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运动②

  新艺术运动开始在18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达到顶峰。新艺术运动的名字源于萨穆尔宾在巴黎开设的一间名为新艺术之家的商店,他在那里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此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之初,位于大众文化最高点的艺术和设计风格。


新艺术运动-简介



爱德华蒙克 作品《呐喊》,1893年

当时,它只是被简单地称为现代风格,就象洛可可风格在它那个时代的称呼一样。另一方面,很多小范围团体的互相聚集,稍微改良了当时矫饰的流行风格,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其中包括因时髦的先锋派期刊《青年》而得名的德国青年风格;维也纳的维也纳分离派运动,那里的高瞻远瞩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脱离主流的(一年一度在巴黎举行的)沙龙画展,而把风格一致的作品集合在一起展览。在意大利,用伦敦商店的橱窗为来源于工艺美术运动,又归于好的现代设计,命名为自由风格。其包括新艺术运动的商业外观,同时又保留了意大利重要特色标志。

这种风格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充满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象是使传统的装饰充满了活力,表现形式也象是从植物生长出来。

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它与前拉菲尔派和象征主义的画家具有某些密切的关系,就像某些名人如奥伯利比亚兹莱(。可以把阿尔丰斯穆卡、爱德华伯纳-琼斯、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和让图洛普归入多于一种风格中。不像象征主义画家,无论如何,新艺术运动具有一个自己的特殊形象,而且不像保守的拉菲尔前派,新艺术运动没有躲避使用新材料、使用机器制造外观和抽象的纯设计服务。

玻璃制造使这种风格找到一个可以展示惊人表现力的领域,例如:路易斯蒂凡尼在纽约的作品、艾米里加利和法国南西市的Daum兄弟。

新艺术运动在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方面,避开维多利亚时代折衷的历史主义。通过新艺术运动设计师的挑选和现代化某些洛可可风格中萃取的元素(例如火焰和贝壳的纹理),代替从历史衍生和高维多利亚风格的根本结构或写实自然主义的装饰。新艺术运动主张运用高度程序化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例如:海藻、草、昆虫。

相应地,其开始广泛使用有机形式、曲线,特别是花卉或植物等。日本木刻画以其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同样启发了新艺术运动。自此以后,从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品中,都能发现其中某些线条和曲线图案成为绘画中的惯用手段。一个重要事实是新艺术运动没有象某些其它运动那样否定机器的作用,而是发挥其所长。根据材料的使用(主要是使用玻璃和锻铁),使建筑风格方面,也能找到象精雕细琢般的品质。

新艺术运动中好的一面,是其考虑了完整的风格。这意味着它无论是在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家具和织物设计、器皿和艺术品、灯具等方面,都有了一个等级尺度。

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现代风格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及,导致新艺术运动在大约1907年以后就开始被忽视。

就象表现主义、立体派、超现实主义和装饰艺术运动那样,如今,新艺术运动被视为20世界文化运动中最有创新力的先行者。

新艺术运动-特征





艾米里加利 玻璃作品

新艺术风格的流行时间大约从1880到1910年左右,是指当时在欧洲和美国开展的装饰艺术运动。这种艺术新形式带有欧洲中世纪艺术和18世纪洛可可艺术的造型痕迹和手工艺文化的装饰特色,同时还带有东方艺术的审美特点,也运用工业新材料,包含了当时人们的怀旧和对新世纪的向往情绪,是人们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过渡时期所有复杂情感的综合反映。这一运动带有较多感性和浪漫的色彩,表现出怀旧和憧憬兼有的世纪末情绪,是传统的审美观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新的审美观念之间的矛盾产物。

