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衣帛画就是古人出殡时使用的一种旌幡,也是日后招魂旗的由来。非衣帛画中的人物线条简洁明快,着色方法主要是勾线后平涂渲染,画面以朱红、土红、暖褐为基调,并配以石青、藤黄等颜色,晕染出人物面部的层次,从而产生了诡异、华丽、热烈的效果。古时亡者入葬时非衣帛画将作为随葬品覆盖在棺椁上。
非衣帛画的图案
非衣帛画-简介
非衣帛画
非衣帛画是古人出殡时使用的一种旌幡。古人出殡时,送葬的人要将非衣帛画高高举起,走在棺椁之前。亡者入葬时非衣帛画将作为随葬品覆盖在棺椁上。
非衣帛画一般和棺椁的长度相仿。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幅非衣帛画判断,非衣帛画形状呈T字形,其内容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以表示天界、人间、地界。非衣帛画上大多绘有日月星辰、升龙、人首蛇身以及墓主人日常生活出行、飨宴或祭祀的图案,因此极具考古价值。
非衣帛画-背景知识
帛,中国古代丝织品,质地绵软,轻薄如纱。帛画,顾名思义就是画在帛上的画。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发现了5幅帛画,这个重大的发现让世人领略到了两千多年前帛画的风采。
2006年,又一幅帛画在柴达木盆地出土,这幅帛画再次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了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沧桑岁月。这幅非衣帛画的绘制年代至少是在西汉早期。经测量,这幅非衣帛画全长219厘米,上宽89厘米,下宽36厘米,四周缀有飘带,其大小与格式都和马王堆出土的非衣帛画十分接近。
据考证,非衣帛画就是日后招魂旗的由来。
非衣帛画-特点
非衣帛画中的人物具有汉石刻画像的神韵,线条简洁明快,动感十足。人物着色方法主要是勾线后平涂渲染。画面以朱红、土红、暖褐为基调,并配以石青、藤黄等颜色,晕染出人物面部的层次,从而产生了诡异、华丽、热烈的效果。
非衣帛画-典型代表
马王堆T型非衣帛画
马王堆T型非衣帛画马王堆T型非衣帛画是在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出土时覆盖于内棺上,整幅画面呈T形,长205cm,上宽92cm,下宽47.7cm,向下四角缀有穗形飘带,顶边裹有竹棍,两端系丝带用于悬挂。全画的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为天界的景象,上方正中绘有人首蛇身穿着红衣的女娲像,周围有仰首而鸣的立鹤、俯身废物的鸿雁,是属于天上的瑞鸟仙禽。右上方绘有红色的太阳,太阳中有金乌,下面画有8个小太阳,落在扶桑树的枝干中,左方绘有月牙,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一女子凌空飞舞,双手攀住月牙,这应是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其下有两个兽面人身骑着异兽奔驰的神,分别用绳牵拉同一木铎,使之震响,应是天上的司铎或是凤伯、飞廉神兽,左边一翼龙腾跃于云气之上,右边一龙飞舞于扶桑树之间,应为应龙和驾日车的六龙。下方绘着双阙,阙上两旁各蹲一神豹,阙内有两人拱手相坐,应是把手天门的司阍,意为迎接升天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