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稿交易②

  《中国青年报》2009年4月22日报道:一月3期,一期399页、200余篇论文,每个页码索价600元。有举报者声称《商场现代化》杂志4年内版面费收入就以数千万元计,从2004年起就开始疯狂敛财。举报者指出,如果是为了学术期刊的生存,还在情理之中。然而,如果只是为了赚钱而不顾学术道德,整天搞钱稿交易见文就发,这样敛财就让人无法接受了。

钱稿交易-关于期刊收费

涉及钱稿交易的《商场现代化》封面

关于期刊能否收费的争执已经持续了20多年。198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通知》,通知说,目前学术期刊因纸张、出版、发行费用剧增,绝大多数期刊财政上都有亏损,且亏损额日益增大,许多编辑部承受着很大压力。因此,建议各学会的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

自从这一纸通知下发以来,就成了赞成收费者的最有力的救命稻草。2007年,中国科协又发布了一组数据称,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总收入的36.2%来源自文章发表费(版面费),为期刊收入的一笔最大来源。收取论文版面费历来是公众争议的潜规则话题,此次发布相关调查数据是首次。科协负责人认为,收取版面费属于国际惯例。于是,这一发布又将话题引到收费的国际惯例上来。

决不是国际惯例

不能说这是惯例!国外大部分期刊是不收费的呀!世界报业协会唯一中方工作人员、中国教育报高级记者陈中原告诉记者。他说,国外收费的比较少,美国稍微多了一点,现在中国发论文收费的情况有点太美国化了。他说,自己接触最多的一本国外杂志是《传媒经济学》,这是在国际上公认的媒介经济学的老大,在这上发表文章是研究媒介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的一份荣耀,而这本杂志是从不收取任何发表费用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刘长秋一直是版面收费的坚决抵制者,为此还与学界持相反意见的人士口诛笔伐过。他表示,国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一般不收费。对于国际惯例一说,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少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总是言必称希腊不要说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实际上根本就称不上是什么国际惯例,即便这一现象真的是一个国际惯例,我们拿来用之也未必就是什么好事。

在学界,支持刘长秋观点的大有人在。而相关部门也一直在为这种不好的苗头采取了相应措施。新闻出版总署早就发布过《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手段向供稿个人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在近些年里,新闻出版总署也公布了许多非法期刊的名录,其中就有借刊发论文之名大肆敛财者。

钱稿交易-国外情况



钱稿交易

据了解,国外的确有一些刊物发表论文是收费的。但其收费与花钱才能发论文不是一个概念,也谈不上钱稿交易

国外学术期刊向作者收取的论文发表费用主要有版面费、超版面费和图版费三种。对于版面费,收费标准最低的每页10美元,高的100美元,极少数高达150美元,一般在60~80美元。还有一些刊物,其收费标准随作者人数而不同,如知名的《商务评论》对单人署名的论文收498美元出版费,双人署名的增至688美元,三人署名的788美元。

超版面费是因为刊物对论文篇幅有统一要求,超出规定篇幅后即予征收超版面费。如日本的《植物学杂志》(Botanical Magazine)要求每篇论文(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应限制在16个印刷页之内,每超一页收取2000日元。图版费的收取因黑白图和彩图而异。著名的《科学》杂志不对黑白图及图版收费,但对于彩图或彩版,每篇文章的第一幅彩图要收费600美元,其余各幅每幅收400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收费在美国等国家的存在并未降低这些国家学术论文的质量,也未导致钱稿交易等问题。陈中原说,纽约有一个机构,叫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它每年会公布核心期刊的引用指数。虽说在美国的核心期刊很多,引用指数公布后也没有强制的退出机制,但对其声誉、地位是有影响的。同时,英、美等国实行期刊登记制而非审批制,创办新的学术刊物不存在政策壁垒,因此学术期刊市场始终保持着一种新竞争者可随时进入的态势。这种竞争与压力使得任何刊物都不敢在质量上开玩笑,否则,绝对是自杀行为。

在国外,如果你因经济压力而交不起费用,你可以向编辑部提出申请,只要论文质量好,编辑部仍会刊登。曾到英国华威大学留学、目前在奥组委工作的张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

奥组委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国外的核心期刊,尤其是顶级的,定价一般都比较高,最高可达每册千元,主要是供专业人员、机构、图书馆使用的。我留学的时候曾问过老师,他说许多定价高的期刊,只要卖到几百册,就可以盈利了。走绝对的精品、小众路线。他说。

另外,国外的员工开支会比较少,因为编辑多是来自业内的兼职人员。陈中原介绍道,编辑主要是看稿件的质量,删删减减一类的文字处理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如果修改量太大,编辑会把意图说明,交由作者本人修改。《传媒经济学》编辑部只有一个人,而且这个人是负责管理4本杂志的。

钱稿交易-评论



钱稿交易早就是公开的秘密。这就像文物鉴定中的名词术语做局一样,期刊和作者合作做了一个局,而且做得很逼真,很多人都给诓过去了。他们做局的目的昭然若揭,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一拍即合,蛇鼠一窝。损害的则是民众对学术的公信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举报人称,他痛恨的是敛财无度,而为了学术期刊的生存,则情有可原。这里也就引出一个隐晦的问题,难道为了生存就可以明码标价卖版面这样的潜规则就可以容忍?显而易见,这样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易言之,正是因为这样的学术道德底线一步步地溃退,才会让《商场现代化》逐渐沦为毫无羞耻的论文贩子。由此引伸出来的学术败德或学术腐败才会肆无忌惮、泛滥成灾。从北大教授剽窃,到中科院行贿丑闻;从文凭上的权钱交易,到学术成果的伪造中国的知识精英已跌落到诚信的谷底。

于是有的人为了取得学术上的认同,只得转而取道外国的权威期刊,孰不知外国的学术权威除了先得头筹的历史渊源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之外,还得益于中国学术界的自甘堕落。这正是中国知识精英和整个社会的悲哀。

有人说,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学术界是一块净土,一座象牙塔,是中国人最后的道德底线,但是,它如今却遭到侵蚀,不能不让人心颤。而且,这些知识精英正在向这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发起冲击,登堂入室,甚至入主政坛。但他们的高学历显然并不与道德修养成正比。因此,他们一旦如学术界般做局,并腐败起来,这恐怕是中国最危险的腐败了。

而论诸根源,除了学术道德沦丧之外,跟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健全有直接的关系。有专家曾指出,社会资源仍然主要掌握在行政部门的手中,而且对资源的管理方式更多的是行政手段。于是,得到资源的学术机构中的行政部门只能制定各种考核的硬指标,即所谓的定量管理,比如要想获得什么职称和学位,或是科研经费,就得要发表多少论文,多少专著等等。这样的管理和考核方式,必然会促成学术泡沫甚至学术垃圾的出现。在有的学术机构,有的学者一填表就是一年中发表几十篇论文,但学术价值可能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但这些并不妨碍他们晋升和获得经费。

所以,如果不改变学术资源的配置体制和方式,即使是给知识精英立下再高的道德标杆,即使如新疆高校使用反剽窃软件,这种机械主义式的治理学术不端,亦很难遏制学术腐败等丑恶现象,和扭转这种浮躁的学风。进一步说,要根除这类弊端,破局的关键在于学术要去行政化和官场化,否则只是取消《商场现代化》这样的学术败类的办刊资格,还是治标不治本,新版的《商场现代化》仍然会改头换面,继续招摇撞骗。

钱稿交易-参考资料



[1] 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9-04/23/content_17656489.htm
[2] 搜狐圈子 http://q.sohu.com/forum/6/topic/3160179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