社会转型期的新旧更替并不仅仅体现在时间上,还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每天所使用的日用品中。这一时期,欧洲艺术家、手工艺人、建筑师所创造出来的新的艺术形式被称为新艺术。新艺术风格的流行时间大约从1880到1910年左右,是指当时在欧洲和美国开展的装饰艺术运动。这种艺术新形式带有欧洲中世纪艺术和18世纪洛可可艺术的造型痕迹和手工艺文化的装饰特色,同时还带有东方艺术的审美特点,也运用工业新材料,包含了当时人们的怀旧和对新世纪的向往情绪,是人们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过渡时期所有复杂情感的综合反映。这一运动带有较多感性和浪漫的色彩,表现出怀旧和憧憬兼有的世纪末情绪,是传统的审美观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新的审美观念之间的矛盾产物。

新艺术风格的产生直接受到了19世纪60年代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新艺术运动延续和发展了工艺美术运动的自然植物造型,许多新艺术的艺术家也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参与者。在欧洲传播的东方文化也是新艺术风格产生的灵感来源之一。19世纪的欧洲几乎控制了所有的非洲、东南亚、印度和太平洋国家,从这些国家掠夺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从这些国家引进文化和艺术。在1862年的伦敦博览会上,日本等国的商品在此公开展售,日本的纺织品、扇子、高级瓷器和著名版画家的作品是欧洲市场上的新鲜东西,这些带有异域文化特点的商品成为艺术家所喜爱的收藏品,其风格特征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新艺术运动风格被许多批评家和欣赏者看作是艺术和设计方面最后的欧洲风格,因为在此以后,欧洲几乎再也没有这种地域范围广泛的艺术运动产生,新艺术运动展示了欧洲作为一个统一文化体的最后辉煌。它试图打破纯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的界限,内容几乎涉及所有的艺术领域,包括建筑、家具、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以及雕塑和绘画,而且和文学、音乐、戏剧及舞蹈都有关系。

新艺术运动-法国





艾菲尔铁塔

作为新艺术发源地的法国,在开始之初不久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个是南斯市。其中巴黎的设计范围包括家具、建筑、室内、公共设施装饰、海报及其他平面设计,而后者则集中在家具设计上。1889年由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艾菲尔(18321923)设计的艾菲尔铁塔堪称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经典设计作品。这一纪念碑性质的建筑座落于塞纳河畔,是法国政府为了显示法国革命以来的成就而建造的。在700多个设计方案中,艾菲尔大胆采用金属构造设计的方案一举中标。塔高328米,由4根与地面成75度角的巨大支撑足支持着高耸入云的塔体,成抛物线形跃上蓝天。全塔共用巨型梁架1500多根、铆钉250万颗,总重量达8000吨,这一建筑象征现代科学文明和机械威力,预示着纲铁时代和新设计时代的来临。
  
法国新艺术运动时期,在巴黎和南斯,不仅出现了三个设计组织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和六人集团;而且涌现了一批著名的设计家。新艺术之家由萨穆尔宾于1895年在巴黎普罗旺斯路22号开设称为新艺术之家的工作室与设计事务所而得名:现代之家由朱利斯迈耶一格拉斐于1898年在巴黎开设称为现代之家的设计事务所和展览中心而得名。而六人集团则成立于1898年,是由六个设计家组成的松散设计团体。在这三个组织及周围有名的设计师还有爱米勒加雷(18461904)、路易马若雷尔(18591926)、勒内拉里克(1860~1945)、欧仁格拉塞(18411917)、土鲁斯劳特累克(1864~1901)皮埃尔波那尔(18671947)和埃克多基马(18671942)。
  
爱米勒加雷是南斯派的创始人,他在设计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玻璃设计上。他大胆探索与材料相应的各种装饰,形成了一系列流畅和不对称的造型,以及色彩丰富的精致的表面装饰。他的玻璃设计显示了对圆形的偏爱,对线条运用的娴熟技能和对花卉图案处理的高超技能。常用的图案是映现在乳色肌理上的大自然的花朵、叶子、植物枝茎、蝴蝶和其他带翼的昆虫。此外,他设计的家具也与他的玻璃设计作品一样,其装饰题材以异乡植物和昆虫形状为主,鲜花怒放和花叶缠绕构成了这些作品独特的表面装饰效果,具有象征主义的特征。他常使用细木镶嵌工艺进行装饰,使其设计的家具精美而雅致。他在家具方面最有名的设计是1904年设计的睡蝶床,蝴蝶身体和翅膀所使用的玻璃和珍珠母传达了薄皮肌肤,木头黑白交替图纹则再现了翅翼的斑纹。
  
