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粟
别名:栗 学名:castaneamollissimablume 英文名:chinesechestnut
一、经济利用价值
板栗是我国传统的特色坚果,素有木本粮油和铁秆庄稼之称。栽培历史悠久,栗树自古收益颇丰,《史记》有燕秦千栗树,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说明当时种栗树的收入与千户侯相当。近些年来,随着山区的开发建设,板栗已成为致富的重要经济树种。
(一)板栗的营养价值 栗实为坚果,可食用部分为种子的肥厚子叶,鲜栗含水量50%~70%,干物质中含淀粉50%~65%,总糖10%~25%,蛋白质6%~12%。在蛋白质中总氨基酸7.07%,含有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多种氨基酸,赖氨酸0.37%,蛋氨酸0.1%,苏氨酸0.29%,亮氨酸0.49%,异亮氨酸0.29%,苯丙氨酸0.33%,缬氨酸0.36%,组氨酸0.18%。此外,还含有一定的钙(588~737mg/kg)、磷(0.04%~0.12%)、铁(9.6%~13.6%)等矿质营养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是高热量、低脂肪、蛋白质丰富、不含胆固醇的健康食品。
(二)板栗的食用和食疗价值 板栗既可用于炒食、烧菜等熟食,还可加工成栗子罐头、栗子羹、栗子脯、栗子粉。栗粉是高档淀粉,可以代替粮食用,可作为高级添加成分制成各种特色食品。 栗子生食或以猪肾煮粥,用于肾气虚亏,腰脚无力食疗。栗子炒食或煨熟食,或与山药、莲子、芡实、麦芽配食,可用于脾胃虚弱、腹泻或便血食疗。中医药书《名医别录》(梁陶弘景辑)著说:板栗味甘、性温、归脾、补肾。据《名医别录》记载,有人患脚弱病症,经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宋朝苏东坡之弟子苏辙有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方传,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本草纲目》记载栗,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还记载了栗子粥的做法和功用。栗子对腰脚软弱、胃气不足、肠鸣泄泻等有显著疗效,能补肾强腰、补脾益胃、收涩止泻。 板栗还是良好的涵养水土树种和用材林树种。栗树对大气中的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净化空气,因此板栗是改善环境的树种。
二、起源和演化
栗属植物有7个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的广阔地域(rutterpa等,1990)。分布于亚洲的有4种,中国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1.、茅栗c.seguiniidode和锥栗c.henryi(skan)rehd.etwils分布于中国大陆;日本栗c.crenatasieb.etzucc.分布于日本及朝鲜半岛。分布于北美洲的有2种:美洲栗c.detataborkh和美洲榛果栗c.pumila。欧洲大陆分布仅1种:欧洲栗c.sativamill.。栗属植物均为二倍体,2n=2x=24,种间可以互相杂交(jaynes,1975)。在栗属植物中,商业化栽培的主要是板栗、欧洲栗和日本栗,其他栗仅有少量人工栽培利用,或作为森林树种或作为植物育种材料。
世界各国学者大多数认为栗起源于中国大陆。但栗属的几个种,哪个是原生种没有明确结论。jaynes于1975年提出栗属植物的中国起源假说,并假设世界栗属植物以中国为中心有两条进化路线:一是向西延伸经小亚细亚再向欧洲地中海演变为欧洲栗;向东迁移到北美大陆演变为美洲栗。huang等(1994)研究结果表明,板栗所具有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茅栗和美洲栗,且栗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由中国经小亚细亚向欧洲地中海依次递减。首次在分子遗传水平上提供了中国板栗为原生种及以中国为中心向西延伸的新证据。
并依据研究发现的中一日栗遗传基础相似和美一欧栗遗传基础相似的结果,对栗属植物以中国为中心向东移演变进化的路线是否存在提出了疑问。关于栗属植物的原生种和进化路线还缺乏更可靠、更翔实的实验数据。 板栗在中国的起源与栽培历史悠久,由于板栗属于异花授粉植物、长期实生繁殖、种间可以杂交,以及板栗分布地区复杂的生态地理条件等,在长期的系统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中国板栗的多样性和基因流大于已知的栗属植物中的任何一种(langp等,1999),中国板栗居群内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长江流域板栗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生态区域,长江流域板栗居群的遗传多样化程度高于华北和西北实生板栗居群,说明华北和西北不是板栗的起源中心,至少不是原生中心(秦岭,2001)。这从两个栽培区的实生板栗形态特征上也可作为旁证。板栗处于童期时,冬季落叶时叶片只是干枯于枝上而不落叶,说明其童期的栗树保持了在南方温暖气候下常绿植物的特点,由此推断板栗不是起源于北方的。通过居群遗传结构的分析,认为中国板栗可能起源于长江中下游(神农架)和西南地区。
三、栽培历史
