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嫂②

  三嫂

  82岁的香港大学宿舍服务员三嫂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三嫂履历平平无奇,只会写5个字,港大却在颁奖词中赞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大学宿舍灵魂。




  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港大院士

  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袁苏妹从没想过,在自己漫长的生命中,也有可能站在舞台中心。2009年9月22日,当香港大学向她颁发荣誉院士那一刻,这个82岁的老太太,看起来神气极了。

  她被安排压轴出场。这一天与她同台领奖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以及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

  与这些政商名流相比,这位老人的履历显得异常单薄:学历,没读过小学,除了自己的姓名,她当时还不会写其他字;工作经历,从29岁到73岁,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

  这场历年完全以英语进行的典礼,此刻因她破天荒地使用了中文。香港大学学生事务长周伟立先用英语宣读了写给这位老人的赞辞,接着又以广东话再次致辞。直到此时,从未受过教育的袁苏妹才听懂,颁发院士的荣誉,是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

  如果不是那一身黑绒红边的院士袍,她看上去实在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太太。她走路很慢,弓着背,一副典型的老态龙钟的模样。然而在港大人眼里,这个矮小的女人形象高大得近乎一个传奇。

  有人开始称她为我们的院士,但她显然更喜欢另外一个称呼三嫂。因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三嫂这个称谓被港大人称呼了半个多世纪。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很多宿舍旧生都会满怀深情地说出这句话。当然,就像描述自己母亲时总会出现的那种情况,这些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旧生,能回忆起的无非都是些琐碎的小事。

   今年70岁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梁乃鹏还记得当年考试前半夜刨书,三嫂会给他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已经毕业15年的律师陈向荣则想起,期末考试前夕高烧不退,三嫂用几个小时煎了一碗凉茶给他,茶到病除。

  时常有学生专门跑到饭堂找她聊天。男孩子总会向她倾诉自己的苦闷,诸如不知道如何讨女友欢心之类。女孩子也会找到三嫂,抱怨男孩子只顾读书,对她不够好。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珍惜眼前人,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每年毕业时分,都会有很多穿着学士袍的学生特意跑来与她合影留念。

  就连大学堂球队的比赛结果,三嫂也常常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人。输赢都好。她乐呵呵地说。迎接球队的总是她最拿手的菜远牛河或马豆糕。

  那些大学时独特的味道,成为旧生每年聚会时永恒的话题。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夸耀三嫂的手艺:你知道吗,大西米红豆沙里面的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一颗!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将这些大西米煮软,三嫂要在灶台前站上两个多小时。为了让红豆沙达到完美,她只在其中放新鲜的椰汁。而蒸马豆糕时,为了让它有嚼劲,她必须用慢火煲1小时,不停地用汤勺搅拌。

  然而自从上世纪70年代安装心脏起搏器以来,三嫂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了,这位已经是5个孩子的母亲从此转做清洁工。男生们历来喜欢在饭堂开派对,每每狂欢到凌晨两三点,尽管这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但她总是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

  那个在凌晨的饭堂里独自拖地的驼背老人背影,让许多学生总不敢忘记。

  直到今天,小女儿卫锦璧还记得妈妈见学生比见家人的时间还多。尽管竭尽全力工作,三嫂一家当时的生活仍然十分拮据。她因不舍得花钱坐巴士,有时竟会提着40只鸡从街市一路走回山上的大学堂。

  虽然父母都在食堂工作,但卫锦璧兄妹自小很少沾光。有时,三嫂会带回家一包切三明治剩下的面包皮,全家人的晚饭就是用热糖水泡面包皮。偶尔,猪油拌白米饭也能当一顿晚餐。

  不过,这些记忆却在老人头脑里慢慢开始模糊。经常,她能记起自己29岁那年进入大学堂工作的情景,却怎么也说不清自己哪一年退休。

   眼下,她最害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担心不能像现在一样,记得每一个宿舍旧生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受邀参加旧生聚会,就算有人已经移民十几年刚刚回港,她也能一下叫出那人的名字。

   这个是大律师,这个是做生意的,这个是眼科医生。翻开相簿,她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介绍这些学生。她甚至记得一名只在大学堂住过3个月的北京教授,对方曾邀请她一起打太极拳,她怪不好意思地拒绝了。