路易马若雷尔是南斯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在设计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家具铁器上。和爱米勒加雷一样,路易马若雷尔的作品融合了异国和传统的成分,包括新罗可可图案、日本风格和有机体形状,以及受自然启发的形状和装饰。其作品的构造和装饰表现了流畅的节奏,圆形轮廓和倾斜线条赋予作品雕塑感。在他的设计中,功能从属装饰的特点十分明显。由于马若雷尔在家具设计方面成就卓著,所以有马若雷尔式家具的美称。
  
勒内拉里克的设计成就主要体现在珠宝方面。他的作品是娇柔豪华的法国新艺术风格的最好见证。在他的珠宝设计中,大量运用来自自然的图案装饰,其中植物和昆虫图案最为常见,并且被处理成怪异的形式。此外他对材料的选择也极富想象,包括仿宝石、彩金、搪瓷、不规则珍珠和半透明角。女人体是拉里克设计中爱用的另一个主题。珠宝上的女人体刻划细腻,栩栩如生。如1895年他向法国艺术家沙龙送交的展品中,有一件特别迷人的蜻蜓珠宝。拉里克在这件异乎寻常的胸针中加入了一个全裸女人体作为装饰。这是第一件采用女裸体装饰的新艺术珠

法国新艺术运动画家 爱德华蒙克

宝,很快成为欧洲其他国家设计师模仿的对象。
  
继拉里克之后,在新艺术珠宝设计方面卓有成就的当推欧仁格拉塞。他设计的珠宝奇特,具有独创性,充满了激情、想象和梦幻。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西尔维亚坠饰。它采用植物图案,用无金属底珐琅和淡水珍珠制成。
  
新艺术运动时期,法国的海报及其他平面设计也非常出色,被设计界公认为是现代商业广告的发源地。图形大师儒勒舍雷因在1866年把从英国学来的色彩石版技法运用到广告印刷上,使此法风靡一时而被称为现代广告之义。他一生设计了几百幅罗可可线条和亮色块为特征的招贴。
  
继舍雷之后,招贴设计迅猛发展,名家辈出,其中土鲁斯劳特累克招贴的平块亮色,皮埃尔波那尔招贴的粗犷字母和粗浓线条节奏,至今给人深刻的印象。土鲁斯劳特累克设计的《快乐王后》、《简阿伏勒》和《红磨坊》歌舞演出海报等堪称新艺术图形作品的代表。他的招贴用线条来勾勒物体与人物,选取日常生活的题材,令人感到亲切。最具独创性的,是他对人物性格的夸张,文字与图形的巧妙安排,有力的对比等。而阿尔丰斯穆沙设计的招贴、海报因其具有强烈的新艺术运动特点:曲线、自然形式、高度装饰化、平面效果等,被誉为新艺术运动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师。据不完全统计,穆沙一生设计了近百张招贴,风格融合了多种影响,含有鲜明色块的日本高雅轮廓与来自拜占庭和摩尔人艺术的几何装饰糅合在一起。这些流露着拜占庭风格,以天使、棕榈叶和马赛克围绕的理想化女性形象为特征的招贴,将广告招贴提升到了美术品的高度。如他在1893年为《JANEAVRIL》设计的海报,就是这种风格最典型的例子。
  
至于埃克多基马的作品,则体现了法国新艺术建筑的最高成就。他最重要的设计是为巴黎地下铁道系统设计的一系列入口,他在20世纪初受巴黎市政府委托,设计地铁入口,一共有100多个,这些建筑结构基本上是采用青铜和其它金属铸造成的。他充分发挥了自然主义的特点,模仿植物的结构来设计,这些入口的顶棚和栏杆都模仿植物的形状,特别是扭曲的树木枝干,缠绕的藤蔓,顶棚有意地采用海贝的形状来处理,令人叫绝!入口、栏杆、标牌、支柱和电灯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有机体和抽象形状混合景观。

