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铠甲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此图为汉代将官铠甲展示图。
汉代铠甲 汉代将官铠甲展示图。秦代是我国历史上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从目前在陕西临潼一、二、三号坑内发掘出土的陶俑来看,这些兵马俑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情栩栩如生。秦代出土的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是西旱时期的铠甲形制,主要用于将官。甲身采用鱼鳞状的小甲片编成,共有十四五排。腰带以下部位及披膊,仍用札甲,以便于活动。
秦汉服饰--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制。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本图即为西汉骑士军戎服饰复原图。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左1图为穿襦裙的侍者(内蒙古包头孟家梁汉墓出土的陶俑)。左2图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郸彭家寨出土的彩绘陶俑)。左3图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图为头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庆出土汉代陶俑)。左5图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杂技艺人(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右图为穿袍服的侍者(陕西西安出土陶俑)。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以经线起花的多彩色变化平纹重经汉代丝织物。西周时期中国已出现丝织提花技术,战国时经锦技艺有很大发展,但纹样造型仍较刻板。到了西汉,织锦采用四枚平纹变化组织,用一上三下、三上一下的规律交组不同色彩经显花,在花与地纹交界处以二上二下的组织修饰花边,底经和地纹经细于花纹经,纬丝介于底经与花经之间。造型方面力求摆脱经纬线走向纵横欹斜的限制,开始采用自由曲线来表现较为写实的纹样形象。纹样的设计布局也比较多样化,如长沙马王堆1号和3号西汉墓出土的孔雀波纹锦、花叶纹锦、鹿纹锦、豹纹锦等。孔雀波纹锦纹样是以一正一反的波曲线和小圆圈组成地纹来衬托主题纹样;花叶纹锦则不加地纹;鹿纹锦造型更多地利用了弧线变化;豹纹锦中的豹动势很大,与静止的装饰花纹形成对照。这类锦幅宽在50~51厘米之间。
考古学家曾在中国内蒙古扎赉诺尔东汉墓、新疆民丰尼雅遗址、新疆楼兰遗址、蒙古诺音乌拉汉代匈奴王族墓群、朝鲜平壤古乐浪遗址、苏联贝加尔湖南的伊尔莫巴德古墓等先后发现汉代经锦文物。内中包括二色经锦、三色经锦、四色经锦、五色经锦等。这类汉代经锦凡是三色以上的,其花纹经多用两种不同的色丝排牵成彩条,这样,可在不增加织物厚度的情况下增加纹样的色彩。纹样内容大多以充满神话色彩的动物、云气、山岳为主题。画面用流动起伏的波弧线组成云气山岳纹,构成图案的骨格,贯通整个横向幅面。在波弧空槽位置分布主题纹样,如龙、虎、辟邪、獬豸、麒麟、仙鹿等,也有羽人乘马等形象,图像极为生动紧凑。在纹样空隙处加饰汉隶铭文,如登高明望四海、万寿如意、长乐明光、昌乐、鹄群下、新神灵广成寿万年、韩仁绣文衣右子孙无极(图1)、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等吉祥语。图案上人物与轻禽猛兽共处于云气山岳之间,奔走飞腾,展现出一幅气魄宏伟的画面。汉代织锦在艺术表现上强调夸张纹样动的势态,在动态中显示对象的性格特征。动物造型采用剪影式的平面处理,只描写大的造型关系而不表现细部,具有神韵和力度,给人以朴质厚重的感觉。
东汉经锦的规格有多种,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万世如意锦,现存幅宽47厘米,花位纬循环3.9厘米,经循环3.5厘米,作男袍用;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图2),幅宽40.75厘米(边宽1.05厘米2),经密每厘米120~132根(越靠近幅边越密),纬密每厘米52~56根,花位纬循环 5.4厘米,经向通幅,作男袍下摆底襟拼接及锦袜、锦手套、锦鸡鸣枕用;阳字纹锦,经密每厘米 150~180根,边经每厘米100根,纬密每厘米34~36根,花位纬向2.3~2.4厘米,经向1.5~1.8厘米,作女袜用。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 、红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服饰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3、袖宽为一尺二寸;
4、衫无袖;
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7、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祭服延用大 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 ,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汉服饰--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