖国(祖先之国)。所以,我们四海之内皆兄弟,关起门来是一家。

炎帝为什么能够享有如此崇高尊荣的地位呢?关键在于他建立了一系列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是中华民族永远感怀的文化英雄。第一,他树艺五谷,发明耒耜,教民耕种,同时,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1]是农业的发明者,是中国最早的农神;第二,他筑土架木,以为宫室,是宫室房屋的发明者,是建筑神;第三,他作陶冶斧斤,是手工业的发明者,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匠神[2];第四,他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3]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国的药神;第五,他首倡日中为市,以物换物,致天下致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4]是中国最早的市场倡导者,可以说是商神;第六,他教民炮而食之,率先用火熟食,可以说是最早的美食家,美食神[5]。

如果说伏羲女娲主要解决的是人类自身生产、繁衍的问题;那么,炎帝神农所解决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

炎帝神农与汉水流域有什么联系呢?应该说炎帝神农是汉水流域人民最大的、最高的骄傲。第一,汉水流域是炎帝最早开发的地方炎帝二世(烈山氏),向东向南发展的过程中,率先由褒斜道进入汉水,经过汉中、安康、十堰、襄樊,最后到达随州,然后又逆流而上,全面开发了汉江、鄂西北。第二个原因,汉水也是炎帝族繁衍、发展,走向世界的的主要干道,他们由汉水走向了华南、中南、大西南,并由此走向了东南亚、全世界。因为在历史上,一是炎帝比黄帝更为古老久远。炎帝称帝后传递十七世,在位510年,据说炎帝和黄帝同宗同根,在炎帝八世才兴起。二是从活动范围看,黄帝主要活动在以秦岭、淮河为界线、以中原为中心的北方,炎帝主要活动在以秦岭、淮河为界线、以汉水流域为中心、以湖湘、中南、西南为纵深的南方。从炎帝二世柱越过秦岭、进入汉水流域开始向南迁移起,炎帝的子孙已广泛地分布于中国南方。台湾学者张其昀在《中华五千年史》中说:上古时期,江汉地区,先是黎境,后世楚族,都是炎帝的后裔。炎帝后裔中最著名的是姜子牙。其中重要的有越南人、广西的僮人、云南的摆夷、贵州的仲家。相传越南开国之君是神农氏三世孙帝明之子,越南全国学童颂读《四字经》,有系出神农,首肇封疆之语。再如泰国的泰人,寮国的寮人,缅甸的掸人,都自称为炎帝的流裔。神农氏炎帝不仅开辟了我国的中南、大西南,而且其流风余韵,远播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一线。所以,几千年来,历史上一直有北黄南炎的说法。北方是黄帝的势力范围,南方是炎帝的势力范围。北方是黄帝开发出来的,南方是炎帝开发出来的。[6]

第三个原因,汉水流域是炎帝神农建功立业、推动历史,发明创造,走向辉煌的地方。

第四,汉水流域的人民是地地道道的炎帝的子孙。[7]

二、炎帝神农尝百草的真相及过程

在汉水流域的山山水水间,到处都下了神农建功立业、发明创造的足迹和美妙动人的传说。其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个传说,就是神农尝百草。那么神农为什么要尝百草呢?有人说神农尝百草是为了寻找草药为民治病,这个说法,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神农尝百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更多、更加充足的食物。神农之前是原始采集经济、人们的饮食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主要靠采集野外的野果、植物,当时,人类对野生植物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随着人口的急剧的增加,以前认识的这些有限的植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生活的需要,这就需要更大范围的,更多的去认识、品尝新鲜的品种,以保证充足的食物让人民免以饥饿。那么在品尝、发现新的植物的过程中,炎帝神农发现,有些植物人一旦吃了就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有些植物一旦入口就精神振奋、力大无穷,有些植物人吃了就感到昏昏欲睡、全身无力,有些植物吃了就百病全消、身体康健。时间一长,炎帝神农对植物的物理药性有了认识,以后再遇上什么新的症状,身体有什么需要,就去采集相关的植物。这些植物,慢慢就变成了药物。由此看来,神农尝百草实际上是为了寻找食物,最后得到的药物只不过是寻找食物的副产品而已。

炎帝除了被人们尊称为农神外,同时被人们称为药神。在开化状态的原始人类,他们的生存面临着四大威胁。第一,食物来源的缺乏。第二是人类自身身体素质非常低下,第三是饮食粗糙、低劣:茹草饮水、辛酸辣臭,摧残人的肠胃;第四,生存的环境非常恶劣:风霜雷电、自然灾害、寒暑瘴气都威胁着人类。所以当时人有寿命非常低,平均是三十岁左右。有一个基本的统计数字,说三分之一的人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死去。作为一个亲民、爱民、负责任的部落首领,神农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把百姓从死亡的边缘上,从艰难困苦中解救出来,神农决定冒着生命的危险,拿自己的身体做赌注,亲自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史书有记载,神农在遍尝百草的时候,一天最多遇到的毒草、毒药达到70种。有的就像麻药,一入口,人就失去知觉;有的像今天的摇头丸,一入口,人就狂躁,几天几夜狂笑,疯闹不止;有的让人呕吐、腹泻,有的也能以毒攻毒,消肿止痛;毒性非常厉害的,给人的感觉是上刀山、下油锅,用刀子刮肉。