新艺术运动-比利时





维克多霍塔建筑 作品Solvay,
位于布鲁塞尔




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仅次于法国。主要的设计组织有1884年成立的二十人小组和后来由它改名的自由美学社。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维克多霍塔(18671947)和享利凡德威尔德(1863-1957)。
  
享利凡德威尔德堪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叶比利时最为杰出的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建筑家。他对于机械的肯定,对设计原则的理论,以及他的设计实践,都使他成为现代设计史上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06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一所工艺美术学校,成为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初期中心,日后又成为世界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威尔德在比利时期间,一方面从事新艺术风格的家具、室内、染织品设计和平面设计;另一方面,作为二十人小组和自由美学社的主要领导者,领导比利时的新艺术设计运动。
  
比利时新艺术运动在比利时设计史上被称为先锋派运动。始于19世纪80年代。1881年,由奥克塔毛斯创办民主色彩浓厚的艺术刊物《现代艺术》,宣传新艺术思想。在他的组织下,一批有志于艺术与设计改革的青年在1884年组成了一个前卫小组二十人小组,他们通过举办一系列艺术展览,展示当时欧洲最前卫的艺术作品,使比利时人了解当时前卫艺术发展的状况,接触现代艺术思想。二十人小组推威尔德为他们的领袖,从189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设计沙龙展示各种各样的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1894年,这个小组改名为自由美学社。就个人的设计而言,威尔德的设计大量采用曲线,特别是花草枝蔓,纠缠不清地组成复杂的图案。这在他们平面设计和纺织品纹样设计上反映得最为充分,抽象线条形状的运用形成了维尔德独特的形式语言,刀叉餐具、珠宝、烛架、茶壶和其他实用物品的设计都传达了他那新艺术风格的强烈节奏。他能超越对自然的直接模仿去发掘生动和抽象的线条,认为这样的线条才是自然的本质。线条是力量当成为新的装饰的基础。他于1899年设计的烛架,可以看作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它巧妙地阐述了设计师有关线条的理论,成功的将树枝线条的节奏转化为抽象排列的曲线。
  
维克多霍塔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要从事建筑及室内设计,他的建筑设计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注重装饰,受自然植物启发的鞭绳线条到处可见,在墙面装饰、门和楼梯中十分突出;二是建筑暴露式钢铁结构和玻璃面。塔赛勒公馆是霍塔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该建筑设计的基础是叶、枝、涡卷精细图案构成的起伏运动。室内遵循华丽的新艺术设计。门厅和楼梯带有彩色玻璃窗和马赛克瓷砖地板,饰有盘旋缠绕的线条图案,与熟铁栏杆的盘绕图案、柱子和柱头、脊突拱廊以及楼梯圆形轮廓相呼应,整体和谐统一。而霍塔公馆则为维克多霍塔设计生涯的巅峰之作,新艺术建筑的里程碑。

新艺术运动-西班牙





米拉公寓

安东尼高蒂(18521926),是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最重要代表。他作为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师和设计家,他出身卑微,是一名普通手艺铜匠的儿子。他一生被肺炎折磨,从小就沉默寡言。17岁开始在巴塞罗纳学建筑,其设计灵感大量来自他广泛阅读的书籍。早期具有强烈的阿拉伯摩尔风格特征,也就是其设计生涯的阿拉伯摩尔风格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设计不单纯复古而是采用折衷处理,把各种材料混合利用。属于这种风格的典型设计是建于18831888年间,位于巴塞罗那卡罗林区的文森公寓。这个设计的墙面大量采用釉面瓷砖作镶嵌装饰处理。高蒂从中年开始,在他的设计中,糅合了哥特式风格的特征,并将新艺术运动的有机形态、曲线风格发展到极致,同时又赋予其一种神秘的、传奇的隐喻色彩,在其看似漫不经心的设计中表达出复杂的感情。高蒂最富有创造性的设计是巴特洛公寓,该公寓房屋的外形象征海洋的海生动物的细节。整个大楼一眼望去就让人感到充满了革新味。

