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冢-起源
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的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中,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其中,以曹操所设置的疑冢最为著名。民间传说曹操有疑冢多至72处,有的疑冢甚至是设置于水中。泉州民间也曾传说,施琅将军共有7处虚墓,分别位于泉州的几个古城门口。古墓被盗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以全国已经发掘的数千座汉墓为例,据介绍,目前只有3座墓葬幸免。我们在发掘古墓时,最担心的就是墓葬已经遭到盗墓者的洗劫。一位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学者这样说。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人视死如生,古墓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所印记的历史。为了最完整地记录下古代文化遗存所反馈出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古墓时,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随意发掘,而是通过对古墓进行科学的清理、记录、绘图后,再进行分析、比较、断代,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古墓所反馈出来的信息,供日后的研究使用,以此来补充或丰厚历史。而盗墓行为,说心里话则对考古工作造成干扰和破坏。
中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载的被盗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颗玉印,上刻十字,当时没有人认得。
疑冢-曹操疑冢
曹操设置疑冢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防止盗墓。但也可能与其生前一贯奸诈多疑的性格有关。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在其死后也得到了体现。传说在曹操安葬的那一天,邺城的所有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材,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一个千古之谜也随之悬设:七十二疑冢哪座为真?
宋代诗人俞应符对曹操的这种行径甚为不齿,他在《七十二座疑冢》一诗中,以厌恶的口气写道: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告君知。
直须发尽冢七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这位自作聪明的俞诗人,对曹操的性格和谋略还是不甚了解,如何知道曹操之尸就埋在了这七十二疑冢之内?焉知其不会埋入七十二冢之外乎?对此,鲁迅在《花边文学清明时节》中曾这样说道:相传曹操怕死后被人掘坟,造了七十二疑冢,令人无从下手。于是后之诗人曰:遍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于是后人论者又曰:阿瞒老奸巨滑,安知其尸实不在此七十二之内乎。真是没有法子想。又说:阿瞒虽是老奸巨滑,我想,疑冢之流倒未必安排的,不过古来的冢墓,却大抵被发掘者居多,冢中人的主名,的确者很少,洛阳邙山,清末掘墓者极多,虽在名公巨卿的墓中,所得也大抵是一块志石和凌乱的陶器,大约并非原没有贵重的殉葬品,乃是早经有人掘过,拿走了,什么时候呢,无从知道。总之是葬后至清末的偷掘那一天之间罢。
疑冢-参考资料
[1] 腾讯文化 http://book.qq.com/a/20080120/000004.htm
[2] 聚合网 http://edu.joohe.com/2008/0227/084554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