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女娲②





马克思曾说,要认识一个民族和一个民族文化真正的本性,最好从他的神话开始。同样,要认识鄂西北地区人民和文化真正的本性,就必须深入到鄂西北神话,从鄂西北神话开始。



1、女娲的功绩以及女娲形象的形成

有道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的。三皇即伏羲、女娲和神农,又叫天皇、地皇和人皇;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 、尧、舜。女娲时代属史前时期,据粗略估计,应该距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在三皇中,女娲被看作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淮南子.览冥篇》云: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熏万物。讲起女娲的功德,真是上冲云天,下入九泉,比天高,比地深;名声可以覆盖千秋百代,光辉可以普照宇宙万物。这个评价简直是高得不能再高了,有如曾经有过的对伟大领袖的迷信和崇拜:最最最最,伟大伟大,万岁万岁。人们为什么给女娲如此崇高的地位和评价呢?关键是女娲创造了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惊天动地的功业,对人类积下了无限伟大的恩德:一是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人就是女娲用黄泥巴捏出来的,没有女娲,就没有人类;二是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三是兄妹成婚,繁衍了人类;四是制定了婚姻制度,教化了人类;五是创造了笙簧音乐,娱乐了人类。这五大功劳,旷古烁今,无一神一仙可比,无一皇一帝可比,都是空前绝后的创造、空前绝后的义举、空前绝后的功德,都有空前绝后的影响。正因此,她得到了中华民族广泛而长久的崇拜和尊敬,被炎黄子孙公认为创世神和始祖。

女娲是否真有如此大的造化?历史上是否真有女娲其人呢?

历史上对女娲形象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屈原《天问》为代表,主要是怀疑有没有女娲这个人?有?她又是干什么的?屈原就问过: 女娲有体,谁制匠之?说女娲是造人的,哪女娲又是谁造出来的?说明在先秦战国时代女娲造人的故事就在流传了。

第二个阶段以汉代的汉画砖、《淮南子览冥训》和《山海经》为代表,强调女娲造化万物之外的历史业绩,对女娲形象作了轮廓的勾勒和内容的丰富。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女祸之肠化作十个神人的记载,已经显示出女娲造化万物之神力。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作注道: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许慎《说文解字》释娲为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在《太平御览》中说她一日造鸡,二日造狗,三日造羊,四日造猪,五日造牛,六日造马,七日造人。可见在汉代民间传说中,女娲已明确具有了化生万物的始母神神格。

在《淮南子览冥训》中指出,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青、黄、赤、黑、白)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炼石、补天、斩杀猛兽、治理洪水。

第三个阶段以《风俗通义》为代表,对女娲进一步具体化、世俗化(阶级化):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给,乃引绳绠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绠人也。女娲形象被赋予浓重的阶级色彩。

第四阶段以唐帛画和明清仕女画为代表,对女娲形象进行修复。由人首蛇身赤发到清雅秀丽的窈窕淑女。在四川新津汉石棺画像均如此,(与伏羲在一起,女娲手托明月),在明代肖云的《离骚图》中为窈窕仙女,清代任伯年的《女娲炼石图》中又画为楚楚动人的仕女。

这个过程是一个由模糊到明确、由简单到复杂、由人兽同体、险恶陌生到神人同体、亲切熟悉的过程。这是一个对女娲逐渐认识、丰富,逐渐圣化、美化和世俗化的过程,也是女娲形象逐渐强化普及、深入人心的过程。

在今天看来,女娲并不是一个具体真实的人,也不是一个神,而是母系氏族社会这个历史时期的象征和符号,是母系氏族社会全部女性的代表,他的五大功绩,也不是她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创造发明,而是在整个母系氏族社会这个历史时期全体女性共同创造的结果,只不过人们把这些成就放到女娲一个人身上而已。因为女娲是是母系氏族社会这个历史时期的象征和符号,是母系氏族社会全部女性的代表,所以,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有女性活动的地方,就应该是女娲活动区,就应该留下女娲出现的神话和故事,以及女娲文化遗存。而女娲神话和故事,以及女娲文化遗存出现特别集中的地区,就是典型的女娲文化中心区,而女娲文化中心区就可以被视为女娲圣地。据杨利慧博士统计,在全国各民族、各省份中,明确有女娲出现的神话和故事有247个,女娲文化遗存1439个,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和各个民族。这个统计数字,就是对上述观点的有力支持。