构成一二层凸窗的骨形石框、覆盖整个外墙的彩色玻璃镶嵌及五光十色的屋顶彩砖,呈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连贯性,赋予大楼无限生气。公寓的窗子被设计成似乎是从墙上长出来的,造成了一种奇特的起伏效果,稍后他设计的米拉公寓进一步发挥了巴特洛公寓的形态,建筑物的正面被处理成一系列水平起伏的线条,这样就使得多层建筑的高垂感与表面水平起伏相映生辉。公寓不仅外部呈波浪形,内部也没有直角,包括家具在内,都尽量避免采用直线和平面。由于跨度不同,他使用的抛物线拱产生出不同高度的屋顶,形成无比惊人的屋顶景观,整座建筑好像一个融化时的冰淇淋。米拉公寓由于风格极端,引起了巴塞罗那市民的指责,报纸以各种诨名来攻击这个设计:比如蠕虫、大黄蜂的巢等。
  
在高蒂所有的设计中,在今天看来,最重要的还是他为之投入43年之久,并且至死仍未能够完成的神圣家族教堂。该教堂1881年委托高蒂设计,1884年始建,用了42年时间才建成,主要由于财力不足,多次停工。教堂的设计主要模拟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式样,原设计有12座尖塔,最后只完成4座。尖塔虽然保留着哥特式的韵味,但结构己简练得多,教堂内外布满钟乳石式的雕塑和装饰件,上面贴以彩色玻璃和石块,仿佛如神话中的世界一般,教堂浑身上下看不到一条直线,一点清楚的规则,弥漫着向世界的工业化风格挑战的气息。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路易多米尼科蒙塔尼(1850-1930)其设计风格基本上与法国、比利时的风格同步,但更重视功能的作用,代表性的设计是卡塔拉兰音乐厅。

新艺术运动-奥地利





奥托瓦格纳 史泰因霍夫教堂

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是由维也纳分离派发起的。这是一个由一群先锋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组成的团体,成立于1897年,最初称为奥地利美术协会。因为他们标榜与传统和正统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分离派。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主要代表人物有:建筑家奥托瓦格纳(18411918)、约瑟夫霍夫曼(19701956)、约瑟夫奥尔布里希(18671908)、科罗曼莫塞(18681918)和画家居斯塔夫克里姆特等。
  
瓦格纳是奥地利新艺术的倡导者,他早期从事建筑设计,并发展形成自己的学说。他早期推崇古典主义,后来受工业技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其学说集中地反映在1895年出版的《现代建筑》一书中。他指出新结构和新材料必然导致新的设计形式的出现,建筑领域的复古主义样式是极其荒谬的,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而不是为古典复兴而产生的。他对未来建筑的预测是非常激进的,认为未来建筑像在古代流行的横线条,平如桌面的屋顶,极为简洁而有力的结构和材料,这些观点非常类似于后来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观点。他甚至还认为现代建筑的核心是交通或者交流系统的设计,因为建筑是人类居住、工作和沟通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环绕空间。建筑应该具有这种交流、沟通、交通为中心设计考虑,以促进交流,提供方便的功能为目的,装饰也应该为此服务。他在19001902年设计建造的维也纳新修道院40号公寓,就体现了他的功能第一,装饰第二的设计原则,并抛弃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毫无意义的自然主义曲线,采用了简单的几何形态,以少数曲线点缀达到装饰效果。
  
建于1899年的马若里卡公寓大楼虽堪称瓦格纳的代表作之一,整个大楼外表装饰十分豪华,马若里卡彩砖和简洁的纵横方格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只有到了他晚期的作品,才真正体现出维也纳新艺术的独特风貌,摈弃了一切多余的装饰。如建于18971898年的维也纳分离派总部,充分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特别是方形,加上少数表面的植物纹样装饰,使设计具有功能和装饰高度吻合的特点,与外型奇特、功能不好的高蒂设计的建筑形成鲜明对照。
  
