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虎离山
调虎离山(dio hǔ l shān)
【英文】lure the tiger out of the mountains
【日文】敌(てき)をおびきだして,その虚(きょ)をつく
【法文】attirer par ruse un adversaire hors de son domaine
【德文】den Tiger vom Berg weglocken
【俄文】выманить на открытое мсто
调虎离山是打虎计策之一,目的在于削弱对方的抵抗力,减少自己的危险。在军事上指,如果敌方占据来有利的地势,并且兵力众多,这时我方应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引入对我方有利的地区,这样才可以取胜。在政治斗争中,这一计用得最多,且一代一代,亦渐神化。从其应用中可见,此计是一个阴险的谋略。
调虎离山-原文-注解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
调虎离山
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 .蹇》卦。蹇,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调虎离山-计名由来
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管子》 形势解。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属深林广泽之中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 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
调虎离山
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主时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他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它们居住的深山大泽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使它失去原来的威风。做君主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所以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的深山幽谷,其威风才会使人感到畏怯。
这里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服的意思。后来在民间语言、文学作品中便逐渐出现了调虎离山的说法。如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五十三,孙大圣对如来真仙说:才然来,我使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清代钱彩著《说岳全传》第四十三回也写着:吉青道:我前日在青龙山,中了这番奴调虎离山之计。
调虎离山-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队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调虎离山
《孙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敌人既然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去与他争地。应该巧妙地用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离坚固的防地,引诱到对我军有利的战区,我方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和人为条件,一定可以击败敌人。汉末虞诩智骗羌人的故事就是个好例证。他故意说等待援兵,松懈了敌人的斗志,分散了他们的兵力;他日夜兼程行军,充分利用了时间;他还增加灶的数量,让敌人误以为援军已到,不敢轻举妄动,都在于扰乱故人的意图。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己方的主动性,牵住了敌方的牛鼻子,以己方的意图随意调动了敌方,终干取得了平羌的胜利。
调虎离山-探源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旦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调虎离山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
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调虎离山-赏析
常言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卧平阳被犬欺。说的是叱咤风云的巨龙,出了深潭大渊便无法施展本领,连虾蟹都斗不过;而威振山林的百兽之王,离了大山森林,便威风尽失,连犬羊之类的小家伙也奈何不得。反过来,虾蟹入龙潭斗龙,犬羊入虎穴擒虎,纵使攻得进去,也只是白白送死。
军事较量、政治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情形不是十分惊人地相似么?
军事上,敌人势力强大,又占据坚固阵地和天然屏障,因此,如龙在潭虎在穴,硬攻是白费精力。所以,孙子以为攻打这类坚固城池是下等战策。上策是引龙离潭,调虎出山,然后消灭它们。虞诩以小计引诱羌敌离陈仓崤谷,予以全歼;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带兵出城,然后生擒;郑庄公诱大叔段出据地京城,然后克之,等等,都是高招。