  今年已经67岁的香港赛马会主席陈祖泽,在三嫂的眼里好文静,仍然是个乖仔。被授太平绅士的梁智鸿,大学时总是穿着整齐才进食堂吃饭,从来不会穿拖鞋,只不过大学时头型就是中分,不知道为什么到今天都没变过。

  有男生甚至称,三嫂至今还记得他们大学时历任女友的名字。

  总是开名车接送三嫂参加旧生聚会的陈向荣说:能够做她的司机是我一生的荣幸。

  这些有关三嫂种种琐碎的好,事隔若干年仍然潜伏在旧生们的记忆中。三嫂却说不清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在她看来,拎出个心来对人,人生其实就这么简单。在宿舍工作时,她自己的大儿子正在美国读天文学专业,她只是用母亲的心去照顾这群同样在外读书的孩子。

  如今她早已经退休了,但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大学堂。

  每年,她会回来制作宿舍之血。这种由生抽、老抽、番茄酱、豉汁、胡椒粉、辣椒酱制成的饮料,除了三嫂,没有人调得出那么正宗的味道。

  大学堂的传统节目拜齐天大圣,也仍是由她来负责准备香火。

  每遇迎新会或开放日,她总要在自家狭小的厨房,制作学生们最喜欢的马豆糕和大西米红豆沙,再由学生们带回去。

  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压根儿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大学堂迎新教材的一部分。在名为宿舍历史的课程中,每年新生都要学习宿舍之歌: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更特别的荣誉出现在2009年6月。一天,三嫂突然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寄给她的信,邀请其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她事前毫不知情,此前,旧生会多次向学校提议给她颁发荣誉院士衔。直至2009年1月,周兆平副校长亲自作出提名。而在此之前,只有社会名流才有可能进入这份提名名单。

  我相信三嫂是没有争议的。这位提名者说。事实证明,三嫂的提名全票通过。

   3个月后,不知道院士是什么的袁苏妹前去参加典礼,坐在面对600多人的台上,她一直试图记住前面的人走哪条路、何时戴帽、怎样行礼,生怕忘记了整个程序。

   她坦承,直到走上台前,袍子里面的腿一直在抖。直到听到周伟立提到她曾经因为逃难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时,她感到一阵辛酸,最后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副校监的颁授。

  当时,观众中20多名头发都白了的旧生,兴奋地跳起来鼓掌喝彩,典礼负责人甚至不得不让工作人员走过去,请这些政商两界的知名校友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

   次日,旧生们振臂簇拥中的三嫂被《苹果日报》头版以整版报道。此后,她登上了美食节目介绍自己拿手甜品马豆糕的做法,在娱乐节目东张西望中被专访,香港各大报章几乎都能找得到三嫂的照片。

  授衔赞词中的一段也被各大媒体反复引用:很多人知道,大学堂有三宝:铜梯、四不像和三嫂。三个宝贝搬不动,移不走,三嫂永远是大学堂之宝,亦是香港大学之宝。

  然而,这个爱看韩剧的老太太并没有被这些突如其来的荣誉打乱阵脚,尽管有时在街上,她偶尔会被陌生人惊喜地叫住:你是三嫂吗?恭喜你。

  我的生活没什么变化。三嫂一如往常淡淡地说。她仍然居住在北角区一幢建于12年前的公共屋屯卩,因为家里没有足够高的衣柜,她只能将红边黑底的院士袍和软呢院士帽叠起来,小心翼翼地收藏到盒子里。

  大学堂旧生会为庆祝她荣获荣誉院士衔,特意在饭店里摆了30桌酒席,300多个旧生到场祝贺。而她能回赠的,只是一张张自制的、只有手掌般大小的卡片。由她口述、女儿打印的祝福文字,每一字都再普通不过:读书口既,学业进步!做工口既,步步高升!做生意口既,生意兴隆!揸车、坐车口既,出入平安。

  只是,这个本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院士,足足用了两天时间又学写了两个新字。她一笔一画、签了300多张感谢卡三嫂。

  三嫂获荣誉院士 成功边界可否容得下平凡


  反观我们身边,是否有过三嫂这样的人,他们是否也曾得到过这样的关注和尊重?我们的教育中,学习的目的,往往是不做平凡的袁苏妹,争当成功者、人上人。这样的目标,是否让我们在奋斗中失去了对普通人的敬重,异化了人生更为重要的一些内容?