约瑟夫奥尔布里希和约瑟夫霍夫曼是瓦格纳的学生,他们继承了瓦格纳的建筑新观念。奥尔布里希为维也纳分离派举行年展设计的分离派之屋,以其几何形的结构和极少数的装饰概括了分离派的基本特征。交替的立方体和球体构成了建筑物的主旋律,如同纪念碑一般简洁。
  
与奥尔布里希相比,霍夫曼在新艺术运动中取得的成就更大,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瓦格纳。他于1903年发起成立了维也纳生产同盟,这是一个近似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莫里斯设计事务所的手工艺工厂,在生产家具、金属制品和装饰品的同时,还出版了杂志《神圣》,宣传自己的设计和艺术思想。霍夫曼一生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金属器皿设计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在他的建筑设计中,装饰的简洁性十分突出。由于他偏爱方形和立体形,所以在他的许多室内设计如墙壁、隔板、窗子、地毯和家具中,家具本身被处理成岩石般的立体。在他的平面设计中,图形设计的形体如螺旋体和黑白方形的重复十分醒目,其装饰手法的基本要素是并置的几何形状、直线条和黑白对比色调。这种黑白方格图形的装饰手法为霍夫曼所始创,被学术界戏称为方格霍夫曼。
  
|画家出身的克里木特是维也纳分离派中最重要的艺术家,在绘画风格上同样采用大量简单的几何图形为基本构图,采用非常绚丽的金属色,如金色、银色、古铜色,加上其他明快的颜色,创造出非常具有装饰性的绘画作品,在当时画坛引起很大的震动。他为建筑设计的壁画,采用陶瓷镶嵌技术,利用其娴熟的绘画技巧,为设计增添了许多魅力。
  
维也纳分离派另一代表人物莫塞,虽以绘画久长,但与分离派设计家们的合作十分密切。他们装饰绘画风格简单明快,与克里木特的绘画风格形成鲜明对照,趋向于用单色或黑白颜色进行设计。如1898年他为维也纳分离派设计的展览海报,就是新艺术运动的典型作品。

新艺术运动-英国





新艺术运动

作为一种设计运动,英国的新艺术设计活动主要限于苏格兰。因此它在英国的影响远远不及工艺美术运动。在这场影响有限的设计运动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的是格拉斯哥四人团:查尔斯雷尼麦金托希(18681928)、赫伯特麦克内尔(18681953)、马格蕾特麦克唐纳(18651933)、法朗西丝麦克唐纳(18741921)。在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他们在建筑、室内、家具、玻璃和金属器皿等的设计方面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苏格兰新艺术表现,即柔软的曲线和坚硬高雅的竖线交替运动的新表现,亦即设计史界所习称的直线风格。
  
麦金托希不仅是格拉斯哥四人团的领袖人物,而且其设计集中地体现了直线风格。他于1868年6月7日出生于格拉斯哥,家庭有11个孩子,儿童时代十分幸福,很早就决心要从事建筑。虽然父母反对,但他在16岁时就离开家庭外出学习绘画、建筑并参与设计。他的设计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建筑、家具、室内、灯具、玻璃器皿、地毯、壁挂等,同时,他在绘画艺术方面也造诣甚高。他的设计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从他很小的时候起,他就对日本浮世绘线条的使用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日本传统艺术中简单的直线,利用不同的编排和布局,取得非常富有装饰性的效果。当然他的设计风格也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成果,特别是以威廉莫里斯、约翰拉斯金等人为首的各种试验的发展,另外还有欧洲其它国家新艺术运动,特别是被视为现代主义前奏的一些人物,如维也纳分离派运动等的影响。
  
