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jīn chn tuō qio
英文翻译:slipping away by casting off a cloak; getting away like the cicada sloughing its skin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走有多种走法,金蝉脱壳为走计之上计。
金蝉脱壳-原文-注解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 《易经》 .蛊卦。蛊,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顺事
金蝉脱壳-计名由来
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原是一种生物现象,指蝉类昆虫在其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种蜕变。也就是人们在树林中能经常见到的、秋蝉从本体脱壳而去,却将蝉衣留在枝头。古人便用这种现象来喻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如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说: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爵然泥而不滓者也。又《淮南子》 精神训:蝉蜕蛇解,游于太清。佛家道家也常用以喻指得道者之死乃弃尸登仙,有如蝉之脱壳。至于从何时开始将金蝉脱壳一语用来喻指某种军事计谋,目下尚难确证,但至少在元代以前就有了。如元惠施 《幽闺记》 文武同盟 中写道: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后来在各类文章、作品中使用此语的就更多了。如元马致远 《三度任风子》 :天也,我几时能勾金蝉脱壳,可不道家有老敬老,有小敬小。关汉卿 《谢天香》 :便使尽些会两,干愁断我肚肠,觅不得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明吴承恩 《西游记》 第20回:这个叫做金蝉脱壳:他将虎皮盖在此,他却走了。至于在军事实践中使用此计则更早。
金蝉脱壳-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如。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墓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金蝉脱壳-探源
诸葛亮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摸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金蝉脱壳-赏析
认真分析形势,准确作出判断,摆脱敌人,转移部队,决不是消极逃胞,一走了事,而应该是一种分身术,要巧妙地暗中调走精锐部队去袭击别处的敌人。但这种调动要神不知,鬼不觉,极其隐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转移时,依然要旗帜招展,战鼓隆隆,好像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阵势,这样可以使敌军不敢动,友军不怀疑。檀道济在被敌人围困时,竟然能带着武装士兵,自己穿着显眼的白色服装,坐在车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围进发。敌军见此,以为檀道济设有伏兵,不敢逼近,让檀道济安然脱离围困。檀道济此计,险中有奇,使敌人被假象迷惑,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时,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按语似乎很注重作为分身计的金蝉脱壳。与友军联合作战时,偷偷溜去,打败另一处的敌军以后,再回到原来的阵地。在走脱的时候,敌不敢动,友不生疑。这种招式,着实高明。
作为逃跑手段的金蝉脱壳,在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毕再遇、孙坚、祖茂等人从敌军的控制或追击下逃脱都用的这一计谋。空城计中的典例中,公子元从郑国撤退时,为了防止追击,令营帐不拆,旗幡不动,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夜间溜出郑国领土,也是一出相当出色的金蝉脱壳戏。
要从某种危险境地逃脱,又不被纠缠,不被追击,金蝉脱壳的确是妙计。脱逃时不会被发现,等被发觉时,敌对势力已经鞭长莫及了。
核心内容:
1.克服困境急难的计谋;摆脱围困的计谋;一个已经变得多余的壳/一种令人棘手的境遇/危险:脱身之计。
2.a)留下迷惑物或诱饵以掩盖撤退抑或逃跑的计谋;
b)掩盖暂时放弃阵地的计谋/掩盖暂时转移或部分撤退的计谋。
3.外表/形象变化的计谋;拟态拟色的计谋;变色龙式的计谋;变形计。
4.将所有的注意力故意引向过去,引向其他的事/并不急迫的事情/引向次要事情的计谋;把视野缩小到一个焦点的计谋,聚焦的计谋。
金蝉脱壳-战争案例
宋朝开禧年间,金国兵屡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这对,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漫画金蝉脱壳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里知道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踊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使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使倒悬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几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声隆隆不断。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利用两天的时间安全转移了
金蝉脱壳-商场案例
●经销商金蝉脱壳将积压产品全部销售
金蝉脱壳的实质,是用诡诈之术迷惑对手,伪装和掩盖真实意图。其本意为存壳去质,但在经商活动中借用则往往是去壳存质。当商品销路不畅时,则采用去壳或换壳,以使商品在市场上打开销路。这种脱壳之计大致有两种情况:
金蝉脱壳
一是改换包装。商品的包装即商品的外壳,它对商品是否能打入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商品质量再好,若包装跟不上,其貌不扬,也很难在市场上站住脚。如中国向英国出口的18头莲花茶具,原包装是瓦楞纸箱,使人感到其质低下,又看不出里边是什么,尽管售价很低,仍无人间津。伦敦一家百货店则为这套茶具加制了一个精美的包装,并在上面印有实物彩照,套在原包装上。这样售价由原来的1英磅提为9英磅,购买者还比原来增加了很多.可见,变换包装使产品滞销转为畅销,正是金蝉脱壳之计的妙用。当然也有一些伪劣商品不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而是屡换包装,但购买者上当只有一次,不会有第二次,这样的产品即使是经常脱壳,最终也难逃积压滞销的下场。
二是改换商品名牌或商标。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在1985年春节晚会上表演的相声宇宙牌香烟,就是讽刺这种生产劣质产品,又不提高质量,以经常改换产品名牌或商标,来坑骗消费者的恶劣行为。对付金蝉脱壳,对消费者来说一定不要被商品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去伪存真,了解实质;对生产经营者来说则应更好地运用名牌、商标及包装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使自己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
金蝉脱壳-参考资料
1.http://www.artx.cn/artx/guoxue/25699.html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1c587010008r1.html
3.http://i.mop.com/GaiJiali/blog/2006/11/17/2554521.html
4.http://www.du8.com/novel/html/20070828/1408/9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