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文化概论》序言②

邱紫华



三千里汉水,从悠久绵长的五千年历史深处流来,流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和文明、神话和历史、艺术和文学、精神和传统,同时也流出了科技与创新、开拓与奋斗、斗争与牺牲、和平与美丽,流成了一条奔腾不息、蕴藉深厚、泽被久远的文化之河和历史之河,流成了一条充满了奇迹和谜团的魅力之河。

长期以来,围绕着汉江,人们提出过、并仍然在持续提出无数摄人魂魄、令人魂牵梦绕的疑问。著名文化散文家李韶六先生对此有一个综述,择其主要的问题就有几十个之多。每一个与汉字有关的人和生活在汉水流域的人恐怕都会对这些问题大感兴趣。譬如:为什么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称之为汉族? 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语言要称为汉语?为什么中国文字要被称为汉字?为什么习俗中要称男人为汉子?为什么天上的银河要被称为天汉?长江曾经西流,汉江形成比长江和黄河要早七亿年,一度是神州大地上的第一大江,又有几多人知道呢?恐龙蛋化石群和郧阳猿人为何都出土于汉水流域?这是否意味着对非洲夏娃的假说提出了挑战?在世界不少古老的国度和地区相继发现史诗时,为什么唯独中国汉民族没有史诗?当人们以沮丧的心情认为汉民族肯定没有史诗时,为什么在汉水流域发现的《黑暗传》却石破天惊地被不少学者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如野人之谜、动物白化之谜、动物红化之谜、跌成数段后又立即连接复原的脆蛇之谜、冬天变暖夏天结冰的冰洞之谜、第二条丝绸之路的古盐道之谜等等,这是因为汉水流域在北纬三十度左右的原因吗?汉水源头的禹碑上的蝌蚪文为何至今无人能识?纪录的是什么内容?比我们熟知的万里长城要早四百年的千里楚长城为何建在汉水流域?也就是说,有多少人知道中国的长城最早的并不是万里秦长城,而是汉水流域的楚长城?楚国迅速强盛并创建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的原因何在?唯一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道教,为何诞生于汉水流域?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与汉水流域、长江流域为何有那么深的关系?这些问题有的似乎已经得到解答,有的似乎已经接近解密,有的似乎永远无法解答,有的似乎看上去不成问题无需解答,但它们的提出都从不同的侧面如同光芒闪烁的星斗构成了汉水文化繁星满天的神秘夜空,让人情不自禁地生出无数的向往、痴迷和热望。

汉水文化是特异型的流域文化。汉水流域历史上基本形成了整体性的文化系统和文化结构,构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区;汉水流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是中华文明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汉水流域以两大平原(江汉平原和伊洛平原)和三大盆地(汉中盆地、南阳盆地和襄阳盆地)为地理环境条件,以四大流域文化(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为人文语境条件,形成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系,它是甘、陕、鄂、豫、川、渝交界地区,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枢纽地带,形成内陆性的文化走廊和黄金文化带。作为特异型的流域文化,汉水文化在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处于南北文化激荡交锋的锋面,融合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优长,具有兼容会通的特色,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是得天独厚、不可代替的流域文化范型。对汉水文化的观照和审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中华文化的重心和关节点的观照和审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汉水文化研究刚刚起步,关于汉水文化资源现代转型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先进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对于流域文化、城市文化和文化学的学科建设,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全流域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对于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和文化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前湖北省政协主席、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生铁同志曾经指出,汉水文化是我国流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特殊文化范型,应该引起文化学界高度的重视。但她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特别关注的学术焦点,还是新近的事物。近10余年来,关于汉水文化的研究,外围研究(史前考古、农业水利、经济开发、人口演变、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等)的成果比较可观,为其本体研究打下了初步基础。但汉水文化的本体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起色不大,进展不快。从研究视角来看,局限于大文化视角和宏观性的浅层次研究;从成果内容来看,重心不突出,成果质量有待提升。作为会议论文集的《汉水文化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涉及到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历史源流、重要特色等;另有《汉江》、《流动的文明》两书等作为通俗性的知识读物,对于汉水流域历史风貌、人文景观作了简约的描述;约有300多篇学术论文对于汉水文化某些重要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但缺乏全面研究、系统把握和深入开掘。各照一隅,鲜观衢路,研究格局狭小,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学术广度和深度,这不能不说是汉水文化研究中的一大遗憾。