麦金托希作为一个全面的杰出的设计家,在建筑设计方面成就尤大。他早期的建筑设计一方面受到英国传统建筑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则倾向于采用简单的纵横直线。他最成功的建筑设计是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一些建筑,设计上采用简单的立体几何形式,内部稍加装饰,非常富有立体主义精神。室内大量采用木料结构,简单的几何形式,内外协调,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为了达到高度统一的设计风格,他还统一设计建筑内部的家具和用品,家具采用原色,注重纵向线条的运用,利用直线搭配进行装饰,尽管避免过多的装饰。如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图书馆的设计,没有流畅的装饰线条,而是抽象而富有力量的几何造型,给人的印象如同抽象形式合奏的复调音乐。又如1902年他为希尔大楼所设计的室内,其简洁的立体图形与地板的同类图形相呼应,并且将这种基调延伸到长方形门框、天花板、墙板和几何形灯具,简洁的格子形主宰室内,汇成简洁而空旷的整体效果。再如在家具设计方面,像椅子、柜子、床等都别具特色,特别是他设计的靠背椅,完全采用黑色的造型,非常夸张,完全摆脱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也超越了对任何自然形态的模仿。
  
从大量的作品来看,以麦金托希为代表的格拉斯哥设计风格,集中地反映在装饰内容和手法的运用上。具体而言,表面装饰遵循严格的线条图案主要是常常以卵形告终的微曲竖线以及格子和风格化的玫瑰形;配色柔和,主要限于淡橄榄色、淡紫色、乳白色、灰色和银白色构成的清淡优美的色彩;拉长的女子沉思形姿在他们的设计中也十分突出;装饰线条虽超起于稳定,但其视觉效果也不会变化,大多数表面图案抽象复杂,象征形态点缀其间,这些象征形态与大部分新艺术设计一样,沟通自然;曲弯的竖线与卵形和细胞形图案相同,风格化的叶子和玫瑰花苞赋予作品一种持续增长的活力情调。

新艺术运动-美国





珠宝吊坠也是新艺术运动涉及的领域

在应用美术领域中,受新艺术运动影响的著名设计师是威尔布拉德利(1868~1962),他堪称新艺术图形设计代表。布拉德利最初是以比尔兹利的线条风格从事设计,可以说比尔兹利的作品对布拉德利的图形设计风格构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关于这种影响,从他的1895年设计的招贴《CHAPBOOK》,以及被评论家视为美国的第一张新艺术招贴的《孪生姐妹》,可以明显地看出拥有比尔兹利图形风格中的那种曲发装饰图案和平面图案背景。
  
布拉德利1894年的作品反映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师的纯装饰化和高度道德化的手法,如为《故事书》设计的封面。但是,在随后的设计生涯中,他也总结出了一些新的技法,像以重复线条图案而非仅仅靠黑白对比来建立纹理色调区,黑白被用来衬托彩色和装饰线条。他所总结出来的这些新技法及其他的个人设计风格,集中地反映在他为RD布莱克默的美国版《叙事诗》所绘的插图中,以及1895、1896、1905年先后为《国内印刷》设计的封面、为爱德蒙斯潘瑟的《喜欢》所作的插图和《维克多比西克里》海报设计中。
  
路易斯康夫特蒂凡尼(18481933)是工艺美术设计领域中的代表人物。
  
蒂夫尼主要从事日用器皿的设计,尤其擅长于玻璃设计。在新艺术运动没有影响到美国之前,蒂夫尼进行玻璃设计的原型主要来源于欧洲,但在19世纪最后十年里,他的作品成为欧洲玻璃设计的模式。
  
蒂夫尼在玻璃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独一无二的,他不仅设计了19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最具流行时尚的台灯彩绘玻璃台灯,而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出了著名的法夫赖尔花瓶系列。其中前者的设计中,色彩丰富的玻璃造型灯具使白炽灯泡刺眼的灯光变得极其柔和。青铜的底座是树根和树杆,不规则的造型上面悬挂装饰着百合花、荷花或紫藤花的彩绘玻璃灯罩,具有一种自然而浪漫的情调,而后者的设计,引进了新的色彩效果,大部分是彩虹色,模仿古代风化玻璃器具,有时叠盖风格化的花朵、孔雀羽毛和梳子波纹图案以增强色彩效果。
  
