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我们的硕士学位论文《自然的回声:中国文化的自然观及其艺术表现》和湖北省教委科研项目《武当道教自然观研究》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扩展而成的。
成书之际,让我首先想起、并要深致谢忱的人,便是我的业师、华中师大 文学院博士导师邱紫华先生。
数年前,当我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中国山水田园诗审美魅力结构探寻交给邱老师时,被他断然枪决,理由是研究问题要从问题开始的地方开始,也是从这个观点出发,他将我的论题改成了中国文化的自然观及其艺术表现,论题的难度和深度一下子被提了起来,对我来说,一时真有如泰山压顶。但师命难违,我还是带着很强的心理抵触和很大的心理压力开始了读书,读老师开出的一串很长的书单。
漫漫地,通过和老师的耳濡目染,我对老师的了解加深了。他的宽广的学术视野、凌厉泼辣的思维作风、渊博的理论知识以及刻苦勤奋的治学态度,都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到这时,我才真正领悟师范二字的含义,并开始死心塌地地啃老师甩给我们的这块硬骨头。客观地说,完成学位论文时,我并没有能够从这块骨头上啃下多少肉来,但却从中啃出了许多滋味,已经很有一些欲罢不能的味道了。至此,我方领悟老师的初衷和良苦用心。毕业一年后,在我校科研处的支持下,我争取到了一个和我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省立科研项目:武当道教文化自然观研究,于是,我便将两者联系起来,展开了对本书的研究。多年坚持下来,终于有了这本薄薄的册子。今天,在这个小册子行将问世的时候,让我在心里默默地对导师说一声感激吧:老师,多谢了。
同根谊重,师生情深。在华师,文学院的一批才德齐高、令名远扬的老师都给了我无私的垂爱和诸多的素养,让我受益终生,其中,王先霈、黄曼君、王忠祥、曾祖荫、王又平、孙文宪、赖力行、胡亚敏等教授都对本书的写作给了特别的指导,在此,让我们对他们一齐说一声:老师,谢谢。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还曾分别受益于北京师范大学的童庆炳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尚永亮、李中华教授、陕西师大中文系的尤西林、畅广元、张新科教授,在此,让我一并向他们致谢。
还有我们的李生德校长、喻斌副书记、段贤荣、程明安和周进芳副校长等校领导、肖向东教务长,以及中文系的领导,他们都在我最困难和最脆弱的时候,给了我强有力的支持,让我在心里深深地感谢他们。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的是杨立志副校长,作为同代人,他不仅以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们年轻人作了很好的垂范,更以宽广善良的胸襟吸纳了我们这些学术后进,没有他的诸多支持、鼓励和督促,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进步。
最后,我还要感谢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前副总编包以健编审,他给了我难得的指导和极大的鼓励。我和他素昧平生,但凭着直觉我感觉自己遇上了一个好人。尤其他对人文科学的敏锐眼光和献身热情、奖掖后进的古道热肠和稳健宽厚的人格魅力,更让我崇仰有加。
我的妻子龚玉华,是一个普通的水利工作者,是光荣的长江守望者中的一名。她常年四海为家,足迹遍布长江流域的千山万壑。尽管工作本身十分辛劳,但她总是克尽所能地承担着沉重的家务和工作负担,克勤克俭地持家,替我分忧,给我安慰,在本书中也凝聚着她的心血和劳动的艰辛。
假如要谈及写作此书的初衷的话,我只想用普希金的一首诗来代作回答:
在遥远的异乡我恪守着
家乡古老的风俗;
在明媚的春天节日,
我放生了一只小鸟。
我心中感到无限欣慰,
为什么还要对上帝唠叨?
当我能把自由当礼物,
哪怕只送给一个生灵也好。
作者
于汉水之滨金岗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