2女娲圣地命名权的当代之争

时至今日,在中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全国各地都在争抢对女娲圣地的所有权,都想将女娲圣地据为己有。争的最凶、喊的声音最高的是六家:一是陕西平利,平利县应是女娲文化的发祥地,这个县的女娲山就是传说中的女娲治所。二是河南周口女娲城。文物部门根据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经过长期勘探,发掘了该古城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山西省,认为女娲氏的重要活动区域,是在山西太行山上的黄土高原,因此,太行山又以女娲或 皇母命名。四是女娲陵在山西赵诚侯村。他们有3000---5000年历史的猴头柏作证的女娲陵庙在山西侯村。五是甘肃天水女娲庙。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莹。六是山西晋城泽州:宣传较弱,建有华夏女娲文化园。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在乎女娲圣地冠名的所有权呢?关键问题在于,较之从前,文化资源的直接或间接价值已身价百倍。一则可以借重,使地方成为名人的家属、亲属和乡邻,抬高地方的门第、血统,神化地方的文化出身,二则可以张显,创造名人效应,带来丰厚惊人的广告价值。三则可以贵卖,既然高贵闻名,就要贵货贵卖,就能够、就可以、就应该卖出高价。重庆广元一张邓小平纪念陵园的门票买到80元,面积小,建筑少,投入不大,每年门票收入几个亿,一个贫困小县很快因此升格为地级中型城市。陕西黄陵县凭着一个黄帝陵,每年净收10亿元以上的门票收益,等于十堰市所有县区税收的总和。四则可以长利。历史人物是姓历史的,历史延续到什么时候,历史人物带来的经济利益就会延续到什么时候。而且,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利益只会有增无减。一年两个亿,十年、百年呢,再加上利上滚利,简直不可想象!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全国各地争夺名人、名胜之战已经蔚然成风,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假乱真者有之,捕风捉影者有之,无中生有者有之,见缝插针、移花接木者有之,明抢暗夺、巧取豪夺者有之,总之,荒唐滑稽,不一而足。这种带有很强政府色彩的见利忘义、弄虚作假、颠倒黑白,不仅是对学术历史的亵渎,更是对诚信和社会风气的污染,值得文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警惕和深思。但另一方面,这也带来了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对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并不同程度地掀起了各地对文化保护与建设的热潮,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以说,既是一种不妨一试的策略,也是历史学术所面临的不幸中的大幸。

3、女娲在汉水的文化历史遗存及女娲圣地冠名权属汉水流域的依据

都想给女娲定位归宗,都想使女娲圣地落地生根、归为己有,但女娲究竟应该花落谁家呢?我们以为,这个地方应该在鄂西北的竹山。空口白话,不足为凭。我们必需要有王国维所主张的二重证据法(即将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相互参证,)和当今的三因素法(即典籍记载、物质历史遗存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来相互佐证。

首先从古代典籍文献看,支持女娲炼石补天在竹山的证据有十,一是唐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记》、二是五代蜀杜光庭著《录异记》中: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民之所,古迹存焉。按上庸即今湖北竹山县,与陕西平利相接,以上诸说实指一地。907年979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北方相继有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南方及山西则有吴、南唐等十国。本书作者为五代蜀人,无论是前蜀还是后蜀,都在十世纪上半叶,因此可以说这是最早记录女娲庙的文字之一。三是《郧阳府志》明正德版称:俗传女娲炼石补天即此,山下有女娲庙、四是清陈梦雷、蒋廷锡著《古今图书集成》的有关记载为证:女娲山,去县(竹山)西九十里俗传女娲炼石补天处,下有女娲庙、五是清人王象之诗:女娲山下少人行,涧谷云深一鸟鸣、六是明徐道的《神仙全传》,七是竹山是传说女娲造人、补天圣地之说也得到现代神话学权威袁珂的《中国神话大辞典》,当代女娲研究权威杨利慧、康丽、吕微等专家的认同。八是清代的《康熙字典》。九是《郧阳府志》(康熙版)《竹山县志》(同治版)均有记载。娲山青锁竹山县的八景之一。十是发源于堵河流域,流布于鄂西北各地的,被誉为汉民族创世史诗的民间丧鼓歌《黑暗传》。在其第四部分人祖创世中,唱女娲的诗有500多行。从女娲出生到逝去一一铺叙,几乎包括古代典籍中有关女娲神话的所有内容。对女娲神话的完整保存和广泛普及,说明女娲神话和女娲神话传统在此流传既是古老久远的,又是深入人心的。

