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书法②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於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宋朝书法-概述



宋朝书法

宋太宗命侍书王著选集古先帝王名臣墨迹,编成《淳化阁帖》。其中真伪杂揉,缺乏鉴别,但帖法却从此大盛。帖学兴而导致古人笔法的消亡。所以,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又说:今士大夫务以远自高,忽书为不足学,往往仅能执笔。

宋人学步,多以唐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为归依,而上追右军。到苏、黄、米、蔡出,才正式确定宋代书法的局面。苏轼刻意创新,笔圆而韵胜。黄庭坚英俊挺秀,书得笔外意。苏、黄的书法都是以神韵见重的。米芾学古人笔法最勤,技巧为当时第一,用笔俊迈,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蔡襄以楷书见长,字体娇娆,有如多饰繁华的贵族少妇。宋徽宗也擅长书法,以所谓瘦金体自成一格。

元人书法崇尚复古,而以赵孟頫为巨擘。他的书法超迈唐人而直接晋人。

对于古篆、隶书、章草,也无不勤苦学习。因此,被誉为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他主张书画同法,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的书,也同他的画一样,具有一种特有的妩媚而以韵胜。此外,康里子山善真行草书,得晋人笔意。鲜于枢善行草,与赵孟齐名。书法到宋季日趋衰敝,元代重得振兴,主要是得力于赵孟与鲜于枢二人。


宋朝书法-历史





宋朝书法

北周衰微之际,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王朝。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这是宋代书法不景气的原因之一。其次如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米芾分析说:李宗锷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原因之二。总之,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宋朝书法-书法鉴赏





宋朝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还注重个性化和独创性。

唐书重结构,宋书重内涵。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傲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


宋朝书法-特点





宋代,朱熹,书易系辞

宋徽宗崇尚艺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其所创书体瘦金书,顿挫有致,挺秀清雅,别具一格,代表作有《瘦金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宋代文人书家甚夥,若文仝、文彦博、林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洵、司马光、王安石、张舜民、蔡京、蔡卞、薛绍彭、米友仁、叶孟得、赵构、陆游、范成大、朱熹、吴说、张孝祥、文天祥、姜夔、吴琚、魏了翁、张即之、赵孟坚等,各自揭须眉。

宋代书法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一个创作理念上的更新。唐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书法,之所以对宋人影响最巨,也正是二者书法于法度之外,更多得几分意趣。

另外,大批文人、诗人、词人书法之特长,也正在于超脱理法,而倾慕趣味。宋代,之所以没有篆书、隶书和楷书大家,既时运使然,亦与当时书家群体特征不无关系。可以说,中国书法及宋,乃一大转捩:艺术性这一因子,由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合体中游离出来。宋人传世的大批墨迹如书札,更多体现的,是书家有意识的个人性情。

宋朝书法-四大家





苏轼书法

苏 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 《蜀中诗 》、《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 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米芾书法

米芾(1051-1108)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



蔡襄书法

蔡襄(1012-1067)
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 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蔡襄著作的《茶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另有《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著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宋朝书法-相关书籍





《宋代法书》

《宋代法书》
作者:王连起编
ISBN: 9787532360918
页数:280
定价:320.0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2001-07-01
简介
宋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魏晋和隋唐书风向元明清过渡的转折阶段,其时代风格是很鲜明的。这种风格的形成,既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又是书法艺术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卷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人书法中特选名家书法百件,从中可以看到两宋众多书法家的风格面貌和艺术成就,以及宋代书法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

宋朝书法-参考资料



1、http://www.cchmi.com/tabid/355/Default.aspx
2、http://www.blog126.cn/?uid-11902-action-viewspace-itemid-114356
3、http://www.aerc.nhcue.edu.tw/4-0/teach93/s05/

为您推荐

明朝书法②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历二百七十七年。在这近三个世纪中,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

书法中国②

书法中国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