  本期时事观察,我们与人民网观点频道合作,听普通网友议港大三嫂、忆身边三嫂,重新审思人生价值,寻找教育的真谛。

  身边的三嫂,可曾道一句谢谢?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默默奉献着的人,为什么我们甚至从未想过问一问他们的名字?为什么我们难以与食堂师傅、校园保安形成情谊?为什么他们觉得自己与我们不一样,我们也觉得与他们相异趣?

  大学时,我们楼的管理员楼长,经常出小黑板报,说说天气,评评新闻,发布寻物启事失物招领,非典期间,还每天公布疫情,提醒我们勤洗手、多运动看到三嫂的新闻,想起大学的楼长,才发现自己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无从说一声感谢,更不用说不敢忘记了。

  (网友 IP:58.68.145.★)

  三嫂教给学生的,是生存的常识、生活的智慧,而这些正是那些即将融入社会的学子们迫切需要的。生活的小道理,总是因为琐碎浅薄,而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平凡中的伟大,往往难以被发现,而一旦发现,平凡也就不再平凡。

  (网友 IP:123.235.40.★)

  我是一名北京高校的学生,我们学校也有很多像袁苏妹一样的工作人员。去食堂打饭,卡里没钱了,师傅会说:没事,下次再刷;丢了东西,保洁阿姨拾到后会物归原主;学校的后勤主任,竟然是一位在读博士。很感谢这些袁苏妹们,他们让我们感到了生活在校园中的温暖与幸福。

  (网友 IP:59.66.139.★)

  我是一名体育教师,很少被学生及家长重视。我很想做一名袁苏妹那样的人,尽我所能上好每一节课,看到校园里的纸屑我会把它拣起来,看见水龙头没有关紧我会去关好,用行动证明自己、影响学生。

  (网友 IP:202.100.93.★)

  教育的精神,如何补尊重一课?

  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我们的答案,可能是考大学、找工作。艰难的应试之路,往往强化了学习的功利目的。我们应该如何补上理解、尊重和欣赏身边普通人这重要一课?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三嫂精神的核心是敬业奉献、务实爱生的社会关怀精神,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褒奖三嫂精神,尤为必要。

  (丁弋 IP: 202.108.251.★)

  三嫂院士会鼓舞很多人,会使大家深深明白,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而教育要做的,就是给普通人的价值以尊重,而不是教人高人一等。

  一个人只有真正理解各层面的人,才更能体会人性之美、世情之美。社会急需这样的人:有做一个普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天生的人上人。以这种自然的低姿态,才能使我们从普通人的生命里,发掘生命的本真。

  (雨 IP:121.14.235.★)

  我们现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还太强,民主、平等、敬业的现代氛围还不浓,我们身边不乏三嫂,但三嫂院士却只能是特例。我们不能以此攻击精英教育,不能幻想我们的社会上全是平凡澹定、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谦谦君子。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是,既有培养拔尖、高素质人才的精英教育,但也并不缺乏对普通大众平凡人生的承认和敬重。

  (网友 IP:61.163.30.★)

  有人说,三嫂院士是作秀。但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格的形成,在于学习正确地看待社会和人生。所以即使是作秀,这也是一场好秀。媒体还报道,重庆一名校长当着1200名师生和家长跪下给母亲洗脚,也引来作秀争论。这样的行为,之所以会被说成作秀,正是因为在教育中,只认可传授知识的常识,而忘记了形成人格才是核心。

  (笔锋 IP:222.246.137.★)

  成功的边界,可否容得下平凡?

  三嫂让人感动,三嫂的路,却非大部分人所选。我们对成功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如何看待在金钱与名利之外,默默奉献、爱人爱己的三嫂式人生?

