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呐②

  声呐

  到目前为止,声波还是唯一能在深海作远距离传输的能量形式。于是探测水下目标的技术声呐技术便应运而生。

  声呐就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装置。它是SONAR一词的义音两顾的译称(旧译为声纳),SONAR是SoundNavigation andRanging(声音导航测距)的缩写。

  声呐技术至今已有100年历史,它是1906年由英国海军的刘易斯尼克森所发明。他发明的第一部声呐仪是一种被动式的聆听装置,主要用来侦测冰山。这种技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应用到战场上,用来侦测潜藏在水底的潜水艇。

  目前,声呐是各国海军进行水下监视使用的主要技术,用于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分类、定位和跟踪;进行水下通信和导航,保障舰艇、反潜飞机和反潜直升机的战术机动和水中武器的使用。此外,声呐技术还广泛用于鱼雷制导、水雷引信,以及鱼群探测、海洋石油勘探、船舶导航、水下作业、水文测量和海底地质地貌的勘测等。

  和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社会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声呐技术的发展。

  [编辑本段]

  工作的原理

  声波是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手段。有趣的是,英文sound一词作为名词是声的意思,作为动词就有探测的意思,可见声与探测关系之紧密。

  在水中进行观察和测量,具有得天独厚条件的只有声波。这是由于其他探测手段的作用距离都很短,光在水中的穿透能力很有限,即使在最清澈的海水中,人们也只能看到十几米到几十米内的物体;电磁波在水中也衰减太快,而且波长越短,损失越大,即使用大功率的低频电磁波,也只能传播几十米。然而,声波在水中传播的衰减就小得多,在深海声道中爆炸一个几公斤的炸弹,在两万公里外还可以收到信号,低频的声波还可以穿透海底几千米的地层,并且得到地层中的信息。在水中进行测量和观察,至今还没有发现比声波更有效的手段。

  [编辑本段]

  结构与分类

  声呐装置一般由基阵、电子机柜和辅助设备三部分组成。基阵由水声换能器以一定几何图形排列组合而成,其外形通常为球形、柱形、平板形或线列行,有接收基阵、发射机阵或收发合一基阵之分。电子机柜一般有发射、接收、显示和控制等分系统。辅助设备包括电源设备、连接电缆、水下接线箱和增音机、与声呐基阵的传动控制相配套的升降、回转、俯仰、收放、拖曳、吊放、投放等装置,以及声呐导流罩等。

  换能器是声呐中的重要器件,它是声能与其它形式的能如机械能、电能、磁能等相互转换的装置。它有两个用途:一是在水下发射声波,称为发射换能器,相当于空气中的扬声器;二是在水下接收声波,称为接收换能器,相当于空气中的传声器(俗称麦克风或话筒)。换能器在实际使用时往往同时用于发射和接收声波,专门用于接收的换能器又称为水听器。换能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某些材料在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下发生伸缩的压电效应或磁致伸缩效应。

  声呐的分类可按其工作方式,按装备对象,按战术用途、按基阵携带方式和技术特点等分类方法分成为各种不同的声呐。例如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按装备对象可分为水面舰艇声呐、潜艇声呐、航空声呐、便携式声呐和海岸声呐等。

  主动声呐:主动声呐技术是指声呐主动发射声波照射目标,而后接收水中目标反射的回波以测定目标的参数。大多数采用脉冲体制,也有采用连续波体制的。它由简单的回声探测仪器演变而来,它主动地发射超声波,然后收测回波进行计算,适用于探测冰山、暗礁、沉船、海深、鱼群、水雷和关闭了发动机的隐蔽的潜艇;

  被动声呐:被动声呐技术是指声呐被动接收舰船等水中目标产生的辐射噪声和水声设备发射的信号,以测定目标的方位。它由简单的水听器演变而来,它收听目标发出的噪声,判断出目标的位置和某些特性,特别适用于不能发声暴露自己而又要探测敌舰活动的潜艇。

  [编辑本段]

  安装及运用

  传统上潜艇安装声呐的主要位置是在最前端的位置,由于现代潜艇非常依赖被动声呐的探测效果,巨大的收音装置不仅仅让潜艇的直径水涨船高,原先在这个位置上的鱼雷管也得乖乖让出位置而退到两旁去。

  其他安装在潜艇上的声呐型态还包括安装在艇身其他位置的被动声呐听音装置,利用不同位置收到的同一讯号,经过电脑处理和运算之后,就可以迅速的进行粗浅的定位,对于艇身较大的潜艇来说比较有利,因为测量的基线较长,准确度较高。

  另外一种声呐称为拖曳声纳,因为这种声呐装置在使用时,以缆线与潜艇连接,声呐的本体则远远的拖在潜艇的后面进行探测,拖曳声呐的使用大幅强化潜艇对于全方位与不同深度的侦测能力,尤其是潜艇的尾端。这是因为潜艇的尾端同时也是动力输出的部分,由于水流的声音的干扰,位于前方的声呐无法听到这个区域的讯号而形成一个盲区。使用拖曳声呐之后就能够消除这个盲区,找出躲在这个区域的目标。