在建筑设计领域,本来在新艺术运动传入美国以前,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建筑功能第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其代表人物有建筑师伯纳姆、詹尼、艾德勒霍拉伯特和路易斯沙利文(1856-1924)等。通过这些建筑师的工作,从芝加哥开始,美国兴起了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潮。
  
路易斯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对美国新艺术建筑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他在14年中设计了一百多幢摩天大楼,分布在纽约、密苏里、芝加哥等地。他早期的建筑作品表达了将罗马风格建筑语言加于现代形式的愿望。他所设计的礼堂大厦在粗琢的下部楼层上方建有的连拱廊围住窗子。而在建筑的内部,沙利文已开始运用花卉装饰。沙利文最杰出的建筑设计作品是卡森皮里斯科公司商场设计,商场的简洁处理,使该设计成为20世纪无数办工与商业建筑的基本原形。主入口上方及周围布满奢华的新艺术风格的铸铁装饰,这也许是沙利文最杰出的建筑装饰。商场最下面两层是商店,上面十层为办公楼,在钢铁架上挂满白色的陶砖,并有成排的大窗户,充分体现了他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建筑思想。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沙利文和艾德勒合作设计的芝加哥大剧院,沙利文通过使用可折叠的天花板护墙和垂直的屏障,用许多悬吊的圆形弧圈把声音从舞台传向剧院后面的观众,使能容纳3000人的剧院达到了完美的音响效果。而在建筑的外部,沙利文改变了剧院的立面材料,在下面三层使用质朴的花岗岩石块,在四层以上使用沙岩,从而强调了建筑墙的垂直感。
  
继沙利文之后,曾经在沙利文建筑事务所工作过的费兰克赖特(18691959),进一步发展了沙利文的新艺术建筑思想,其中主要表现在对新材料的选用及考虑建筑与环境协调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有机建筑概念。赖特被视为现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设计在19世纪90年代表现出强烈的表面装饰倾向,如1894年他为麦克艾菲住宅所作的设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1895年开始,赖特在建筑铁饰设计中融入了高雅的垂直和曲线形。至1904年,这些装饰作品对垂线和表面图案的运用已具赖特个人风格。

为您推荐

使用大量的运动镜头传达情感

  《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执导,于199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影片通过现实与回忆两部分,讲述了父亲母亲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我的父亲母亲》的场景主要选取在北方的一个村庄,村里的这条路成为父亲母亲感情的见证,影片..

女子体操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一)女子体操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途径   根据笔者教学经验,竞技体操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内容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包括了运动员的   节奏感、韵律感、美的感知能力,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等。因此,一般应该..

爱美剧运动影响

文学革命后欧阳予倩、洪深、顾仲彝等人创办了'戏剧协社'等业余剧团,时称'爱美剧',当时这算是最时尚的事,牵着年轻人的崇拜和狂热的心,而最最领风气之先的是那些在台上演出的演员。他们自己写剧本,改编别人的剧本,甚至编导客..

爱美剧运动代表人物

爱美剧运动意义

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从民众戏剧社到'爱美剧'运动,再到人艺剧专的活动,明显地反映了它的建设者们自觉要求自我超越的过程。民众戏剧社以明确的理论纲领,提倡严肃的为人生的艺术,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创期,起了重要作用,但它缺乏..

爱美剧运动历史

提出 晨报 1921年有一位演员叫汪优游(又名孝曾)发起成立了一个叫作'民众戏剧社'的戏剧研究团体,提出了'以非营利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宗旨,提倡组织爱美的剧团,认为这是创造戏剧的光明运动,是改变文明戏商业化、庸俗化..

爱美剧运动

爱美剧运动发生于20世纪20年底,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活动中心在北京,主要人物是陈大悲和蒲伯英。这一戏剧运动的开展,有力扭转了民初以来文明戏衰退的趋势,奠定了健康的现代话剧发展方向,实现了从早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