历史上各种势力集团,无时不在营造地盘或势力范围,并且倚仗地盘进行较量与争斗。而调虎离山,一直是一个集团消灭或兼井另一个集团最常用的手法。它的应用,方式也很多,或将最关键、最重要或最危险的敌手引出他的地盘,使他失去反抗的屏障。
调虎离山
在现代经商活动中,当自己和对手共同争夺一块市场时,如果用协商的方法不能解决,就可以考虑攻击对手的另外一个市场,以分散对手和自己竞争的精力,使其首尾难以兼顾,迫使对手做出让步,以达到自己成功的目的
该核心内容:
a)将虎引至平地后加以制服。
b)将虎从山中引开,为的是不费力地占领此山(必要时也要将虎除掉。
c)除掉虎的最重要的帮手,以削弱其实力。
d)将虎与它的被保护者们分开,然后就可以更容易地除掉它们。孤立计。
早在《管子》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话: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 《形势解》 )有一句成语至今在中国还很流行,即:虎落平阳被犬欺。
韩非说:虎之所以能伏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
在第十五计计语中.虎指敌人,这是一种形象化说法;山则是指对敌人有利的地点、条件,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运用第十五计的目的在于:将虎从其盘踞的山上引开,尤其在对付一只强壮的虎,时,更需如此。如果人们面对本来就强壮的虎,还要让它处在有利于它的斗争场合中,那不就像另一句中国成语所说的那样:为虎添翼了吗?这样,一个强敌就会更强。
当然也有这样的虎,它们不光是以纯粹的蛮力和凶猛为标志,还富于智慧。要把这样的虎引下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希腊 神话中的奥德赛,有一次,他乘船经过一个海妖塞壬所在的小岛,它以施了魔法的歌声引诱所有驶近它的海员投海,然后吞食他们。奥德赛为抵抗引诱,用蜡堵住船上所有海员的耳朵,又让人把自己绑在桅杆上,这样,他和海员们就不会受到海妖歌声的引诱,从而保证了航行的平安。第十五计有各种不同的变体,下面就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调虎离山-三国案例
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兵第六次伐魏,兵分五路。魏明帝曹睿闻报,命司马懿为大都督,领兵至渭水之滨迎战。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沙场老对手,双方都知道对方兵法娴熟,足智多谋,不好对付。所以战前各自都作了周密部署,严阵以待。诸葛亮在祁山选择有利地形,分设左、右、前、后、中5个大营,并从斜谷到剑阁一线接连扎下14个大营,分屯军马,前后接应,以防不测。
司马懿则屯大军于渭水之北、同时在渭水上架起九座浮桥,命先锋夏侯霸、夏侯威领兵;万渡河至渭水南岸扎营,又在大营后方的东原,筑城驻军,进可攻,退可守,稳扎稳打,务使魏军立于不败之地。司马懿受命离开魏都时,曾受曹睿手沼:卿到渭滨,宜坚壁固守.勿与交战。蜀兵不得志,必诈退诱敌,卿慎勿追。待彼粮尽,必将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亦免军马疲劳之苦。所以在经过两次规模不大的交锋、双方互有胜负之后,魏军便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由于蜀军劳师远来,粮草供应颇为困难,因而利于速战;而魏军以逸待劳,利于坚守。因而诸葛亮的主要策略目标,就是要诱敌出战,调虎离山,速战速决。然而司马懿老谋深算,素以沉着、谨慎、稳重著称,加上有魏明帝临行手诏,也不必担心那些急于求功的部将鼓噪攻击。
诸葛亮深知,己方最根本的弱点是远离后方,粮草供应困难;他同时也深知司马懿正是看准了自己这一弱点,并利用这点作文章,期待并设法使蜀军断粮,从而将蜀军困死或逼蜀军撤退,然后乘机取胜。于是诸葛亮便将计就计,也在粮草供给问题上作文章、设诱饵,以此引司马懿这只虎离山。措施之一是分兵屯田,与当地老百姓结合就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摆出一副作持久战的架势。
果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沉不住气了,对其父司马懿说:现在蜀兵以屯田作持久战的打算,如此下去,如何是了?何不约孔明大战一场,以决雌雄:司马懿口头上虽说:我奉旨坚守,不可轻动,心里其实也很着急。诸葛亮的另一个措施.是自绘图样,令工匠造木中流马,长途运粮,据传这东西很好使。宛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蜀营粮草由木牛流马源源不断从剑阁运抵祁山大寨。司马懿闻报大惊说道:我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之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诸葛亮看出司马懿急于破坏蜀军屯田、运粮、屯粮计划的心情,于是进一步利用这一点引他上钩。办法是:一方面在大营外造木栅,营内掘深坑,堆干柴,而在营外周围的山上虚搭窝铺草营造成蜀兵分散结营。与百姓共同屯田屯粮,而大营空虚的假象,引诱魏军前来劫营;另一方面在上方谷内两边的山坡上虚置许多屯粮草屋,内设伏兵,同时让军土驱动木牛流马,伪装往来谷口运粮。而诸葛亮自己则离开大营,引一支军马在上方谷附近安营,以引诱司马懿亲领精兵来上方谷烧粮。而司马懿呢?他虽烧粮心切,却又极为谨慎小心,深恐中了诸葛亮调虎离山的诡计。于是便也使了个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计来应战。他亲领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营,但却一反过去每战必让主攻部队走在前面的惯例,让手下的部将冲锋在前,直扑蜀营,自己反而在后引援军接应。他这样做,一则是担心蜀营有准备,怕中了埋伏;二是他指挥魏军劫蜀军大营本属佯攻,目的是调动蜀军各营主力,甚至诸葛亮本人领军前来营救,而他却自领精力奇袭上方谷,烧掉蜀方的粮草。