  有趣的是,声呐并非人类的专利,不少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声呐。蝙蝠就用喉头发射每秒10-20次的超声脉冲而用耳朵接收其回波,借助这种主动声呐它可以探查到很细小的昆虫及0.1mm粗细的金属丝障碍物。而飞蛾等昆虫也具有被动声呐,能清晰地听到40m以外的蝙蝠超声,因而往往得以逃避攻击。然而有的蝙蝠能使用超出昆虫侦听范围的高频超声或低频超声,从而使捕捉昆虫的命中率仍然很高。看来,动物也和人类一样进行着声呐战!海豚和鲸等海洋哺乳动物则拥有水下声呐,它们能产生一种十分确定的讯号探寻食物和相互通迅。

  海豚声呐的灵敏度很高,能发现几米以外直径0.2mm的金属丝和直径lmm的尼龙绳,能区别开只相差200卜s时间的两个信号,能发现几百米外的鱼群,能遮住眼睛在插满竹竿的水池子中灵活迅速地穿行而不会碰到竹竿;海豚声呐的目标识别能力很强,不但能识别不同的鱼类,区分开黄铜、铝、电木、塑料等不同的物质材料,还能区分开自己发声的回波和人们录下它的声音而重放的声波;海豚声呐的抗干扰能力也是惊人的,如果有噪声干扰,它会提高叫声的强度盖过噪声,以使自己的判断不受影响;而且,海豚声呐还具有感情表达能力,已经证实海豚是一种有语言的动物,它们的交谈正是通过其声呐系统。尤其是仅存于世的四种淡水豚中最珍贵的一种-我国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它的声呐系统分工明确,有为定位用的,有为通讯用的,有为报警用的,并有通过调频来调制位相的特殊功能。

  多种鲸类都用声来探测和通信,它们使用的频率比海豚的低得多,作用距离也远得多。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豹、海狮等也都会发射出声呐信号,进行探测。

  终身在极度黑暗的大洋深处生活的动物是不得不采用声呐等各种手段来搜寻猎物和防避攻击的,它们的声呐的性能是人类现代技术所远不能及的。解开这些动物声呐的谜,一直是现代声呐技术的重要研究课题。

  [编辑本段]

  影响的因素

  影响声呐工作性能的因素除声呐本身的技术状况外,外界条件的影响很严重。比较直接的因素有传播衰减、多路径效应、混响干扰、海洋噪声、自噪声、目标反射特征或辐射噪声强度等,它们大多与海洋环境因素有关。例如,声波在传播途中受海水介质不均匀分布和海面、海底的影响和制约,会产生折射、散射、反射和干涉,会产生声线弯曲、信号起伏和畸变,造成传播途径的改变,以及出现声阴区,严重影响声呐的作用距离和测量精度。现代声呐根据海区声速--深度变化形成的传播条件,可适当选择基阵工作深度和俯仰角,利用声波的不同传播途径(直达声、海底反射声、会聚区、深海声道)来克服水声传播条件的不利影响,提高声呐探测距离。又如,运载平台的自噪声主要与航速有关,航速越大自噪声越大,声呐作用距离就越近,反之则越远;目标反射本领越大,被对方主动声呐发现的距离就越远;目标辐射噪声强度越大,被对方被动声呐发现的距离就越远。

  海洋中的声:声纳技术至今已有超过100年历史,它是1906年由英国海军的李维斯理察森所发明。他发明的第一部声纳仪是一种被动式的聆听装置,主要用来侦测冰山。这种技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被应用到战场上,用来侦测潜藏在水底的潜水艇,这些声呐只能被动听音,属于被动声呐,或者叫做水听器。

为您推荐

M1主战坦克②

  美军的M1系列坦克衍生于美德合作的"MBT70"计划(就是70吨主战坦克计划),它诞生的比较仓促,是典型的一开始性能不佳依靠改进获得高性能的一款坦克,因此M1系列坦克的改进也就非常值得研究,尤其在各国对新一代坦克概念研究停滞不前而坦克..

轮船②

  轮船的来历轮船一词始于我国唐代,它的出现与船的动力改革有关。   不用风帆而用蒸汽轮机做前进动力的船叫蒸汽船。蒸汽船使用的燃料是煤,蒸汽船外面有一个大轮子,所以也叫轮船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人,已发明了轮..

禁炒名人丑闻②

禁炒名人丑闻 禁炒名人丑闻,源于国家广电总局的一道禁播令。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2009年4月23日下发的一份《关于重申严禁炒作名人丑闻、绯闻、劣迹的通知》称:严禁各类综艺、娱乐、访谈节目炒作名人绯闻秘史、劣迹丑..

萧美娘②

卫子夫②

【生平简述】 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卫思后。卫子夫(?-前91年),名不详,字子夫,是中国汉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卫子夫原是平阳侯曹寿和平阳公主的侍者,后汉武帝到访平阳公主家时临幸了她,并把她和卫青一同带入宫中(前139年..

苏醒②

  [编辑本段]   1.歌手   姓名:苏醒   英文名:Allen Su   音译名:爱伦苏[1]   性别:男   昵称:Allen、苏苏、爱伦、苏梅西、船长、领导   网名:allen_suu   生日:1984年3月5日   星座:双鱼座..

阿加莎克里斯蒂②

  阿加莎克里斯蒂 人物简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0~1976),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   很多人喜欢读侦探故事,因为它们都是些难解之谜。侦探在书末才会把凶手的名字公布于众,在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