有一次神农在一个峭壁的裂缝中,发现了一种开着黄色花朵的藤状植物,花朵非常地玲珑、艳丽,神农就伸手采了一朵,轻轻地用舌头一舔,顿时是天旋地转,心如刀绞,肝肠寸断,一下子昏迷过去,几天几夜之后才苏醒过来。这种植物本名叫狼毒花,因为它让神农吃尽了苦头,后来就更名为断肠草。神农就是这样,在遍尝百草的过程中,不知道昏死了多少次,不知道掉了几身肉,也不知道受了多少折磨,硬是一种一种的草木去品尝,去鉴别。以身体为赌注,以生命为代价,辨识出了47000种(药物),那么对哪些可以入药,哪些可以入食,哪些可以外用,哪些可以内用,一一地记载下来,分辨清楚。然后告知人民,这样既增加了人民抵抗疾病和自然恶劣环境的能力,同时更将大批的处在死亡边缘上,受到各种毒花、毒草威胁的人(的生命)拉了回来,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淮南子》、《述异记》、《史记.补三皇本纪》、《易经》、《帝王世纪》等,都有或隐或显的记载,其中,刘恕的《资治通鉴外纪》记载的特别明确:又尝百草酸碱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使民宜之。[8]而《搜神记》说炎帝以赭鞭鞭草木,目的是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这就更为彰显神农尝百草的神秘色彩了。

那么神农采集百草,发明医药的地方在哪里呢?就在汉水鄂西北一带。为了尽快地解救百姓的痛苦,神农是不怕山高谷深、道路险阻,不怕树大林密、毒蛇猛兽。在神农架,这是华东的屋脊,是高耸入云,四周是像刀砍斧切一样,非常险峻。为了寻找采到自己需要的药草,炎帝神农在神农架这个地方,砍断木藤架梯,搭成了一百层高的云梯,最后攀上了神农顶。人们为了纪念神农的壮举,把这个地方称为神农架,根据神农尝百草的经验,后世人就写成了中国医药理论的开山著作《神农本草经》。[9]

三、炎帝神农尝百草在汉水流域的三大意外发现

据说神农遍尝百草,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得到了三种宝物的帮助,这就是石花、茶叶、灵芝。这三大法宝都来自汉水鄂西北一带,是汉水鄂西北的江河山川,给神农带来了这三大便利和赏赐。第一件宝物的发现,让神农非常兴奋。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大臣赤松子和大女儿一起沿着汉江河谷寻找草药,他们在一个秀丽险峻的山谷就发现了一片盛开着白色花朵的玉石树林。这些树是晶莹洁白,玲珑剔透,远远地漂浮着一层淡淡的清香,就像新鲜鲜、活生生的真的树木一样。几个人为这个发现是惊喜不已,围绕这个树林是反复地游荡、徘徊,久久不忍离去。还是神农的女儿活跃,她从这个玉树上采摘了一朵玉树上的花蕾,把它揉碎,然后丢到嘴里,这个东西一入嘴就化,凉丝丝的、甜津津的,非常好吃。那么她就把这个发现告诉神农和自己的丈夫,结果大家就一顿吃起来,连续几天以它作为饭食。几天之后,一个变化就发生了,大家的皮肤变得非常地洁白,身体也变轻了,最大的变化是身体变得透明了,连五脏六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那么这个法宝的发现,改变了赤松子和炎帝神农大女儿的命运,他们就再也不想走了,就留在这个地方吃石花,结果身体越吃越轻,最后轻得像一片羽毛一样,最后他们飞到昆仑山做了神仙。但神农不能这样啊,他有他的部落,他有他的人民,他要对他们负责任。虽然这个石花好吃,但不能久吃,所以最后他是坚定地告别了自己的大女儿和大臣,又向前走了。在《艺苑.卷二》中,对神农尝石花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记载:永阳有山,壁立千仞,岩上有室,古为神农窟。窟前有药丛茂,莫不毕备。别有异物藤花,形似菱菜,朝紫、中绿、晡黄、暮青、夜赤,五色迭耀。

石花的发现,对神农帮助很大,以后他再吃什么草木,再遇到什么毒物,就可以亲眼看到这些东西在自己身体内的变化。为了纪念这一发现,神农就将石花的发现地命名为石花,这个地方就是毗邻今天襄樊市谷城市的石花镇。

