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明文字狱始见於洪武七年(1374)。时苏州知府魏观将新府衙建於张士诚宫殿旧址﹐高啟作《上梁文》中又有龙蟠虎踞四字﹐因此触犯明太祖朱元璋忌讳而被杀。据传高啟為翰林编修时曾作《宫女图》诗﹐讽諭宫闈﹐為朱元璋所记恨﹐藉机报复。此外较典型的文字狱有御史张尚礼《宫怨》诗案﹐因诗文能摹写宫人心事﹐被杀﹔僉事陈养浩作诗写嫠妇哭徵夫﹐颇伤时事﹐被投水而死。僧人一初﹑止庵作诗﹐朱元璋怀疑诗句中暗指当时用法太严﹐肆意杀戮﹐二僧皆获罪。僧人来复上谢恩诗﹐有金盘苏合来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两句﹐朱元璋认為殊為歹﹑朱二字之合﹐无德颂陶唐﹐即谓其无德﹐下令将来复斩首。兗州知州卢熊因州印所刻兗字误类於袞﹐上疏请求改正﹐朱元璋怀疑是骂自己滚﹐将卢熊牵入党案杀掉。
洪武十七年以后﹐又先后发生多起因上贺表﹑谢笺引起的文字狱。据载因当时勋臣不满於朱元璋重文轻武﹐遂进谗言文人善讥汕﹐并以张士诚请儒臣撰名為例﹐指出系由《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朱元璋从此对天下章奏动生疑忌。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為海门卫官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宪﹐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寧為都司作《贺万寿表》中有子孙而作则﹐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為按察使作《贺冬至表》中有仪则天下﹐桂林府学训导蒋质為布按二司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因则音同贼﹐朱元璋认為是指自己曾投身义军﹔常州府学训导蒋镇為本府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知﹐生音近僧﹐祥符县学教諭贾翥為本县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象魏﹐取法音近去发﹐德安府训导吴宪為本府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望拜青门﹐有道音同有盗﹐青门系寺庙﹐朱元璋认為是指自己曾出家為僧﹔此外怀庆府学训导吕睿為本府作《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帝扉读作帝非﹐亳州训导林云為本州作《谢东宫赐宴笺》中有式君父以班爵禄﹐式君父音近失君父﹐尉氏县教諭许元為本府作《万寿贺表》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法坤音同发髡﹐藻饰太平音近早失太平﹐朱元璋认為暗含诅咒。因此﹐上述作表笺者均被处死。
洪武二十九年礼部颁行谢表式后﹐才不再发生以贺表﹑谢笺获罪之事。但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中﹐考官因所进试卷中有一气交而万物成及至尊者君﹐至卑者臣﹐被认為讥讽朝廷﹐有兄恶字而获罪。
明初文字狱贯穿洪武一朝﹐是明太祖朱元璋為推行文化专制统治所採取的极端手段﹐并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傚法。
清代文字狱﹐一般以康熙二年(1663)的庄廷《明史》案為起始﹐亦有追溯到顺治五年(1648)毛重倬等仿刻《制艺序》案的﹐下限则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贺世盛《篤国策》案。在康﹑雍﹑乾三朝的百餘年间﹐文字狱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以至从乾隆三十九年到四十八年的十年间﹐无年不有。仅乾隆四十三年一年﹐即达十起之多。死於文字狱者﹐数以百计﹐被株连而判以其他刑罚的﹐更是不可胜计。
清代前期文字狱大致有三种情况﹕清先世曾臣服於明朝﹐受官袭爵﹐闻命即从。入主中原之后﹐清廷对此段史事讳莫如深﹐因此﹐不仅将旧有史籍刊削﹐禁毁﹐而且对凡继续编写乃至收藏者﹐则以大逆之罪﹐滥加诛戮。庄廷《明史》案即最典型者。死於此案的多达七十餘人。庄廷虽案发前即已故世﹐也被开棺戮尸。清初反清思想久久不能消弭﹐尤其是汉族士大夫眷恋故明﹐宣扬夷夏之防一类思想﹐对巩固清廷统治极為不利。為了强化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对反清思想就势必要用暴力加以打击。康熙五十年的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六年(1728)的吕留良﹑曾静案﹐都可作為出於此类需要而製造文字狱的典型事例。在这两次冤狱中﹐被牵连而受害的多至数百人﹐《南山集》的作者戴名世惨遭杀害﹐已经故世的吕留良父子等均被剖棺戮尸。康雍之际﹐清皇族中权力斗争空前激化﹐史称夺嫡之争。清世宗胤禛即位之后﹐為了巩固已得的胜利﹐除杀戮夺嫡诸王外﹐不惜藉助文字狱来打击党附诸王的势力。雍正四年的汪景祺《西征随笔》案﹐以及同年的查嗣庭维民所止案﹑雍正七年的谢济世註《大学》案﹑陆生《通鑑论》案等﹐儘管所加罪名不一﹐但目的皆在於打击异己。此外﹐尚有皇帝滥施专制淫威而出现的文字狱﹐如乾隆四十二年王锡侯编纂《字贯》一书﹐仅仅因為对《康熙字典》进行了议论﹐忽略了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名字避讳﹐便横遭斩决。
文字狱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措施﹐清代前期文字狱的冤滥﹐遏制言论﹐禁錮思想﹐造成了万马齐喑的严重歷史后果﹔它极大地桎梏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助长了阿諛奉承﹑诬告陷害之风﹐是歷史发展中的浊流。到乾隆末叶﹐一方面清廷已经通过文字狱达到了预期目的﹐另一方面﹐隐伏著的社会危机日益加剧﹐清代统治者面临著比反清思想更為严重的社会问题﹐文字狱遂趋於平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