客观地说,汉水文化研究目前还存在着许多局限,有些是观念性的,有些是机制性的,有些是出自研究者自身的认识和习惯,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组织性、计划性和全局性的观念,着眼全局、系统性的研究少,大多都是单线深入,孤军作战,没有号令全流域的权威的学术组织,没有有保证的定期的学术会议,没有共同的攻关项目,没有共同认同的理论基础。第二,缺乏广泛的联系沟通和交流讨论。研究者大多都是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人员往来,互相切磋的水平不高,所以,往往形成单兵作战、画地为牢、闭门造车、重复研究的不利局面。第三,缺乏文化产业化、市场化意识。纯理论、学术研究多,文化开发、服务应用研究得少,总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研究成果除了在学术圈子流传外,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经济效益的很少,市场传播和社会影响有限。第四,缺乏具有现代意识的研究人才队伍和资金支持。第五,缺乏大文化建设和开发的政策、宣传舆论氛围,缺乏一个大的文化展示舞台。第六,缺乏跨省际、跨区际有效的合作机制。这些局限使汉水文化研究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

潘世东、王道国两位同志合著的《汉水文化概论》一书是弥补上述遗憾的一个有力尝试。该书着重从八个层面对汉水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扫描和解剖:第一,从史的角度,揭示了汉水流域的四古特性:古老的大江、古老的生命遗存、古老的人类与民族、古老的方国。第二,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描述评介了汉水流域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文化英雄。第三,从诗歌的角度,描述评介了汉水流域歌谣的历史流变和歌唱传统。第四,从世风人情的角度,描述评介了汉水文化温柔浪漫、洒脱飘逸的特性。第五,从风俗习惯的角度,描述评介了汉水流域古往今来的人们生存生活的境况。第六,从工艺和文艺的角度,描述评介了汉水流域人民历史上别具特色、别开生面的艺术创造。第七,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汉水文化的代表性结丛:汉中文化、商洛文化、房陵文化、南阳文化、襄阳文化、荆州文化、汉派文化中最具亮色和影响的代表事相。第八,从精神特质的角度,着重探讨剖析了汉水文化的特征、汉水文化的精神。在研究方法上,《汉水文化概论》一书主要采用了史论结合即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理论思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以及美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采取思想发展逻辑与社会文化语境相统一、理论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统一、真理诉求与价值评判相统一的视角和研究路向,融原典阐述和现代阐发于一体,讲求并实现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综观全书,可以说,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书在对汉水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向度的本体研究和多维度、系统性的探索与研究方面,力求将此一研究领域引向更为开阔和深入的阶段,获得了较具突破性的发展。该书的出版,不仅可以作为教材使汉水文化走进大学的课堂,并进而伴随来自东南西北的学子走向全国各地,而且,对于运用现代学术规范和手段来系统研究和开发汉水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一个新的、有益的启示。我们相信,伴随着该书问世到来的,一定是汉水文化研究和建设的又一新的高潮。





(序作者为著名东方美学文化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前主编、教授)

为您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设计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沉淀。它包括图腾、书法、汉字、绘画、剪纸、刺绣等等。传统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多样丰富性以及民族乡,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视觉元素,更帮助我们..

影片中的歌舞元素再现了好莱坞的电影文化理念

  美国电影一直推崇的是商业至上,在全球文化大环境下,为了赢得世界各地的观众,打破世界观众群的欣赏局限面,就要对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及地区的优秀的艺术文化进行吸纳和包容,这就是“文化大熔炉”一种体现,也是美国电影开..

南涧跳菜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

  (一)跳菜与生产   彝族先民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他们时刻要为自己的生命财产担忧,他们不仅需要解决吃饮问题,同时还要时时担忧被生活在山中的猛兽所侵袭,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他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吃饮问题。人类..

不断创新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形式

加强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一些社会上的种种问题与影响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大学校园,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隔阂和对立,情感上难以或不愿交流。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有时很需要彼此的交流,但却总是难以启齿,或者言..

在大学校园开展音乐与美术文化

  音乐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可以开设音乐类选修课,为学生普及音乐知识。结合重大节庆日,邀请高水平音乐团体到校表演演出,比如一场高水平的交响音乐会能够将校园音乐文化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无论是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基本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纪实性、艺术性和学术性。纪实性是摄影艺术最基本的属性,也是摄影的核心属性,指其所记录的内容客观而真实,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精确再现。摄影作品虽然体现着摄影家的情感,但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