然而,司马锐懿的这个调虎离山计,却未能得逞。诸葛亮早料到这一着。因而当魏军直扑蜀军大营时,诸葛亮只是事先安排蜀军四处奔走呐喊,虚张声势,装作各路兵马都齐来援救的态势,而诸葛亮却趁司马懿这只虎已离山之机,另派支精兵去夺了渭水南岸的魏营,而自己却在上方谷等待司马懿来烧粮,以便瓮中捉鳖。司马懿果然中计。他见四处蜀军都急急忙忙奔向大营救援,便趁机急领司马师、司马昭及一支亲兵杀奔上方谷来。接着又被蜀将魏延依诸葛亮的安排,用诈败的方法诱进谷中,截断谷口。一时山谷两旁火箭齐发,地雷突起,草房内干柴全都着火,烈焰冲天。司马氏父子眼看就将葬身火海。亏得突来一场倾盆大雨,才救了司马氏父子3人及少数亲兵的性命。
司马这只虎原本拿定了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决不离山的主意,结果却仍被诸葛亮调下了山;他原想用调虎离山计烧掉蜀军的粮草,想不到却反而中了谙葛亮的调虎离山计。真个是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哪。
调虎离山-战争案例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旦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约书亚攻打艾城
调虎离山
被达尼尔。莱歇尔称作为战争手册的《旧约》 .约书亚记》中,记述了公元前13世纪约书亚攻打艾城的故事。
约书亚在攻打艾城时,把以色列军队分成两部分,约书亚率领一部分人先冲向艾城,佯装要门平对方。艾城人出城迎战。约书亚佯装战败,向远处的旷野逃跑。于是,艾城人倾城出动,猛追逃敌。等追到距城相当远的地方,以色列入突然掉头,向追来的敌人发动了反攻。而在此之前,另一支以色列军队已趁着夜色,在离城不远的地方隐蔽下来。在艾城人倾城出动,去追击逃跑的以色列人之后,这支以色列军队从隐蔽处冲厂出来,他们没费多大周折就占据了城池。随后,他们接到了约书亚发来的信号:立即出动去支援在旷野中与敌人作战的同伴们。艾城人受到两面夹攻,最后被全部消灭。
[参照阿伯拉罕.马拉马特《征服迦南》 :犹太人遵照圣经的传统指挥战争,摘自《犹太人百科年鉴1975/6》(耶路撒冷,1977)]
然而达尼尔。莱歇尔在他的《运动性与不确定性》 (瑞士军事部门出版的研究文献第5册,伯尔尼,1986)一书中强调,约书亚的胜利并不仅仅归功于计谋。
调虎离山-商场案例
●范先生得天困之巧破卜内门
范旭东是位有远见的企业家,原本从事盐业生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洋碱输入中国大幅度减少,中国的碱市场出现异常稀缺的状况。机会难得,在范旭东先生的极力倡导下,中国第一家制碱工业永利制碱工业永利制碱公司于1918年宣告成立。
永利制碱公司的成立,引起英国卜内门公司的极大不快,卜内门公司驻华经理对范先生说:碱在中国的确非常重要,只可惜先生办得早了些,就条件上说,再晚30年不迟。
范先生立刻反驳道:恨不得早办30年,事在人为,今日急起直追还不算晚。
范旭东
英国卜内门公司一直垄断着中国碱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又卷土重来,见到中国自己的制碱企业成功了,便恼羞成怒地向永利制碱公司发起猛烈进攻,但是没有成功。卜内门公司不甘心与永利制碱公司共享市场,便又调来一大批纯碱以低于原价的40%在中国市场倾销,企图以此挤垮永利制碱公司。
面对卜内门公司的屡屡侵犯,永利制碱公司老板范旭东决心还击。永利公司与卜内门公司实力相差悬殊,无法正面与其抗衡。如果永利公司也降价销售产品,用不了多久,实力就会损失殆尽,如果不降价,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收回,再生产无法进行,用不了多久,永利公司照样破产。如何是好呢?
范旭东先生苦思冥想,某日,他在书房踱步,瞧见了自己年轻时因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留学时的相片,触景生情受到启发,现在,为什么就不能暂避卜内门公司的锋芒而去日本发展呢?公司的创立,不就是钻了卜内门公司无暇顾及的空隙吗?范先生决定东渡日本,替永利制碱公司谋求生存和发展,他立即着手市场调查分析及计划实施。日本是卜内门公司在远东的大市场,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卜内门公司产量有限,能运到远东来的数量就不会太多。卜内门公司现在在中国市场倾销这么多碱,那运到日本的数量肯定不多,日本碱市场肯定缺货。我何不来个调虎离山之计,乘虚将碱打入日本市场,等他回顾日本市场时,我公司再猛击他在中国的碱市场,令对手穷于应付,首尾难顾。
永利制碱公司的纯碱,虽然在日本的销量只及卜内门公司的1/10,但是却如一支从天而降的轻骑兵,向日本的卜内门公司发起突袭。
卜内门公司为了保住日本的大市场,迫不得已停止在中国碱市场进攻永利制碱公司,主动要求谈判求和,并希望永利制碱公司在日本停止挑战行动。范旭东先生理直气壮地说:停战可以,但得有个说法,卜内门公司今后在中国市场变动碱价,必须事先争得永利公司的同意。卜内门公司别无选择,只好同意了。上例谈判的成功,是范旭东先生巧用调虎离山之计的结果,此计,使英国卜内门公司作出让步,范先生为中国人民争了口气,同时又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调虎离山-参考资料
1.http://www.erong.com/wenke/36ji/15.htm
2.http://www.du8.com/novel/html/20070828/1408/91036.html
3.http://www.xinyq.com/bbs/xiangxi.asp?id=30189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