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多在同一个地域,对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所以会产生偏见甚至妖魔化,如中国人对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等的刻板印象;日本东京人和关西人之间的偏见,以及台湾人对东南亚各国人民的丑化。当外地人来到这一对他不熟悉的地域时,当地人便会依社会上的偏见来解释其性格,因此而可能产生偏见和妖魔化。若某一地域有较多人移动到另一地域时,偏见和妖魔化的问题便会开始明显,并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很多新疆人流浪全国铤而走险,导致国民对新疆人,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体貌的人士有恐惧心理。
地域妖魔化在网络上多表现为地域贴,地域笑话等。
当偏见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或者污辱性言词等个人行为出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誉的时候,可以认为这些行为属于歧视行为,称为地域歧视。地域歧视不同于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视对被歧视人的利益和名誉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此不再是个人印象或者开玩笑那么简单,地域歧视一般需要诉诸法律程序解决。
针对中国各地人的地域妖魔化和地域歧视不仅发生在中国国内各地,也发生在世界各国。在中国某些地区,偷渡现象盛行,出国人员滞留不归现象严重,导致国际社会对这些地区,比如福建,有不同程度的签证歧视。
【中国大陆的地域歧视】
由于中国大陆的户籍制度使得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自由选择户籍所在地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尤其以经济相对发达的大都市限制最多,而在中国境内的某一城市居住但不具有当地户籍的中国公民与具有当地户籍的中国公民相比往往会遭遇不公平的差别待遇。这种因为户籍制度造成的地域歧视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这种歧视包括教育、就业以及各种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具体形式包括: 大学入学地域歧视
由于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一些教育资源缺乏,人口众多的省份,比如河南,山东,为了考上同样的大学,需要比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多考几十分甚至上百分。为了摆脱户籍的桎梏,许多考生甚至迁居外地参加高考,成为所谓高考移民。招工地域歧视
早期,中国很多地区,地区性公务员主要招收本地户籍人员,甚至曾出现中央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只招收持北京户口的人,农村户口更是不予考虑。因为务工人数众多,容易形成劳资博弈,许多公司不招聘河南籍,东北籍,的员工。许多中关村的公司拒绝招聘北京本地人,因为舆论认为本地人好吃懒做,眼高手低,导致本地人失业率居高不下。
城乡地域歧视
因为持农村户口,相对的社会保障和收入处于劣势。
性服务者地域歧视
因为中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原因,许多地区由于发展及其落后,为改善生活这些地区的女性就会选择去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就业。但是由于这些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低无法找到报酬很高的工作,大多数只能从事底层的重劳动力和保姆等工作,少部分则成为性工作者。由于经济和人口问题上的原因造成一些省份产生的性工作者较多。
在大陆一个典型的性服务者通常来自相对偏远并人口稠密的地区,比如四川东部、江苏北部、重庆、贵州、湖南和东北,她们通常是教育水平较低的年轻女性。近十几年来,有人认为大部分从事性服务业的女子是自愿的。性服务潜在的好处,比如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成为从业者放弃其他工作的原因。由于中国社会上总体上保守的风气,性工作者为社会所不耻。
而一些因为经济文化上原因产生性工作者较多的地区就受到了地域性的歧视。比如在某些地方男方招外地媳妇时,会指出一些特定地区的女性是不被允许。
特定区域的地域歧视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某些地区是高考地域歧视,招工地域歧视的多发地或者既得利益地,在中国也出现针对特定地域的歧视。河南地域歧视,该省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民多,蒙受各类地域歧视的人员很多。
东北地域歧视,该地区原为重工业基地,失业人员多,外出务工人员多,蒙受各类地域歧视的人员很多。
北京地域歧视,该地区因为享有中央给与的各种特权,是中国地域歧视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也经常受到中国其他各地人的敌视和不屑。同时由于北京利用政治上的优势吸取周围城市的人才和资源,用一些超过其他地区的政策发展自己,因此造成北京附近地区的贫困,引起了不满。同时很多外地人对北京人自认高人一等表示不平。
上海地域歧视,该地区由于外来人口不断增加,被认为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造成上海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歧视,反之其他地区的人也因此对上海人颇有偏见。另外政治上而言,上海的发展的确是有赖于中央政府政策的相当大倾斜。户口制度也令上海人获得更多在教育,工作,社会保障方面的特权,因此上海也遭到其他地区人的敌视。
对四川,重庆,贵州,湖南等地地域歧视,主要是因为上述这些地区本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由于人口巨大,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因此这些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多比较多,对那些他们工作的地区治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包括一些从事性工作者对当地人家庭造成了破坏),被当地人歧视。
【临近地区的地域歧视】
指同一个省或相邻省之间地理、语言、文化、经济上的差异导致的歧视苏南、苏北地域歧视,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经济较发达,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为吴语区,常歧视长江以北苏北地区的宿迁、连云港、盐城、淮安等长江以北,操江淮官话的居民。常有北皖南吴的说法,被南方吴语区的居民成为江北人。
皖南、皖北地域歧视,皖南地区与皖北地区在语言,文化上南北差异明显,皖南的文化传统与地形地貌和农业结构均与浙江省一脉相承,而皖北地区基本与河南省地貌、文化与农作物结构相近。经济文化条件相对较发达的皖南地区常歧视落后的皖北地区。皖北地区淮河泛滥,导致疾患、饥荒和战乱横行。皖南自古有皖北饱,皖南富;皖北荒,皖南无宁日也的说法。
川中、川东地域歧视,四川中部平原成都、绵阳、德阳地区经济富庶,地理条件优越,民性温和,文化上成就也较高,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全国富庶地区,居民很少外出打工。而川东山区的重庆、广安、达州与贵州的遵义、毕节比较相似,地理条件恶劣,地区经济极为落后,居民生活贫困,民性火爆,一般外地对于四川外来务工人员的认识一般就指的是川东地区的工人。辛亥革命中革命军便从川东发起,最后川东人占领富庶的成都平原。川中地区人常道川东为出刁民之地或外出打工之地,丢四川人的脸等各种说法。而进一步导致了成都与重庆两个民性迥异的城市之间的对立矛盾。
浙北、浙南地域歧视,与四川的情况类似,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相互歧视的地区。浙北一般指钱塘江以北杭嘉湖平原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因三地地市较平,农业传统富裕,传统上较歧视浙南绍兴,温州,金华、丽水等山区地区,自宋朝时在杭州便要求南部居民自说山话。并称山区语言为蛮话。但近10年间,浙南绍兴、台州、宁波、温州、金华地区发展迅速,居民收入远远超过靠工资收入为主的浙北地区,反而出现浙南歧视浙北乃至江苏认为浙北与苏南人好吃懒做的情况。
港澳地区的地域歧视
在香港和澳门这两个中国划分的特别行政区内,有部分人歧视中国大陆人士,一般会称中国大陆人民为大陆仔,意思就是来自大陆,后来又有阿灿、大陆妹等称呼。与此同时,对于来自台湾的人亦会称呼为台湾土佬。
造成这些地区性歧视的原因是香港属英国管辖时两地由于政治原因缺乏必要联系,令港澳同胞对中国大陆人的认识少,或产生中国大陆教育落后的误解,造成一部分港澳人士对中国大陆人民存在某种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