第二大宝就是茶叶。茶在西周初年就有了记载:周成王去世,周康王继位,王三宿,三祭,三诧,指的就是周康王三次用茶叶作为祭品[10]。诧就是茶。《周礼.地官》记载:掌茶,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 。可见,茶在周代被用来作为敬祀的礼物。而茶的发现,据说则要追溯到炎帝神农。

话说炎帝神农沿着汉江河道向北行走,就来到郧县茶店这个地方,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植物,很矮,但是叶子圆润,四季常青。神农顺手就摘了几片放到嘴里。只见这种叶子在五脏六腑之间上下翻腾,就像水洗过一样,五脏六腑又变得晶莹起来。对此,清人孙壁文指出,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11]炎帝对这个发现和这个叶子的功效是非常看重的,异常高兴,他就把这种植物取名为茶,那么发现茶的这个地方,就叫茶店。

据说神农在搭造云梯,攀上神农架神农顶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像脸盆那么大、像蘑菇一样颜色鲜红的植物,那么他就大胆地掰下一块送到嘴里,顿时感觉清香满口,舌底生津,不一会儿,还感到一股暖气从丹田升腾而上,早些天被各种毒物所侵害的身体,各种的不舒服,各种的疼痛,顷刻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神农感到这是遇到毒物的克星了,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取名为灵芝。在以后的日子,神农随身就带着这种灵芝,遇到剧毒的时候就瓣下一块,丢进嘴里,毒物就会立刻化解,这使炎帝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因为灵芝有起死回生、化解百毒的奇效,所以,一直到今天,在神农架,在武当山灵芝被作为神药高价出售。[12]那么神农尝百草给汉水流域和汉水文化留下了什么影响呢?

四、炎帝神农尝百草对汉水文化的深远影响

神农尝百草给汉水流域鄂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留下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除了全民族的具有普遍历史意义的影响之外,神农对汉水流域、鄂西北一带独有的影响就有五大方面。

第一是神农让汉水流域人民具有较高的中医素质,让鄂西北地区具有浓厚的中医文化底蕴。

在汉水流域鄂西北地区,人人是中医,处处是草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高山峡谷形成的垂直气侯让汉水流域成为药材宝库。几乎一草一木人们都可以说出它的药性、药理,每个人都会几个偏方。你比方说,狗辛草能败火;锅烟灰能止血、消炎;大枣红糖可滋阴补血;生姜汤可以清热、可壮阳;生大蒜可以败毒;板蓝根可以清热清毒;胶股蓝、银杏叶可以减肥降压也正是因为拥有这种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和中医文化底蕴,汉水流域才得以牵动以李时珍、孙思邈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草药大家和中医学大家的目光和脚步,使他们在这里来探索发现、建立垂世奇功。也正是因为拥有这种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和中医文化底蕴,汉水流域早在汉代就走出了一代中医、中药理论的开山鼻祖张仲景,及其中医、中药理论的奠基作《伤寒论》。可以说,在汉水流域鄂西北这个地方,无论是田边地头、无论是山林水滨,到处都是草药,到处都是会治病的中医,这和神农尝百草是息息相关。

第二是受神农的影响,在汉水流域、鄂西北形成了独特的食物防腐技术,和以酸辣为主的饮食习惯。今天汉水流域、鄂西北在食物防腐技术方面,可以说在全国闻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鄂西北的腊肉、熏肉,尤其是熏肉,是以其色泽的纯正、味道的鲜美、营养的丰富、保存期长而闻名。在饮食习惯方面,鄂西北人喜酸爱辣。像酸腌菜、酸萝卜、酸黄瓜、酸白菜、酸辣子、酸豇豆、.几乎是无菜不酸,无菜不辣。那么在酸辣之间,又以酸为主。人们说一辣出百味,那么在汉水流域鄂西北这种说法颠倒过来了,是无辣不出味,一酸出百味。这里把酸放在首味。一盘地道的酸辣椒炒鸡,既是一个宦游经年的游子永远都无法挥去的浓浓乡愁,也是一个外乡贵客受到隆重欢迎的见证。为什么汉水流域鄂西北人特别擅长食物的防腐技术?特别喜欢饮食又酸又辣的东西呢?这是因为神农在神农架采药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毗邻神农架西北的巫溪大宁河,大宁河是以盛产井盐出名。所以在这个地方,神农就发现了食盐的妙用。对此,张良皋先生研究指出:大宁河东面的神农溪、香溪古代都产盐。[13]神农在当时他不仅遍尝百草,他也要遍喝百水。每走到一处,部落的其他子民没有饮水之前,他要掬起来先尝一尝。那么这次来到大宁河,他一喝大宁河的水,顿时感觉很不一样,既感觉到身体通泰,又感觉到滋味无穷,他将这个水拿来蘸在动物肉上,然后进行烧烤,那么动物肉上以前的那些腥味、骚味、酸味、臭味不见了,变得鲜美无比;把这种水来拿来浇在野生植物上,浇在各种野菜上,那么菜的辛味、辣味、刺鼻味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清香可口。他还发现,用这种水浸泡食物,浸泡过的食物,变酸了,几天不用,不仅不会腐烂变质,反而生出一种别样的滋味。而且这种东西能够成月成年地放下去,生出更丰富的滋味,同时也变得更加地鲜脆,让人是特别地开胃。这个发现被神农很快地推广开去,这样就有了汉水流域鄂西北最早的熏肉,最早的酸菜。神农之后,历经千秋百代,每一代人都在重复这个技术,每一代人都在改进这个技术,所以到今天就形成了汉水流域鄂西北闻名国内外的干腊肉,以及以酸辣为主的饮食习惯。