  名利二字,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它。如果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开心顺心,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能给他人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名利也就真的于我如浮云了。

  (网友 IP:222.141.52.★)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有钱有权才是成功,孰不知,快乐、充实、有价值才是真正的人生意义。我们的教育往往会忘记这一点,陷入功利主义的困局: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快乐,但每个人又都绝对不能输。

  (云外客 IP:220.181.54.★)

  三嫂默默奉献、默默坚守的美德,也在内地无数代课老师身上熠熠生辉。他们一如三嫂,以自己的生命影响着学子的生命,以德行与智慧之光照耀贫瘠的乡村,照耀着知识稀缺的角落。他们不想当院士,也不能当院士,但希望等待他们的,也不要是各地传来的清退的消息。

  三嫂院士与承认的政治

  只会写五个字的八旬老太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这则关于荣誉的新闻,至少有两个亮点:一方面,三嫂在普通岗位上充满爱心的默默奉献让人敬重;另一方面,港大校方与港大学子对三嫂的承认和尊重让人感动。

  人们都渴望被尊重。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得到这样的人生满足,因为在这背后,其实有一套价值观的标准。通过三嫂院士这项荣誉,港大与港大人也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与其说他们表彰了一个普通人,不如说他们表达了对劳动、奉献和爱心的推崇。

  说实话,这个世界上生产出来的荣誉很多,可是,像三嫂院士一样动人的荣誉太少。为什么?一部分原因在于某些荣誉的含金量太高,出钱者优胜;一部分原因在于透明度太低,有权者优胜;还有一部分是糊里糊涂被荣誉的,不说也罢。

  在一个共同体内部,向钱看和向权看的荣誉多了,稀里糊涂的荣誉多了,会反过来扭曲价值观的形成,慢慢地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人们尊重什么鄙视什么也成了问题。劳动神圣?享乐会瓦解劳动的神圣;奉献伟大?攫取会取消奉献的伟大;爱心美好?冷漠也会模糊掉爱心的美好。因此,这些言不及义的荣誉,与其说塑造了当代英雄,不如说制造出了一个社会价值观的黑洞。

  的确,所谓荣誉与尊重,看起来只是广阔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可是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变迁细想之下却又惊心动魄,令人忧心的是,如此江河日下,一个共同体的价值维度会被祛除。

  如今有个描述现实的词语叫做赢家通吃时代,怎么理解这个逻辑?就是你有了权,也就有了钱,或者有了钱也就有了名誉,权钱结合、名利双收之后,社会各种资源也就如影随形地来了,于是你就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了,于是你就为所欲为、人上做人了。有不少人的确是这么想也这么做的,他们大概很渴望成为赢家吧。

  其实,赢家通吃不是个好词儿,基本上是和谐社会的反义词。赢家通吃的时代,基本谈不到平等与和谐,只有层出不穷的分化和矛盾。最后会搞得社会中只有两种人:赢家,同义词是老板、大腕、官员、富人、受尊重的人;输家,同义词是下岗者、待业者、跑龙套的、穷人其中,也包括渴望被承认的人。

  说到承认,和尊重、荣誉有点相似,却又比后者更多些无奈的色彩。理论界有一个说法叫做承认的政治,用在这里有点大了,但是也有借鉴意义。这个理论谈人群的分化问题,从政治的高度讲到人除了为利益而斗争以外,还会为承认去斗争。因为你不尊重他、漠视他,在决策或者作为的时候根本不考虑他的存在,他就会提出自己的异见,甚至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今日之中国,发展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在发展中,也带出了一些问题,要真正科学地发展,要建设和谐社会,要做到以人为本,学会承认、学会尊重,难道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吗?

  在这个意义上,三嫂院士给我们上了一课。这堂课的意思,不是让我们也忙着四处发奖,而是让我们知道,每个平凡的劳动者和每个身边的普通人都值得尊重,他们也许生活得不是那么风生水起,但往往是他们最好地诠释了荣誉和尊严的意义。

为您推荐

国粹派②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伍中的一个派别。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2月国学保存会的成立是其出现的最重要标志。国粹派成员多为具有传统学术根底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要代表人物有章炳麟、邓实、刘师培、黄节..

国粹学报②

  研究国学的学术性刊物。1905年2月23日(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创刊,在上海出版。革命学术团体国学保存会规定其为机关刊物。编辑者邓实、章炳麟、刘师培、陈去病、黄节、黄侃、田北潮、马叙伦、罗振玉等。由邓实任..

邓实②

  邓实(1877~1951)   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

国学热②

国学教育②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

谈国学②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

国学家②

  研究国学的人或国学很精通的人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