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就业-原因
一切有就业意向的、考上研究生的、通过关系搞到就业证明、有假就业合同的统统算进就业率,如果还完不成指标,那就只好继续掺水造假,逼迫高校毕业生哪怕假的也行了。教育部2003年出台的十大挂钩政策明确提出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 一方面是代表着政绩的就业率大比拼,另一方面是关乎高校存亡的招生大战,哪所高校敢不把就业率放在眼里?了解教育基本情况的人都知道,毕业生就业率掺水和高校本科教学评估造假,已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公害,近年来饱受社会批评,教育主管部门也头痛不已。为此,教育主管部门早在2006年就拿出了撒手锏,强调要对毕业生就业率造假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在教学综合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
在教育主管部门严规震慑下,一些高校确实收敛了不少。但毕业生就业率掺水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一些高校眼见在数字上已经没法动脑筋,只好转而逼迫毕业生自己想办法,而以毕业证要挟学生在毕业前找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正是这些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冒着被斩立决的风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自然有难以言说的苦衷: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重心之一,就业率过低既无法向当地政府交待也无法向教育主管部门交待;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挂钩,完不成指标,学校的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已成为考生选择学校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在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下,就业率过低,生源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学校的竞争力自然会被削弱;过低的就业率往往意味着较低的教育质量,也就意味着较低的高校管理水平,高校管理者的前途势必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看来,有这样坚实的社会基础,有如此众多的利益关联,无论是社会舆论的强烈质疑,还是主管部门一票否决的行政震慑,短期内解决高校毕业生假就业,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假就业-后果影响
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逐渐产生
首先,为了追求高升学率,高校容忍甚至公然逼迫毕业生制造掺水简历;
其次,这导致教育主管部门无法掌握真实的就业率,对高校就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政策就成了无源之水;
再次,虚假就业率导致一些市场需求不大的专业反而吸引大批考生,导致供大于需的恶性循环;最后,虚假就业率败坏社会风气,使一些代理出售假劳动合同的单位得以获取不正当利益。
假就业-参考资料
[1]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9-06/11/content_11523564.htm
[2] 搜狐新闻 http://news.sohu.com/20060602/n2435402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