第三大影响是在汉水流域、鄂西北一带形成了饮茶成习、品茶成趣、种茶成风、视茶为宝为特征的茶叶产业和茶叶文化。受神农的影响,汉水流域人民非常喜欢茶,到处种茶,人人喝茶。早上喝,晚上喝,春夏喝 ,秋冬也喝,渴了喝,累了喝,什么事都喝,一年四季都喝。人们以茶代酒,以茶为媒,用茶送礼,献茶祭神。喝不喝茶,会不会喝茶,会不会品茶,拿什么茶来招待客人,这在汉水流域是衡量一个家庭家道是否殷实、生活是否幸福,主人是否有文化品位,是否有修养,待人是否厚道的一个通行的标准。有否一杯上等的热气腾腾浓茶捧到面前,是客人自己衡量自己是否受主人欢迎、是否有足够分量的直接砝码。茶叶地位如此之高,自然也就在汉水流域形成了巨大的产业,有很多驰名的品牌,像竹溪的梅子贡茶、龙王垭茶,竹山的圣水茶,武当的道茶,神农架的箭茶,不仅给全国人们带来巨大的口福之乐,同时更给本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第四大影响是神农精神。炎帝神农留给汉水流域人民强大、深厚的神农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呢?开拓创新、公而忘私、牺牲自我、关注大众、以民为本、奋发图强、推动文明都是神农精神的核心。这些精神是汉水儿女建设、振兴汉水流域的无穷动力。

第五大影响是神农留给了汉水儿女作为炎帝神农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力量和信心。神农在汉水流域的神话说明了什么?恐怕想两个词来概括它比较确切:古老,伟大。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有着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古老而伟大的文化、有着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文化英雄、同时有着古老而伟大的发明创造和贡献。所以说,汉水流域是一块古老而文明的土地,是一块英雄而光荣的土地,是一块令人骄傲并自豪的土地。



参考文献:





[1] 白虎通[M]. 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99。



[2] 易.系辞下[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7。



[3] 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49。



[4] 易.系辞下[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6。



[5] 刘恕.资治通鉴外纪[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2。



[6] 炎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36。



[7] 炎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39。



[8] 刘恕.资治通鉴外纪[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69。



[9] 神农尝百草[A].烈山文化[J](内).湖北随州烈山宗亲会,1993:73。



[10] 尚书.顾命[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55。



[11] 孙壁文.文艺通考[A].湖北通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9。



[12] 蒋显福 匡裕从 杨立志.鄂西北文化论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77。



[13] 张良皋.巴史别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46。













为您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设计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沉淀。它包括图腾、书法、汉字、绘画、剪纸、刺绣等等。传统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多样丰富性以及民族乡,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视觉元素,更帮助我们..

影片中的歌舞元素再现了好莱坞的电影文化理念

  美国电影一直推崇的是商业至上,在全球文化大环境下,为了赢得世界各地的观众,打破世界观众群的欣赏局限面,就要对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及地区的优秀的艺术文化进行吸纳和包容,这就是“文化大熔炉”一种体现,也是美国电影开..

南涧跳菜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

  (一)跳菜与生产   彝族先民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他们时刻要为自己的生命财产担忧,他们不仅需要解决吃饮问题,同时还要时时担忧被生活在山中的猛兽所侵袭,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他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吃饮问题。人类..

不断创新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形式

加强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一些社会上的种种问题与影响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大学校园,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隔阂和对立,情感上难以或不愿交流。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有时很需要彼此的交流,但却总是难以启齿,或者言..

在大学校园开展音乐与美术文化

  音乐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可以开设音乐类选修课,为学生普及音乐知识。结合重大节庆日,邀请高水平音乐团体到校表演演出,比如一场高水平的交响音乐会能够将校园音乐文化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无论是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基本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纪实性、艺术性和学术性。纪实性是摄影艺术最基本的属性,也是摄影的核心属性,指其所记录的内容客观而真实,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精确再现。摄影作品虽然体现着摄影家的情感,但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