栗属植物是壳斗科植物中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森林树种。人类利用栗属植物有几千年的历史,千百万年以来栗属植物曾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人类历史起过重要作用。由于栗属植物具有连年结实的稳定性,栗果是亚洲、欧洲、北美洲先祖在农业社会以前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在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许多区域,栗果是主要的食物来源。中国利用栗属植物的历史最长,西安半坡遗址中发掘的大量炭化的栗实,证明远在6000年前栗实作为食物被利用。
我国栽培栗子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诗经》有云:栗在东门之外,不在园圃之间,则行道树也;《左传》也有行栗,表道树也的记载,说明在当时栗树就已被植入园地或作为行道树。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当时燕国拥有千株栗树的人,其富可抵千户侯。
四、生产现状和展望
板栗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传统的栽培地区主要有:燕山山脉的河北省迁西县、遵化市、兴隆县和北京市的怀柔区、密云县等地,是著名的炒食栗产区;陕西的镇安、柞水;山东的泰安、郯城、沂蒙山区等地;江苏的新沂、宜兴、溧阳、苏州洞庭山;安徽省的舒城、广德等;浙江的长兴、诸暨、上虞;湖北的罗田、麻城及大别山区等;河南信阳等大别山区;湖南湘西地区;贵州的玉屏、毕节;广西玉林、桂林、阳朔;甘肃武都地区;辽宁宽甸、东沟等地。全国板栗常年产量超过50万kg的县有22个。板栗的迅速发展与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和板栗集约化生产密不可分。全国已形成了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矮化密植栽培是板栗栽培技术变革的另一特征。目前,新建栗园已由过去的每亩10株左右,增加到40110株,与密植栽培相配套的一系列技术也得到了很快发展。
我国板栗品质居世界板栗之首,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主要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地。板栗在国内市场上以糖炒为主,其他方面的产品有待开发。
2003年世界栗产量92.25万t,结果树面积31.19万hm2。中国2003年板栗产量近6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64.9%,排名第一位。产量排第二、三的国家是韩国和意大利
板栗生长适应性广、耐旱、耐瘠薄、病虫害少,管理省工,用工量不足水果类的1/5,投资只有苹果等水果的1/10,是投资少、效益高的果品。所以,发展水果困难的山区,发展板栗生产具有优势。我国适宜发展板栗的山区还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现有的板栗产量和质量仍有待提高,由于板栗的消费基本停留在原始材料的消费,深加工产区开发不够,产品单一,板栗的市场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五、中国板栗对世界栗的贡献
中国板栗是世界各国进行食用栗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来源。中国板栗以品质优良、抗逆性强而著称。日本利用中国板栗涩皮容易剥离并且是显性基因遗传的特点,进行日本栗品质的改良,培育出涩皮相对易剥离的品种。 中国板栗是世界抗病育种的重要抗源。作为杂交亲本用于美洲栗抗栗疫病、欧洲栗抗墨水病及日本栗改良品质(tanakak,1992)的育种中。自19世纪以来,中国板栗备受世界各国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的重视,被世界各地广泛引种栽培。特别是20世纪以来,美国的植物育种学家为恢复和再建因20世纪初栗疫病传人北美而濒临灭绝的美洲栗,多次引种中国板栗,使中国板栗作为抗栗疫病基因种质的价值而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农业部(usda)的美洲栗抗栗疫病育种计划曾于1912~1917年和1922~1938年两次从中国大规模引种中国板栗,并于1910~1950年以中国板栗为亲本与美洲栗杂交获得大量杂交组合。由于没有得到既抗病又具有直立高大树形的美洲栗,育种计划被迫于1960年放弃,以后为挽救美洲栗的努力一度陷入低谷。至80年代初,burnham等(1986,1981,1982)严格评价了美国从20世纪初以来在抗栗疫病育种上的全部工作,提出了采用回交育种方法来再造美洲栗重返大自然的育种计划。burnham的新育种方案主要基于两个理论上的假设:①中国板栗具有抗疫病基因,并且至少部分呈显性(clapper,1997);②栗疫病抗性是质量性状,即受二基因控制(burnhamcr等,1982)。burnham的再造美洲栗新计划从80年代初由美洲栗基金会主持研究并充分利用了以前育种计划中遗留的f2、bc1的植株,已进入回交bc3,代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hebardfv,1995)。不难看出再造美洲栗重返大自然的育种基础是利用中国板栗的抗病基因。
中国板栗是抗虫育种的重要资源。目前栗瘿蜂对世界食用栗产业的威胁日益增大,被认为是继栗疫病之后的第二大世界性灾害。虽然至今未发现对栗瘿蜂完全抗性的栗属资源,但在中国板栗中发现了对栗瘿蜂具有较高耐性的品种,中国板栗为栗瘿蜂抗虫育种提供了新的希望。
中国板栗优良品种和稀有类型多,遗传变异幅度大,利用稀有类型如:无花栗、双季栗来进行高产品种的选育,可进一步挖掘丰产的潜在遗传因素;利用垂枝栗,则可以培育出新型的食用、观赏兼用栗。我国丰富的栗属植物资源,还为砧木类型选育提供了较大潜力。利用中国栗丰富的遗传资源,选育优良的砧木类型具有广阔的前景。
星之阁 www.xmgslx.cn