其次,从物质形态看,女娲神话在竹山有其广泛的物质历史遗存形态流传,它所依托的物质形态极具代表性的有七:一是竹山县女娲山地处古老的汉江流域。生命缘水而生,文明缘水而兴。汉水早于长江和黄河七亿年诞生,也是最古老的生命诞生地,这里考古发现有65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有距今180万年前的郧县人头盖骨化石。从逻辑上讲,最早产生生命的地方,应该是最先关注生命、最先追溯和回答生命起源的地方,当然,也应该是最适宜女娲造人神话产生的地方。二是竹山县地处古地质青峰断裂带,四周断壁冲天、山高谷深,群峰连绵,是地壳剧烈运动、火山爆发过的突出特征。而在女娲山附近四周则是赭红色的火焰岩构成的丘陵和略显赭色的黄土。这些地质地貌特征与女娲造人补天所需要的客观条件一一对应。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剧烈的火山爆发,引发强烈的地壳运动,一时间,天昏地暗,山摇地动,天塌地陷,给人世界末日的感觉。巨大的地质地理变化,也打破了自然界的生物链条,长期贽伏在深山密林中的老虎野猪、巨蟒老鹰因为惊恐,四处奔腾而出,为害生灵。三是以竹山宝丰的女娲山为中心的一系列女娲自然社会文物遗存。这些遗存既有实地和实物,又有后来的建筑,如:双龙井:双龙协助女娲造人处、高望山:女娲遥望伏羲归来的山岗、打儿窝:当地人们投石入穴向女娲求子处、打儿庙:当地人们虔诚献祭向女娲求子处、圣母山:圣母女娲显圣处与藏宝处、花栗树是当年女娲砍木燃炉的木材场、凤凰堰是女娲为炼石补天的同盟军凤凰吹笙奏簧的地方、摇钱树是女娲上天之前为防儿孙冻饿而植下的可以要下铜钱的宝树等。四是有建于晋代的女娲庙遗址和保存至今的女娲炼石天真古碑。五是在竹山县武陵峡里发现了尚待坐实年代的伏羲传经洞和伏羲女娲双修摩崖石刻。六是在女娲山及其周围存有大量被传为女娲补天的五彩石─绿松石,这种宝石晶莹玉润,玲珑剔透,荧光闪烁,真像是经过了冶炼一般,被称为东方圣玉;七是与绿松石矿毗邻,发现有大量米黄玉矿石,其晶莹剔透也堪比天边的云霞。

八是竹山自古就是三苗之地,而女娲则是源于三苗的神话人物形象。

再次,从女娲神话流传的精神形态看,竹山有大量的关于女娲的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民风、民俗以及对女娲娘娘的祭祀活动。在竹山,由女娲神话派生出来的风俗就特别丰富、普及、持久。风俗是文化传统深厚与否的突出表征。风俗稳固顽强是某一文化传统深远强大的表现。比如,在竹山民间婚嫁的婚俗中,新娘子的脸面在早年都要搭上红盖头。而盖头的起源,在竹山是有与女娲相关的来历,也即女娲在与哥哥成婚之际,非常害羞,临时由太白金星想了个遮羞的办法,伸手在天上拽下一片红云搭盖在女娲的头上,遂称之为盖头。而后世所有新娘子在成婚时都有害羞的感觉,也都自然而然用上了盖头,形成了一项固定的民俗。在比如新婚新人的新房,称作洞房,这是因为女娲成婚的时候,还没有现成的房屋,只能够在山洞里成婚,于是就形成了洞房这一专用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进,在竹山虽然不用盖头了,但是把新人新房叫做洞房的称谓至尽没变。再如在丧俗中,某一个家庭中做丈夫的去世了,在竹山做妻子的哭诉有专门的腔调,开腔哭诉的第一句话类似于戏曲中的叫板:我的姊妹呀,我的哥呀,我的人呢这个叫板以后,各人再哭诉他们各自不同的境况。从这一风情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的,一是女娲伏羲是兄妹成婚,而女娲作为妹子和妻子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情分,与既是哥哥又是丈夫去世的悲痛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中,确实不好称呼对方,而最妥帖的就是姊妹称呼。所以,竹山民间哭丈夫亡灵也就沿用了女娲的哭诉称呼方式。从竹山这一民间风俗来看,一是说明了女娲为繁衍人类,兄妹成婚已经深入人心;二是说明了女娲兄妹是在竹山成婚后对本地人的深刻影响,以至形成妻子哭亡夫为姊妹的习俗,至今没有变更,也无从变更。

三是在民间文化中,女娲神话也在竹山留下了深重的痕迹。再如,在竹山民间有吹打《皇祖点子》的习俗,凡是重大节日和婚丧嫁娶、乔迁祝寿都以吹打《皇祖点子》为荣为乐。《皇祖点子》专门用于祭祀女娲的活动,是专门献给皇祖的点子,它充分证明了竹山人对女娲的特殊情感,同时也折射出女娲民本思想的光环,为民祈福、造福正是女娲的意愿。

从以上有关女娲的遗迹和民间风俗的例证来看,竹山这块土地和人民与女娲的关系是密切的,与女娲的感情是独特的。女娲神话及文化完全被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节令化了。化者,融合普及也;融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女娲神话和文化在这里延续、普及的深度和广度。综合上述根据,我们似乎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布:竹山是最有可能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竹山应该成为女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之一!

5、女娲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是直面现实,勇于战胜困难、顽强自救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女娲当时面临的是名副其实的天大的困难:天崩地陷,水火泛滥,猛兽肆虐,人类面临着一场浩劫,在这样的危急关头,她挺身而出,补苍天、杀猛兽、治洪水、救人民。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面临很多困难,只要拥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才能斗志昂扬、百折不屈而奋发作为。

二是勇于开拓、富于创造、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传说中,女娲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创造家。在洪水滔天,人类行将灭绝之时,她发明了用芦灰止水的办法;在苍天破裂之后,她创新出炼石补天之举;在大地塌陷之时,她采取了断鳌足支天的措施。此外她还制定了婚姻制度,发明了笙簧乐器,其想象之丰富、创造之大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改革开放和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更需要创新精神。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等,依靠的都是创新精神,有了创新精神,才能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

三是慈母胸怀和以民为本的博爱精神。共工触倒不周山后,天柱折,地 维缺,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面对民不聊生的惨状,女娲 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体现了慈母的胸怀和以民为本的博爱精神。现实社会世界范围内都存在贫富不均的现象,一些天灾人祸也导致一部分人生存危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大隐患,这就需要我们发扬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女娲精神不仅是我们汉水流域光荣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十堰崛起腾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发掘、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



为您推荐

三圣母②

  【三圣母简介】   华岳三娘——三圣母,据悉中国古老神话传说中:五神掌管着五方,东为,南为,西为,北为,中为。从秦皇始,各朝帝王都十分重视华岳之神——白帝少皞,以求国泰民安,永保江山。是为华岳之神——白帝少皞而建的,当..

圣母的小酒杯②

  选自《格林童话》   圣母的小酒杯   从前,一辆装满酒的车陷在路上了,车夫使尽了全身力气,车子仍是纹丝不动地陷着。这时圣母恰巧打这儿经过,她看到这可怜的人给难住了,便对他说:“又累又渴,给我一杯酒,我会把你的车子..

金江圣母②

  【传说故事】   相传,的三个女儿,到苍山洱海间游玩。她们来到凤仪县莲花山下时,山下正值闹。大姐叫两个妹妹先回,独自留下为百姓解决引水问题。大女儿化作一老妇人,深入田野、村寨查看旱情,见到处无水栽秧,连人畜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